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梁衡:藏在文字的背后

    时间:2021-02-23 07:56: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梁衡的《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或被选入语文教科书,或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想来,不少中学生朋友是他的“粉丝”呢!

    如想“经营”好语文学习之路,不妨先从梁衡的文章“取经”吧!

    【梁衡-创作】

    关键词:座右铭

    写作的座右铭是“不与别人重复,不与自己重复”。我总在想,我写的到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于是,我就要大量读别人的文章,绕开别人走过的路。我现在还经常读自己的文章,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探索新路。

    关键词:大量阅读

    要写好文章,还是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才有可能解决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也只有大量阅读,才有了模仿的范本,可以学习别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写作同样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平时多阅读,多注意观察,多思考,多感悟,才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才能够让我们在创作时得心应手。

    关键词:学会模仿

    模仿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物理化学都有公式,而语文是艺术,没有公式,所以我强调模仿。

    模仿与放胆并不对立。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模仿是学不是像。范文的典范性无非就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想内容方面只能是影响感染人,但模仿不了,学不了,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内容必须靠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所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而形式就是写作方法。每篇文章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写法,但是有基本的规律,学写作学的就是这种基本规律。比如,我自己就总结出文章的‘形、事、情、理、典’五诀,每篇文章都离不开这五个方面。老师教写作就要将这种规律挑出来,能不能挑出就看老师的水平了。

    关键词:敢于创新

    除了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有意识地模范学习,掌握写作规律外,要写出好文章还要敢于创新。汉语常用汉字就那么几千个,但从秦汉到现在,没有一篇文章重复,它有无穷的排列组合,在这排列组合中,足够作者尽情发挥。通过平时的积累,我们脑海中装入了很多的经典与范文,它们的词汇、章法、思想都烂熟于心了,于是,到真正开始写作时,我们就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模式,像万花筒一样,即使用同样的素材,也能在自由组合过程中不断营造出令人惊叹的美。

    关键词:黑箱•灯笼•灯塔

    写文章三法:

    “黑箱法”是科技术语,指我们平时从事某项工作,可以知其然,但不必知其所以然。只了解他的结果就够了。

    “灯笼法”是指不完全摸黑走路,手中有个灯笼照明。作者确实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一些为文的技巧和规律,知道文章风格类型。如“顶真”、“倒装句”。

    “灯塔法”是指高瞻远瞩,其光亮不只照脚下一片,还可远及周围相当的距离。即不只懂一点文章写作知识,而且对文学和其他门类艺术也都有涉猎,古今中外都有研究。如:梁启超、鲁迅、徐志摩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无论为诗、为文,总能让人感到诗文后面那广博的学识,那深远的背景。――绝好的了。――惟有这种巨木才经得起历史的风雨,有极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好文章的标准

    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思想而写,二是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价值,又要有审美价值。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办法,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

    【梁衡-作品】

    梁衡的作品非常之多,在他的前期创作中,有大量的写山水、写景的作品;而在他的创作后期,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写人的作品。对于各种体裁文章的创作,梁衡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作品,从中感受创作的魅力。

    关键词:记事篇

    叙述是文学的基本功。它可以抒情、析理但先要把客观的有价值的事情用最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知道(主要不是欣赏、感受)。这决定了它的基本方法是叙述,就是抒情、说理文里也离不开叙述。所以写作一定要过叙述关。

    案例1:《试着病了一回》

    到家时已是午夜十二时,倒头就睡,到第二天下午才醒,吃了一点东西又睡到第二天上午,一下地如踩棉花,东倒西歪,赶紧闭目扶定床沿,身子又如在下降的飞机中,头晕得像有个陀螺在里面转。身上一阵阵地冷,冷之后还跟着些痛,像一群魔兵在我腿、臂、身的山野上成散兵线,漫漫地却无声地压过。我暗想不好,这是病了。

    案例2:《红毛线,蓝毛线》

    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注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这时南京国防部的大楼里呢绒大桌,真皮沙发,咖啡香烟,他们也绝对想不到共产党会这样穷。其实到这时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尤其是党中央最不富。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周留在陕北,晋察冀吃穿用都比陕北强。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龙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员说:“换一下。”

    关键词:抒情篇

    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也可能永远地怀抱岩浆,沉默不语。

    案例1:《母亲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地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案例2:《年感》

    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关键词:说理篇

    文章为思想而写。在我的创作生活中有两个理论指导着我,前期写山水,主要是文章为美而写,后期写人物,写事件,主要是为思想而写,每写一篇我一定要挖出思想来,这个思想要能够震动人,能够教育人。许多认识不认识我的人,见了我说你的文章我爱读,我知道人家不是读故事,是读文章中人物的思想。

    案例1:《美是什么》

    美只管形式,不管内容。但它可以和内容结合成更复杂的形式组合,达到更高层次的美,内外一致的美。在物品,如既实用又美观的设计;在人则是外美加上内在的思想和能力,如居里夫人;在科学和思想研究则是深刻的哲理加上简洁优美的形式,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如范仲淹表述忧国思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当然还有更多的好诗、好画、好歌。

    案例1:《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关键词:写景篇

    山水之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有独立性、长久性、多样性。

    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要尽量让静物动起来,去摇荡人的情怀,让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

    发现了事物的美,怎样去表现呢?找最有个性的特征,作一细微深入的刻画。画人,最关键的是画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只须着意点染这一点,其美自见。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借鉴前人。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案例1:《冬日香山》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常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案例2:《吴县四柏》

    这四棵树挤在一起,一共占地也不过一个篮球场大小,但却神志迥异地现出这四种形来,实在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清”柏,像是扎根在什么泉眼上,水脉好,土气旺,心情舒畅。那“古”柏,大约根须被挤在什么石缝岩隙间,未出土前便经过一番苦斗,出土后还余怒未尽。那“奇”、“怪”二柏便都是雷电的加工,不过雷刀电斧砍削的部位、轻重不同,她们也就各奇各怪。真是天雕地塑,岁打月磨,到哪里去找这有生命的艺术品呢?而且何止艺术本身,你看她们那清、奇、古、怪的神态,那深扎根而挺其身的功力,那抗雷电而不屈的雄姿,那迎风雨而昂首的笑容,那虽留一皮亦要支撑的毅力,那身将朽还不忘遗泽后代的气度,这不都是哲理、思想与品质的含蓄表现吗?

    关键词:写人篇

    我写的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治人物,也就是党史人物,如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还有马克思。从文学的形象思维出发,我写这些人物一定要考察、捕捉这些人物的当地实迹,比如他的窑洞、故居、陵墓,要有一点形象的东西。我写马克思,专门到德国马克思的家乡看故居,到英国看他的墓,才写成《特利儿的幽灵》。第二,我一定要熟悉他们的资料,搞电影的人前期有大量的准备,叫案头工作,我也一样,前期也有大量的案头工作。第三我肯定不是为了写人物而写人物,必有一个关联,现实的思想在里面,所以即使写党史人物历史人物都跟现实扣得很紧,读者读了以后容易引起共鸣。

    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官吏,我写他的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

    案例1:《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案例2:《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关键词:散文篇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散文如专求刺激当然不可取,求休闲、信息和知识也不是它的专长,虽然它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但这都不是目的。因为,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虽已没有多少积极思想,但美感犹存,选家就长选不衰。但是如果两者皆无,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学,只是一篇平实的应用文,或者弄噱头的巧文。

    案例1:《晋祠》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案例2:《乱世中的美神》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为美而写,为思想而作”是梁衡创作一直遵循的原则。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他的作品总是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深刻思考,耐人寻味。

    梁衡告诉我们,好的文章,不但要有内容,还要很美,有欣赏性,美的形式可以强化文章内容的思想性。

    【附录】

    梁衡入选语文教材作品一览

    《晋祠》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课本第五册(1982年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自读课本第四册《暗淡蓝点》(2001年12月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白天的星星》(2002年6月第1版)

    《夏感》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自读课本第一册《我在北极光下》(2001年5月第1版)

    《跨越百年的美丽》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节选(2001年7月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2001年12月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翻过那座山》(2002年6月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2006年6月)

    北师大出版社《中小学生语文补充教材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高一第一册试验教材(2002年第1版)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大海的召唤》(2002年12月第1版)

    《觅渡,觅渡,渡何处?》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必修)《语文读本》第一册(2003年6月第1版)

    《从消息到通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三年制)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2001年4月第1版)

    《青山不老》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2006年6月)

    《壶口瀑布》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二册(2000年3月第1版)

    相关热词搜索: 藏在 文字 梁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