•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朱铁志杂文一组

    时间:2021-02-23 07:55: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小款情结

    所谓“小款”,当然是相当于“大款”而言。他们有点儿钱,但不若大款的款大,在富人面前,他们是穷人;在真正的穷人面前,他们算得上富人。其小款情结,也多半表现在穷人面前,在穷人的寒酸和窘迫中,找到作为“款”的心态和感觉。如若换在大款面前,他们非但找不到这种感觉,还要平添几分烦恼和自卑。谚曰:“一万不算富,十万才起步”,小款的经济实力,大抵在这个档次。

    “小款”之所以能成为“小款”,多半源于他们具有某种令人艳羡的东西。或有一个好爸爸,使之翻云覆雨之间财源滚滚;或有一层好关系,干爹表叔成全照应,不费大劲,生活就在小康以上;或有一个好职业,出入合资企业,穿梭于洋人之间,在白领面前是准白领,在蓝领面前自我感觉是白领;其身份不尴不尬、收入不高不低。

    小款们一般都会点儿外语,但不纯熟,在外国人面前说话喜欢外语里掺汉语,在同胞面前说话喜欢汉语里夹外语。所以外国人看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看他们有点儿像外国人。他们通常都能对心中向往的国度耳熟能详,说起纽约、伦敦,就像说自己的老家。也许是在写字楼里呆久了,说话办事表情夸张,不时摊开双手、耸动肩膀,作无可奈何状。他们一时还买不起车,但熟悉各种牌子的各种车型,说起法拉利、劳斯莱斯,就像说自己的自行车。到独资企业后,他们逐渐改变了口味。原来吃得好好的米饭面条突然吃不惯了,对西餐却情有独钟、相见恨晚,以至于到后来连吃馒头也改用刀叉,喝黄瓜汤也把汤匙往外撇。周末的晚上,他们喜欢开个“派对”什么的,但苦于住房面积有限,“派对”只能以写意为主,欢实不起来。“小款”朋友一般忌讳人家提起他们的乡下表兄,甚至不太喜欢别人说到自己的父母。倒不是因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而是觉得穷亲戚有损于“小款”的身份。如若家住大城市郊区,他们一般直接说那所毗邻的大城市,比如家住丰台,他们干脆说住北京,不愿与人啰唆。这些人的着装,介乎北京、上海、广州和巴黎之间,有点异国情调,但不浓;有点民族特色,但不地道。一眼看去,便知是伪民俗、假土气,要的是那么一种不同凡响的劲儿。

    你说不出“小款”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一个人一个活法,人家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也从没碍着谁,你看不惯那是你的事。但你分明感到他们的与众不同,不知是羡慕,还是讨厌。你觉得他们有点神秘,有点特立独行,细看之下似乎又没什么特别。他们无补于世,也无害于人,是都市生活多样化中的一样,是美丽人生各色人等中的一等。他们也许在奔向大款的路途中美梦成真,也许在不期而遇的遭际中重新回到他们原来属于的那个阶层。对于比他们强的人,他们充满敬畏和艳羡的感情;对混得不如他们的人,他们有一种淡淡的藐视。对自身的优越,他们毫不隐讳,并且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展现之。去过两趟欧洲,回来就觉得北京“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坐过一回头等舱,下了飞机就大谈经济舱能把活人憋死。好端端的北京话,忽然带上一些港味,而且故意不把句子说完整,好像说完整的普通话是一件很费力的事。熟悉的朋友见面,常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明明上帝给了她一张不错的脸,非要自己花重金重新装修一张新脸;亮闪闪的一头黑发,转眼变成了黄毛,让朋友邂逅时分张口结舌,不知说什么好。

    作为“小款”,一般都有一次以上的离婚经历,以验证自己魅力的不衰。但这种验证似乎也不敢多搞,因为有限的财产毕竟经不起多次瓜分,见好就收了。“小款”的所作所为也许不合常理,但合法律;也许不合常规,但合“新观念”。不管你喜爱与否,他们是阳光下独特的“这一个”。作为被“小款”鄙视的工薪族,我们除了会心一笑,还能说什么呢?

    论倒水

    旧时官场的险恶,不单表现在凌迟车裂、株连九族上,更表现在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之中。相对于酷刑的残忍,“日常小事”似乎不足挂齿。但看过朱世慧的戏剧小品《奴才》的人,无不对官场生活不寒而栗、齿冷三天。甚至可以说,官场的险恶恰恰表现在人们习焉不察的小事上。有关的记载在二十四史和野史笔记中俯拾皆是。今天不说别的,单表一表“倒水”。

    众人聚会,相互倒水,即表示关爱和尊重,也使气氛融洽,本是人之常情,寻常小事,不必论的。但一杯清茶到了官场,情形就大大地不同了。倒与被倒,先倒与后倒,多倒与少倒,快倒与慢倒,转圈儿倒与固定倒,都大有讲究。倒好了,事半功倍,能倒出仕途经济。倒坏了,事倍功半,能倒掉顶了多年的乌纱。可别小瞧了这杯茶,在它的清纯澄碧之中,多少人青云直上重霄九,多少人倒霉背运下地狱。它是海,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孕育波浪;它是云,在洁白的表象之中聚集风暴。倒这杯茶,非有十年八年的修炼不能到火候。它的学问,是令人不得不仔细揣摩、悉心领会的学问。除非你远离官场,否则它是你的必修课。打四分,可以维持现状;打五分,可以继续升迁;打三分,就得卷铺盖滚蛋。有人悟性高,三五年无师自通;有人悟性差,十年八年仍不得道,最后冤死在这杯茶里亦未可知。套用一句“文革”语言:这哪里是茶,分明是……

    假如你光临官场,不必看座次、问尊卑,一看倒水的情形就什么都明白了。那位手提暖瓶、点头哈腰,硬把挺直的身板儿弯成四十五度的中年男子,必定是仕途坎坷又贼心不死的家伙。再看那位天庭饱满、满脸油光、挺着肚子的先生,一面提着暖瓶,一面声音洪亮地招呼着“大家喝水啊、喝水啊”,似乎正把玉液琼浆赐给子民,他不是领导谁又是呢?也不妨关注一下那位花枝招展的女士,虽说年龄显然已逼近中年,但看装束、听声音,似乎正走着“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路子。倒水时分,嘴里也不闲着,先是一个柔美的亮相,接着就是一声嗔怪:“开起会来就忘记喝水,上火怨谁呢!”表面上是指责,可听起来简直比奉承还舒服,要不那位满脸油光的先生怎会乐得合不拢嘴?这位半老徐娘是什么身份还用我唠叨么?

    有时倒水还要冒另一种风险:不倒吧,领导不满,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傲慢;倒吧,群众不满,觉得这个人是个马屁精。倒亦忧,不倒亦忧,进退两难,这倒如何是好?就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果敢行事。群众虽然能咋呼,毕竟只能制造舆论,不能制造利益。所以精通“倒术”的前辈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攻领导,兼顾群众”的套路。迄今为止,均无大碍,这就令人深思。

    相关热词搜索: 杂文 朱铁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