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厦门基础教育发展启示录(下篇)

    时间:2021-02-25 07:56: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厦门是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因此,对台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厦门市教育局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构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平台,开创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之先河。自1982起,这种双向性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多形式发展态势。特别是从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厦门以来,厦门市教育局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先后制订了4个厦台教育交流合作文件,主动作为,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以双向活动为载体,拓展交流领域

    要增进两岸同胞的友好往来,文化与教育的交流是重要渠道。厦 门市教育局领导把对台交流作为厦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工作议事日程上。2001年11月,厦门教育考察团访问金门,50年来第一回“掀起了两岸小三通教育考察热潮”。于是各级各类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厦门何厝小学周边金门同胞较多,2002年,学校与金门县西口国民小学结成友好学校,2003年6月,西口国小一行43人应邀来访,受到何厝小学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双方校长、学生互赠礼物,客人还观看了何厝小学学生精彩的文艺演出。何厝小学洪涛同学灵感迸发,创作了表达小朋友期盼两岸早日团圆的美好愿望的画作《厦金大桥》,作品登上了《厦门晚报》、《海峡导报》。从此,两校频繁往来互动。2010年10月,作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布袋戏进校园”,台湾真五洲木偶剧团来校表演,何厝小学崇本堂木偶剧团则展示了布袋戏校本课的初步成果,双方共同切磋技艺。“一路走来,充满快乐!”厦门何厝小学校长何雅霖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2005年7月,台湾台北市中正小学一行40人来访,与厦门实验小学签订缔结校际协作关系,参加了该校闭学式,召开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三场座谈会,传递了两岸教育界往来与互动的心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厦门日报》和海峡卫视等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2006年12月,厦门实验小学首次组织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回访了台北市中正国小。

    厦门市教育局注重搭建更宽的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平台。2009年7月,金门学校参访团应邀来访,在厦门市教育局的主持下,厦门科技中学与金门金城中学等8对学校签订了“建立校际协作关系协议书”。协作校之间开展师生文艺团体互访,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班际交流与互动、学术研究与合作,定期通报各自教育教学最新进展,相互提供教育资讯、教学计划和教材,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截止目前,厦门市与台湾各级学校建立协作关系的学校已达27所。通过交流,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大陆的教育工作者看到台湾的大教育观在学校、社会及家长各方的协同应用,看到台湾中小学在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珍惜爱护资源、家校联系等方面富有成效的教育成果;而台湾方面也对大陆中小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进行课改实验、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全面播撒文明种子的做法和经验十分赞赏。

    厦门各中小学积极筹划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艺术、体育、科技等交流活动,让两岸的学生亲切、自然地往来、互动。在这方面,厦门双十中学一马当先。2006年,双十中学邀请台中市双十国民中学艺术团到厦门参加为期一周的首届“海峡两岸双十中学音乐艺术夏令营”。两岸双十中学的学生在厦门人民会堂举行联合公演,还联袂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的开幕式演出。香港凤凰台主持人杨锦麟先生专程赶来为两校演出进行解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专程到学校看望两岸双十学子,对学生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厦门双十中学音乐艺术访问团一行70人回访台中双十国中,两校学生在台中市再次联袂向公众演出。演出结束后,马英九与萧万长派人送来了祝贺花篮,演出在台湾民众特别是台中市民中产生良好反响。学校还通过篮球比赛、接待来访团体等方式开展内地与台、港、澳的教育交流。2005年,举办“台(金门)、港、澳、厦四地中学生篮球赛”,金门金城国民中学、香港福建中学、澳门慈幼中学和厦门双十中学4所学校的学生男篮队进行了交流比赛,同时4所学校还举行了小规模的校长论坛。

    厦门双十中学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在双十中学九十周年校庆之际,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来贺信,信中特别提到“近年来,厦门双十中学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和青少年学生的交往,增强了两岸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彼此间的情意,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蓬勃的活力”。

    两岸中小学以艺术、体育、科技为平台开展的交流活动不胜其数。2009年8月,台湾平镇中学管弦乐队来访,与厦门外国语学校管弦乐队联合公演;2010年2月,台中县丰阳中学篮球队来厦交流,与厦门市中学生开展篮球赛;4月,金门高级中学师生一行20人来厦参观访问厦门一中、双十中学,与两所学校进行篮球友谊赛。2010年暑假,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热潮更是赛过似火的骄阳,首先是两岸青少年学生科学之旅夏令营在鼓浪屿开营,这是首次两岸青少年学生的科普类夏令营,60名两岸中小学生在厦门进行为期一周的科普实践活动,他们共同学习制作航模、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知识,参观市科技馆、亚热带植物引种园、鼓浪屿百鸟园等科普基地;其次,厦门前埔南区小学与台南市文化基金会进行闽南文化交流,厦门前埔北区小学与台北羽毛球协会进行羽毛球交流活动。与此同时,湖里区首届两岸少儿夏令营也开营了,来自金门的10位小朋友与湖里金山社区的小朋友一起度过快乐的5天时光,他们一起参观游览园博苑、惠和石文化园、翔安隧道,领略厦门风光,到厦门科技馆、狐尾山气象台等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还参加国学诵读、操作万能机床,享受学习的乐趣,金门小朋友还入住厦门小朋友的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游戏,体会大陆小朋友的家庭生活。在亲密无间的游戏中,两岸的下一代结下了深深的骨肉同胞情。

    厦台以“两营”“三节”为纽带进行深度交流,最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金门金城中学作为厦门市代表队之一参加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并摘取了桂冠。

    采访中,记者看到厦门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里人影穿梭,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谈的都是赴台教育交流的相关事项。2013年,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将在厦门举行,为了吸引台湾中小学校参与,厦门市教育局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前期调研工作,准备在明年先搞个模拟展,邀请台湾布侬族八部合音的原声唱法参加。

    二、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增强认知趋同

    文化是遗传密码,与生俱来地溶于每个人的血液里。厦门市在开展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中,充分利用厦台语言相同、习俗相通的优势,以闽南文化为契合点,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在工作中,他们发现这是个一点即通的灵犀,因此注意加以总结、提升和拓展,为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做出有益的探索。

    “台语”被学界誉为“古汉语的化石”,其实就是闽南语,用它来吟诵唐诗比普通话更合辙切韵。2005年7月,厦门市教育局与厦门市台联邀请“台湾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及其所推广的“唐诗新唱”表演单位“屏东县丰田小学爆米花儿童剧团”等一行90人来厦访问交流,厦门市湖明小学、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以闽南古诗词及民乐合奏等节目与他们同台交流演出,还组织到思明区少年宫进行联欢活动,双方师生、家长共400余人一起开展联谊活动。2006年7月,作为中华全国台胞千人夏令营分营配套活动,厦门市教育局与市台联举办“相聚厦门·两岸青少年交流周”活动,邀请了台湾“诗歌乐舞”创意剧团一行近80人来厦参观、交流,他们以古诗词吟唱表演节目,厦门市中小学生则以谷建芬谱写的古诗词歌曲编排的歌舞登台亮相,双方同台交流演出三场,全市十多所中小学近3000名师生参与了交流。

    在对台交流活动中,厦门市注重从认同感知的角度加以引导。2008年1月,台中光复小学的一百多位师生来到厦门实验小学,当他们步入会议室时,马上看到每个人的座位上摆着一个奥运福娃,一下子惊喜地叫起来:“奥运五宝宝!”此外每个人座位上还有两颗大柑橘。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苏荔红问台湾孩子:“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她:“知道,大吉大利!”同年11月,厦门实验小学组成了一个包括师生、家长在内的访问团到台湾回访,这可能是迄今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赴台访问团。在台湾,厦台小朋友同唱共舞,厦门孩子表演了极具闽南地域特色的答嘴鼓,台湾的孩子则表演了杂技等,台湾的学生家长也来助兴,拄着棍子跳起肚皮舞。

    共有的文化简直就像粘合剂,能把原本陌生的人黏在一起。2008年3月,首届闽南童玩节在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举行,来自台湾澎湖的118名小朋友与灌口中心小学的小伙伴们“搅”在一起。尽管两地少年朋友说话的腔调不尽相同,游戏规则也略有差异,但是他们很快在共同体验“打陀螺”、“竹蜻蜓”等闽南童玩中相互沟通了,在“抬轿子”、“丢沙包”、“走直棋”等竞技类比赛中增进了友谊,整个操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在两岸孩子的心中也播下友谊的种子。

    2009年9月,厦门音乐学校的30名师生翻山越岭,来到位于南投信义乡的小学演出,这所学校只有180多人,都是台湾原住民布侬族,没有大部分音乐学校所需要的乐器,也没有礼堂。于是,厦门音乐学校的师生因陋就简,在操场上为布侬族孩子举办了露天音乐会。没有谱架,学生们把谱子夹在椅背上;没有钢琴,学生们昂起脖子清唱。一首闽南语歌曲《丢丢铜》把音乐会推向高潮,围着教室走廊站成一圈的布侬族孩子,一个个听得如痴似醉,直到一曲终了,才如梦方醒地鼓起掌。音乐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说,从来没有人来这里举办这样的音乐会。这正如台中双十中学的校长所说的,两岸孩子的交流就应该这样自然融合,不必把它上升到多高的高度,也不需要用很多的言语,音乐就能够把人的心灵沟通起来。

    文化之弦拨动每个厦门人的心。厦门科技中学的李诗慧同学是随父母调动到厦门就读的,在厦门生活了十几年,闽南话说不上一两句。后来,她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致如此,甚至一些厦门土生土长的同学也不大会讲闽南话。海峡对岸的小朋友这方面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于是,她在学校的指导下设立了《关于海峡两岸青少年对闽南文化传承问题的探讨》课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向厦门、金门两地的中小学生发放了700多份调查问卷,经收集整理,她发现金门在闽南文化传承方面做得比厦门好,提出了把闽南文化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建议。这个课题于2008年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社科类一等奖。

    有人做研究,有人则身体力行,把闽南文化的传承工作落到实处,从娃娃开始抓起。厦门市第九幼儿园多年来开展民间童谣、节日习俗、传说、戏曲、音乐、美术等全方位的闽南文化教育,学校还配套建有木偶馆、影雕区、戏曲南音角、闽南小吃一条街等活动和体验场所,每日都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迷住了孩子,连家长们都热衷参与。后来,这个实验课题还被整理、完善为《闽南本土文化幼儿活动实例》,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唐淑对这个课题给予很高的评价。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注重培植学校闽南文化特色,积极参与闽南话教材编写,并得到厦门大学中文系周长楫教授、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老师倾心指导。在周教授的牵线搭桥下,2007年4月,台南文化考察团来到学校,为学生们表演了闽南话唐诗吟唱、闽南童谣等。当时,前埔南区小学的师生只能坐在台下当观众。2008年底,学校经过一个阶段的准备之后,开始与台湾屏南一所小学在闽南文化方面进行交流。2009年7月,学校承办了思明区教师闽南文化夏令营,特邀台南文化基金会的专家前来授课。在各方面的熏陶下,学校闽南童谣合唱水平迅速提升,并获得第一届厦、漳、泉、台闽南语“双歌赛”一等奖、第二届海峡两岸少年儿童“读册歌”大赛二等奖、厦门市合唱比赛一等奖等。2009年福建省合唱协会为学校颁发了“福建省少儿闽南语合唱基地”牌匾;洪秀等五位教师拜福建省闽南文化讲古传承人范寿春老人为师,来日她们将会在讲古场上登台亮相,厦台教育交流的舞台更有她们大展身手的空间。

    2010年暑假,厦门闽南文化教师夏令营在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举行,夏令营特邀了台湾5位闽南文化教育专家,为100多名厦门市小学幼儿园教师传授如何上好闽南文化课的要诀。从2009年9月起,《闽南方言与文化》已正式进入厦门市的幼儿园和小学课堂,18所小学、10所幼儿园进行闽南话教学试点,涵盖1万多名学生;2010年起试点学校不断增加,争取今后在全市所有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全面铺开。厦门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闽南文化研究,把‘闽南文化’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鼓励学校开设‘闽南文化’课程,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闽南文化’活动。”

    两岸的文化交流还催生了一个意外的硕果。2000年,厦门松柏中学的林采凤老师在高三年级任教时,发现来自台湾的陈香夷同学语文功底特别好。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促使她进一步了解台湾的语文教育,她发现国学教育在台湾的教科书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其高中语文教材由《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三部分组成。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被顺利地引进到大陆,更名为《国学基本教材》,在大陆畅销。

    三、以校长论坛为平台,打造合作品牌

    对台交流与合作绝非仅是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厦门市充分认识对台工作的长期性,认为必须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掌握基本动态,加强基础性研究,开展深度交流,才能使合作基础更加牢固,为此,举办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教育研讨活动,来加深两岸教育界的相互了解。这其中,校长论坛便是一个重要的平台,经过多年经营,其已经成为厦门对台教育交流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

    2007年8月17日,由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台胞联谊会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学校)校长论坛”在厦门举行,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台湾教育界名人杨朝祥率领台湾130余名中小学(中职学校)校长来厦。两岸的校长面对面地交流碰撞,发现双方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和难题。厦门集美中学刘卫平校长与台北中正中学刘正鸣校长还作客厦门市电视台“沟通”节目,接受专访,交流互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论坛开局一炮打响,得到教育部港澳台办副主任丁雨秋先生的肯定。2008年10月,以厦门市教育局长赖菡为团长的大陆80名校长赴台,参加在台中市举行的第二届论坛,围绕“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台湾政界和教育界多位要人参加论坛。从此,“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学校)校长论坛”形成制度,隔年在厦门和台湾分别举行,成为厦门市对台交流活动的品牌之一。

    尤其是从2009年起,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台联承办,厦门市教育学会协办,并升格为国家级论坛,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严中洲亲临论坛;台湾方面则由中国国民党智库教育文化组和台湾省教育会联合主办,论坛在两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2009年,第三届论坛主题为“教师专业成长”;2010年,第四届论坛被国台办列为2010年重点交流项目,其主题是“数字化教育”。论坛邀请专家做大会报告,还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组和中职组展开小组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做总结发言;论坛成员深入各中小学参观考察;交流研讨的论文都汇编成册。

    在论坛中,双方达成许多共识,比如都认为应该丢开“名和利”,从学生的人生发展出发来考虑教学评价方法;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速成。同时,双方都从对方的做法中获取一些灵感,例如,厦门康乐小学介绍了通过让教师写思想札记促使其反思教育过程的方式,桃园县一所小学的校长深有同感地说:“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想做,但没能做的事!”双方互为“镜像”,互相借鉴。台湾方面召集人李建兴说:“当我们发现对方教育存在问题,这就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完全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以提早制定防范措施。两岸学校各有特色,我们可以比照模仿。”

    “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学校)校长论坛”是厦门市的创新之举,也是厦门教育呼应海西建设,在“两个先行区”中积极作为的典型例证。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说,今后,每届的“论坛”将聚焦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两岸教育工作者合力攻关,从两岸“共享”向两岸“共创”飞跃,使这一论坛成为两岸教育交流的一个金牌论坛。

    四、以就学服务为切入点,满足台商需求

    随着大量台商来到厦门投资、工作,其子女也随迁来厦学习。厦门市教育局积极创造条件让台湾学生在普通中小学就读,坚持“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适当照顾”的原则,做到“目标明确,策略正确,政策透明,渠道畅通”,使他们很快就融入和谐的集体生活。早在1995年,厦门市教委就出台《关于台湾同胞在厦门市办学和子女就学的实施办法》;1998年,厦门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关于台湾中小学生在厦就读办法的通知,优先优惠解决台胞子女在厦就读。2006年以来,厦门市首次在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设立“台生班”,专门招收台湾学生;高中入学考试免考政治,且享受加分、单独录取的优惠政策。厦门市教育局还专门设立台生奖学专项经费,每年奖励一批在厦门就读的品学兼优的台生,编写、下发《台湾学生入学指南》,宣传国家教育政策,详细介绍厦门教育现状和中小学概况、台生就读政策,入学程序,指定受理时间和地点、联系人等,努力简化台湾学生的入学手续,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全方位服务。每年暑假,厦门市教育局组织各区教育局,会同厦门市台办、厦门市台联,“摆摊设点”,现场办公,为台生提供咨询,答疑解惑,办理台生的入学手续,实现“一站式”的集中服务,建立了从“入学咨询—备案—依照志愿安置学校—现场办理”的一整套机制,尽力做到让台商省心省力,满意而归。这个制度坚持到现在已经9年,成效显著,在两岸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厦门市教育局还定期召开台湾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征询意见和建议,尽力让台生在厦门就读的相关政策止于至善;组织台生家长参观有关中小学,加深对厦门市基础教育的了解。2010年8月上旬,台商张学尧先生准时来到办理现场,仅用半小时就为儿子办完入学手续,他深有感触地说:“集中办公方便很多,不然要一个个单位去跑,有的连单位都不知道在哪,只好打114查询。”

    厦门市教育局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佩文说,实际上,厦门市自从2006年起,政策就作了调整优化,一律禁收寄读费,不只优惠优先台生、完善服务,更重要的是,转向吸引台胞子女前来大陆就学,以增强他们对祖国大陆的亲近感、认同感。2007年,福建省教育厅针对台生问题下发文件,基本上参照厦门的做法施行。

    台生在厦门的学习很顺利,也很愉快。厦门一中每个学年都免费为新入学的初一年台生“开小灶”,为他们补上汉语拼音这一课。现在高二年学习的台生张千仪同学,当年在一中初中部就是以全市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上来的。“这个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苦。”班主任王东杰这样评价她。上高中,她一下子报了物理和信息技术两门奥赛训练科目,最近拿了信息技术省赛三等奖。因为参加奥赛训练,她经常无法到校上课,各位科任老师就用课余时间为她补课;在她外出参赛时打电话给她鼓劲、减压;知道她肠胃不太好,还指导她如何合理膳食、注意休养。

    目前,福建省大约有2000多名来自台湾的中小学生,其中1500名在厦门,且每年以100多名的速度在递增。厦门市教育局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厦门市为台胞子女入学做了很多工作,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台商数量及其多样化的需求。为此,厦门市目前正紧锣密鼓地筹办台商子弟学校,努力使祖国大陆第四所台商子弟学校最终能落户厦门。届时,不仅学生是台生,台商子弟学校的校长、老师甚至教材,都将从台湾聘请或引进。

    目前,厦门市正全力争取教育部在厦设立“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基地”;争取厦门先行试验两岸“高等教育2+2”的合作办学模式;争取给越来越多的在厦任教的台湾教师在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退休待遇等方面以市民待遇;承办教育部对台的重大项目,使厦门成为两岸教育交流协商地,为教育部制定两岸交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风从东方来,两岸满眼春。同为炎黄子孙的两岸教育工作者,正携起手,以合作共赢的新姿态,奋发有为地开辟新天地,为两岸人民共谋新福祉。

    【编后语】《厦门基础教育发展启示录》刊登到本期暂告一段落。实际上,厦门教育在近年来的飞跃式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远非本文涉及的几方面,其他如校本研究、课程改革、科技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做得有声有色,成效卓著;他们在坚守信念,创新理念,敢为天下先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今后,我们还将择机深入厦门进行采访、总结。希望厦门的教育明天更美好,更希望全省各地市的教育能百舸争流,力争上游,八闽的教育园地春花烂漫!

    (责任编辑:林文瑞)

    相关热词搜索: 厦门 下篇 启示录 基础教育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