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1-02-27 08:01: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以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张岚的处女短篇小说集《渴望》(Hunger: A Novella and Stories,1998)为范本,通过探析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奋斗精神、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从而确认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语境中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渴望》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引 言

    美国华裔文学从19世纪后期发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从被忽略到被关注、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融入美国“主流”文学的历程。“如果把李延富(Yan Phou Lee)、伊迪丝·伊顿(Edith Maud Eaton)和刘裔昌(Pardee Lowe)的作品当做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前奏,黄玉雪(Jade Snow Wong)、黎锦扬(C.Y.Lee)和雷庭招(Louis Chu)的小说作为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那么,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赵健秀(Frank Chin)的小说则为华裔文学空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任璧莲(Gish Jen)、雷祖威(David Wong Louie)和李健孙(Gus Lee)的小说掀起了华裔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而伍慧明(Fae Myenne Ng)和张岚(Lan Samantha Chang)等作品便是继文学第二个高潮之后的续流。”一百多年来,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与华裔作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奋斗离不开,同时,更重要的是因为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美国华裔文学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对华夏儿女的影响极为深远。华人无论走到世界何处,都力图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子女的华文教育,并教诲下一代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仅仅这四个字往往就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华人彼此感到亲近,这就是中国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华裔文学的影响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它包括神话传说、英雄故事、民间传统、民俗习惯以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道佛三家文化,而且其中的儒道佛文化思想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在历史的衍进过程中相互颉颃、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综合当前学术界各大家的观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精神,它们分别是:奋斗精神、神灵精神、家族精神。这些精神“是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整合,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之源,是华夏儿女的智慧之光,是海外游子的精神营养。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视角,它深刻体现着最普遍的文化属性、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总是最大限度地凝聚着人类的信念、情感、尊严、意义以及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憧憬。美国华裔作家身上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其作品必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张岚的成名作——小说集《渴望》(Hunger: A Novella and Stories,1998)由《以水为名》《难忘》《鬼节夜》《伞》《琵琶的故事》五篇短篇小说组成。小说集《渴望》一出版就获得一系列的殊荣:加利福尼亚图书银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评者评价其作品“完美至极,像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珍珠”,“是一部散发着永久魅力的作品”。作品中作者形象地、淋漓尽致地对处于文化夹缝中华裔家庭的冲突和欲望进行描述,令读者感到无处不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下文从《渴望》中蕴涵着的奋斗精神、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

    一、奋斗精神

    “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中,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都塑造了不怕牺牲、勇于创造的开拓者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开拓精神。因此,奋斗精神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

    中华民族传统的奋斗精神在小说《渴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渴望》叙述了移居美国的华人小提琴手田,为了成为令人瞩目的小提琴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能在美国过上好日子,苦苦奋斗,却未能实现梦想,连在学校做助教的资格也被取消。他把自己的未竟之志强加给女儿露丝和安拉,露丝不负期望,凭借着聪颖的天赋和不懈的“奋斗”(在父亲强压下的奋斗)而获奖,却因工作问题与父亲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安拉则因放弃弹琴被父亲忽略,但她同样为了自己的那份渴望而苦苦奋斗,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渴望家庭的和睦。安拉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了摆脱家庭过去的阴影,她重新装修房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渴望的幸福。妻子明离开中国而移居美国就是为了寻求更多成功的机会,同时摆脱中国的战乱,她渴望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这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奋斗的精神,但她因田的报复忍受着被漠视的命运,经历着生活的磨难,而成为生活的弱者,悲剧的主角。无助的田在一切渴望都破灭后, 在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因心脏病突发而抱憾而去。

    在另一短篇小说《难忘》中,明一家在美国苦苦奋斗,努力忘却中国文化而融入西方社会。妻子三三学会做西餐让明带到办公室,明放弃古典书籍,学习影印机操作技术,明一家尽量少说汉语,多看英语电视节目,这种艰辛的拼搏与奋斗带来的是主人公永久的矛盾——精神和物质不可兼得,企图忘记与逃离实际是在诉说“难忘”的中国情怀,妻子气愤时脱口而出的汉语和明在争吵中打碎的瓷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同时,虽然他们努力要忘却中国文化而使自己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但他们的那种苦苦奋斗的精神与锲而不舍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映射。

    二、神灵精神

    神灵精神,即相信人有灵魂、灵魂不死,这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文化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这种宗教形式表现为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直接崇拜、对精灵和鬼魂的崇拜。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传统文化经常以神话、讲故事等形式表现出来。

    小说《以水为名》描述了外婆给外孙女讲述的关于长江的神话。第一则神话里,长江倾泻而下的气势和与洪水抗争的祖先暗示了对祖先的崇敬,这一崇敬最终化作对后代的嘱托:“我们必须尊敬长江……因为我们是长江的后代,身上承载着长江的神灵。”另一则神话从反面阐述了不尊重长江的教训。神话里渔夫翁的女儿不顾父母劝说,梦想河里有“白马王子”,认为打上来的鱼的肚子里的珍珠是河里的“白马王子”送给她的婚嫁礼物,于是她在暴雨中跑到河边去会梦中的“白马王子”,然而却再也没有回来。故事中关于长江的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镜子,长江神话则是中华民族关于生存空间的文学化表达、是传统宗教形式的再现,是神灵精神的体现。

    小说《鬼节夜》讲述了在一个华裔家庭中,母亲因病去世,大女儿艾米莉责怪父亲不愿用西医治疗而导致母亲的死亡,于是对父亲耿耿于怀,父女两人经常争吵, 艾米莉十八岁后便离家出走,直到父亲死后才回来,而就在鬼节夜,艾米莉看见了父亲的灵魂。“鬼节”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对死去的亲人进行祭奠的仪式,对传统文化义无反顾的反抗,而抛弃后要承受的却是对传统更加的畏惧和愧疚。艾米莉在鬼节夜里看到了父亲的鬼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神灵精神”的再现,是对反叛潜在的谴责,艾米莉的恐惧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家族精神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有统一血统的几辈人,亦可称为家属。家族是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家族是维系我们民族生息的根基。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的,家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柱石,而且在家族内部,最核心的精神情感就是“孝”。

    孝的最基本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从。在小说《鬼节夜》中,与姐姐艾米莉的反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妹妹劳蒂亚的孝敬。姐姐艾米莉出走后,善良懂事的劳蒂亚一直守在父亲身边,还劝姐姐回家看望父亲,对父亲的理解和关心也使她能坦然面对鬼节夜;而艾米莉与父亲的争吵及后来的离家出走都是对中国传统中“孝”道的挑战,心灵上的惩罚增添了姐姐艾米莉守灵时的惊恐。从两姐妹的不同态度和结局,可以看出反叛和拒绝似乎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传统的孝道才是真正应该提倡的。 “作品采用乖巧的妹妹劳蒂亚的叙述视角,对父亲的后悔和姐姐的反叛进行真诚地旁观,同时也寄托着对父亲的同情、孝敬和对姐姐反叛的谴责。”

    家族精神在小说《渴望》中同样得到体现。大女儿安拉像她母亲明一样渴望有个和睦的家庭,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她五六岁时开始练琴,为了取悦父亲,再苦再累也从不抱怨,从不要求停下来休息,而最终因父亲认为她缺乏天赋而终止学琴,所有这一切都是听从父母安排,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后来在露丝离家出走和父亲病逝后,安拉获得了硕士学位,就在其准备离开家去外地攻读博士学位时,母亲被确诊患有癌症,她毅然放弃去外地求学的计划而选择留下来学习以陪伴母亲。安拉所做的一切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吗?

    在另一短篇小说《琵琶的故事》中, 琵琶生活在弥漫着中药味道的环境中,母亲每天喋喋不休的祈祷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紧张和恐惧。琵琶的母亲是整天熬中药的神秘巫婆形象,琵琶不想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想到别的地方生活。临走前母亲给她梳头念咒语,叫她到名叫“文”的人那里去上班,还要她带一块石头埋在那人屋子的“心脏”,她不信,认为文很好,可好友梅兰被文打跑了,她有点相信母亲的话,后来还梦见母亲了。神秘的中药和母亲成为女儿逃离的理由,而母亲的正确却终结了女儿的反叛,梦见母亲则是女儿理解母亲之后对亲情的认可,是对家族的回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结 语

    美国华裔文学生长于美国土地上,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华裔美国文学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语境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 “文学是有根的,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文化传统,根不深,则叶不茂”。尽管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于美国,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美籍华裔作家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吸收美国现代文明及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在世界文化中树立自身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1,(01).

    [2] 廖洪中, 陈红霞.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渊源初探[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3]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红霞.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价值观[J].华文文学,2009,(04).

    [5] 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魏全凤.在象征中触摸原乡——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小说集《饥饿》[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8] 金岱.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F10017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俞宝红,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李军花,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编 辑:张玲玲 E-mail:sxmzxs3@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美国 华裔 蕴涵 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