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诗教”课程理念及读诗之法

    时间:2021-02-24 07:55: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教育应从“诗教”始

    经常有年轻的父母问:“对孩子的教育从哪开始最适合?”

    我总是毫不含糊地回答:“从你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开始!”

    一个天资正常却童蒙未启的婴孩,经由哺育者三四百天的言说引导,便开始了牙牙学语、智力腾跃的成长阶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这个教育规律,所以《黄帝内经》开篇仅用二十个字就把人的一生概括为这样五个时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也就是说,健康而完美的人生应该具有这样五个成长期:第一,一个孩子降生于世,他(她)应该禀赋正常,具足天赋的“神灵”,无接受信息的智障阻碍;第二个成长期里,这孩子“弱而能言”,能说话,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个成长环节里能“幼而循齐”,孩子要有榜样,向好的老师学习;到人生的第四个时期便是“长而敦敏”,诚实敦厚,心地善良;到第五个时期便是“成而登天”,获得人生的大圆满。

    在人的五个时序里,“生而神灵”是先天条件,是不可把控的。而“弱而能言”“幼而循齐”则是由后天的教育决定的。人一生最终达到怎样的境界,是“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还是“长而痴妄”“成而庸惰”,都由“弱”“幼”之时的教育课程所决定。

    我们不得不叹服华夏先祖的智慧,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就发现了这个教育宝典,把教育的起点定位于“弱而能言”上。事实证明,教育的疆域无论拓展得多宽广,只要离开“弱而能言”的核心点,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难获功效的。那到底什么样的“言”方是“弱”者该习得的呢?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一定是那些活泼生动而充满诗性的语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不读《诗》,无以言。”一个人如果不读诗,连话都说不好。这话虽然是孔子说给儿子孔鲤听的,却也是留给后人的警语。从这也能看出,孔子是十分重视诗教课程的。

    诗,为什么如此重要?在《论语·阳货》的第十七章里,孔子这样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看,一个人的心性、志趣、能力、见识都可以经由“学诗”而得以养成。我们对一个人的教育期望不也就都在这里吗?虽然孔子所指的诗是特指后来被称为《诗经》的这本书,但他的初衷却是纯粹的“诗教”观念。

    所以,教育的始业课程应该从“诗教”开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素读”经典课程中的“诗教”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最常规的内容。(作者注:由于篇幅有限,关于“素读”经典的理念請查阅相关资料,此处不作诠释)

    “诗教”贵能润童心

    “素读”经典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大量积累”,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把大量的诗歌纳入正常的语文课程中。但所有的内容是经过严格甄选的。比如,刚入学时,所选内容必然是跟学生的养成教育直接发生关系的。

    入学第一天,我们的语文课带入这首童谣: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爹娘,不算是好汉!

    通过讲解,联系当下,当天每个孩子都带上老师打印或手写的这首诗回家。第二天,当别的班级门前挤满帮孩子背书包的家长时,我们学过这首童谣的孩子都是自己背着书包进教室。

    第二天,我们学《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琅琅书声诵几遍,逐句讲解懂大意,打着节奏背下来。为什么这么早学这首诗?这是用经典的语言让孩子明白:做人应该有礼仪,不能连大老鼠都不如!以后,但凡有孩子刁蛮任性,甚至欺负他人时,就会有一群同伴唱着这样的歌批评:“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省去了老师诸多无效的说教。

    第三天,学生学习我稍作改编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亲爱的呀,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孩子们唱诵着,打着节奏,快乐地学会了。

    为什么第三天要学这首诗?因为大多数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第一周是相安无事的,从第二周开始,调皮一点的孩子就会经常出状况,向老师告状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来告状并非是真的受了多大伤害,而是受不了同伴的“强势”,要借老师的力出出气。如果老师陷入学生无休止的“官司”里,势必会把班级带入琐碎而庸俗的混乱中。可是,孩子来告状,老师又不可以漫不经心地打发他们。怎么办?当有一天,一个孩子告状说:“老师,刚才他打了我一拳!”实际上是两个人一起玩,那一拳没有造成任何皮肉之伤,作为老师,所有劝说比不上带着全班学生这样安慰那自感受伤的孩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在全班的歌声中,你再问那个告状的孩子要投诉什么时,他一定会说:“老师,我忘记了!”只有从小就善于忘记别人的小过失,长大才会不计个人得失,才会有长养浩然正气的可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童谣开始直到《正气歌》,直到《将进酒》,直到《离骚》……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在这样的诗意诗语中浸染着,当然会长养出高洁的心性,也当然会由“弱而能言”向着“幼而循齐”拔节,再向着“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攀升。

    读诗有法在情趣

    中国旧时读书人对不同的文体会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周礼》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多种的读书法,是值得我们传承的。

    曾国藩说:“如‘四书’《诗》《书》《易经》……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婉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曾国藩所言之“二者”读法,便是我们今天称为“吟诵”的方法。具体什么是“吟”,什么是“诵”,我们可以从现代著名学者黄仲苏先生的《朗读法》里窥其奥义。黄先生把“朗读腔调”分为四类:“一曰诵读……宜用于散文,如‘四书’、诸子……二曰吟读……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三曰咏读……咏者,歌也……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四曰讲读……讲者,说也,谈也……宜用于读语体文。”

    诵读方法对学习母语的人有多大的影响?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里说:“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燃起了人们捧读诗词的热情。然而,遗憾的是,十场大赛中,竟然极少见有人按照中国古典诗词的诵读法吟诵一首诗词。我们都按照读白话文的方式读古诗词,而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新诗歌集》中说:“白话诗不能吟……是本来不预备吟的;既然是白话诗,就是预备说的……”反言之,古诗词是能吟而不是预备说的,因为古诗词就是按照音韵的吟诵规则来创作的。

    古诗词有严格的音韵要求,无论近体诗还是古体诗,甚至像《诗经》中的诗,“歌”之特质非常明显。吟诵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诗一定有不同的节奏和韵律,绝不会出现千诗一腔调的现象,也更易于展示诗句中的本来气象:或哀婉,或果决,或沉郁,或豪迈……不用解说,一吟诵,诗中的情绪便被演绎得淋漓盡致。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吟诵的规则逐渐渗透到诗词诵读中:

    平声读长仄声短,读准声调音不转。

    入声短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

    跟孩子们说清楚现在的四声所对应的平仄关系后,以一首《静夜思》为例,分别用“—”“"”“!”标示平、仄、入声,韵字绵长的音用“……”标示,那么《静夜思》就可以这样读:

    “吟特别注重音调节奏”(朱自清《论朗读》),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口耳相传方可感知其神韵,因此,课堂上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试想,每首诗都按正确的方式诵读好,小学六年里,哪怕每周只学两首绝句,六年后背熟三四百首诗词有何困难?最重要的是,通过吟诵感知音韵之美,孩子就能打通文字与音乐的通道。音乐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第五幕》里借罗兰佐之口传递了一个有关音乐影响灵魂的理念:“……无论怎样坚硬顽固狂暴的事物,音乐都可以立刻改变它们的性质;灵魂里没有音乐,或是听了甜蜜和谐的乐声而不会感动的人,都是擅于为非作恶、使奸弄诈的;他们的灵魂像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感情像鬼域一样幽暗;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

    所以,一方面,正如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所言:“记诵只是学诗的第一步。单记诵到底不够的;须能明白诗的表现方式,记诵的效才易见。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中的那些“特种”表现法,对诗歌中无法用理性做科学数据分析的元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知道诗歌其实重在“歌”的情态上,而不是语言逻辑的分析。

    学诗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为敏感,更能兴发感动。路边的野菊花开放,你都能怦然心动;河中的小鱼游动,你能含笑凝眸;天边一抹微红,你能感恩时光有情……所以,读诗的课堂是有情有趣的,有时甚至省去了所有的理性分析。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鼓励、引导孩子把学到的品诗方法带到生活中去,敢于去模仿写诗,不断激发创作诗词的热情和灵感,把读诗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总而言之,诗教课程绝不是刻板地诵读内容,更不是儿童被迫接受的背诵训练。它应该是儿童鲜活的生活体验,是童心成长的心灵课程,也是可亲近的、好玩的娱乐方式。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语文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国学课程硕士生导师)

    相关热词搜索: 之法 理念 课程 诗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