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论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特征

    时间:2021-03-05 07:55: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服务特征。其不仅依托地方需求而生,更是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供给以及教育民主化诉求等方面突显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伴随产业集团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界定需要逐步探究。另外,其服务地方的方式亦由于区域经济模式等诸多因素变化而调整。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29-02

    在描述高等职业院校的众多特质中,无疑“区域性”为一核心特征。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生产实习等皆源于对所处“区域”经济人才等综合因素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区域需求亦成为高职院校存在合理性的根本。

    一、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地方需求而生

    (一)高等职业院校诞生及地方特色。从中西方教育史皆可看出,教育自从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母体中诞生以后即与社会实践截然分开。由此,逐步形成了西方崇尚“自由教育”的传统以及中国“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其皆以鄙视具体职业与生产劳动为特征。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其发源于当时的“学者”行会,研究“高深学问”成为大学存在的理由,由此大学成为神秘的“象牙塔”。欧洲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急需大量的各级各类专门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在欧洲各国相继诞生。高等职业院校涎生与地方生产的紧密关系揭示其需适应地方生产需求的重要办学特征。脱离地方生产实际,高等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并同时带来生产实习的难度。

    (二)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源于区域经济特色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因大工业新型人才需求而诞生。其开端即具有鲜明的地方属性。地方属性主要源于与区域经济特色相融合。由于地方之间自然地理差异极大,亦因此形成诸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区域类型,且由于历史因素与资源情况,地方产业类型独具特色。背离区域经济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必然导致办学的盲目性,也因此将失去其存在合理性。

    (三)高等职业院校满足地方教育民主性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不仅为地方经济所必需,更关乎人的政治需求与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多种要素影响,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将多数青年挡在大学围墙以外。高等教育民主性诉求给高等职业院校诞生提供了需求与发展空间。成长于社区之中并着眼于为社区服务的社区学院,其不仅使多数青年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且逐步提供诸如社区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职能更显示了高等职业院校需依托于地方人群的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仍将在不同人群中拓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具体定位

    (一)高职院校办学需走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底色。把高等职业院校办成普通高等学校是没有出路的,目前,高职院校其普通高等学校的底色依然很浓。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转制和升格而成,其办学特色存在先天不足,办学定位处于左右摇摆,办学优势还未突显;第二,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对高等职业院校认识不足,视高职院校转变为普通高等学校为“升格”错误思考;第三,职业学校办学经验不足,照搬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常为本科院校“压缩饼干”现象突出。高职院校办学走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底色的过程亦是其形成特色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属性所决定。高等职业教育旨在满足大工业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需着眼于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其为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分析预测地方人才需求结构、数量、规格以及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相应的课程。从生源视角,必须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以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当然其本土情怀与世界的眼光应结合起来。忽略或无视地方人才需求实际办学,将背离高职院校办学本质属性和社会责任。随之而来,因其求大反而局限了其办学空间。

    (三)高职院校科研定位与地方生产实际相适应。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方培养人才。此外,以科研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另一个重要服务模式。为地方经济服务主要是提供智力与科研成果的支持。尤其是高职院校科研战略定位原则需考虑地方经济与社会实际需求。诸如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服务燕山”的路径选择均是成功的案例。两校的显著成果均源于对于当地经济的直接贡献。其科研服务模式或是教授深入生产一线给予技术指导、传播新技术,或是开班授课,或是提供科研项目、带动新品种产业等基地建设。

    三、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模式探讨

    (一)服务地方依托于与政府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模式建构中,与地方政府合作极为重要。在世界教育史上,与地方政府合作闻名于世的莫过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亦属于为《莫里尔法案》颁布后的赠地学院,在范海斯做校长期间,威斯康星大学践行以“大学为州服务”著名的“威斯康星观念”而著称。历史上,美国拉福莱特州长与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的合作成为大学与政府关系之佳话,创造了“在威斯康星州,大学就像猪栏或农具存放室那样贴近勤劳农民的生活……”的生动场面。与政府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大学教授在政府中兼职。

    (二)高职院校应成为地方服务站。高职院校为地方而设,其必须融入地方生产与生活之中。其必须区别于研究“高深学问”的研究型大学。诸如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技术商店”一样贴近社区。高职院校与社区贴近的程度决定其办学成败与办学影响力。抛开地方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陷入盲目与随意状态,高职院校沿袭普通学术型大学的追求是没有前途的。

    (三)服务地方依托于与主导产业合作。特色办学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所在。调查显示,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方面追求综合化,其高职特色完全被“普通化”与“大众化”所淹没。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形成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为地方服务的最佳路径。河北建材学院等以校企联合成立建筑材料职业教育集团是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并服务主导产业的典型范例,是高职院校依托与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办学的拓展。高等职业院校应伴随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定新的战略,避免办学的“远行业化”现象。

    四、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思考

    (一)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界定。科学界定区域是高职院校制定服务地方办学方针的前提。区域范围与办学定位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讲,对于服务区域有四种理解:第一,从地理区位讲服务区域主要指本省范围,尤其是高职院校所在城市为核心区域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全省;第二,高职院校所在省、市其周边地带;第三,高职院校所在城市内部纵深辐射以至社区基层,其是对于区域内涵理解的拓展;第四,行业区域概念,高职院校除了服务地方,其服务区域属性亦具有行业性。当前,服务区域研究似乎还没有被办学主体放在应有重视程度上。辩证地理解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办学依托于区域并伴随区域的变化而弹性调整。

    (二)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多样化”。多样化是美国大学的核心特征,同时也因此而饱受教育思想家的批判。批判主要针对于其过分注重了大学的功利性,过分贴近了社会的需求而远离了大学的崇高性。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批判的“大学成了社会服务站”。但教育史告诉我们恰恰美国大学的多样化给美国带来永久的活力。况且,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是其对大学教学、科研职能的重要拓展。提高所在地区的公民文化修养与知识技术水平是高等职业学院的重要职责与发展动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具有多样化方式。除了专家直接兼职与输送毕业生,还有许多灵活多样的方式。诸如紧紧围绕地方需求开办各类课程从小学至大学的培训班;直接输送专业技能至生产一线;以书籍、幻灯等各种宣传媒体到服务区域因需放映等。

    (三)高等职业院校之间联合与提升。当前,职业教育颇受关注。几乎中国每个地级市均设有高等职业院校。有些地级市有多个不同类别的高等职业学校,如秦皇岛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北戴河职业技术学院等。成立如此众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表明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也说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步入高峰期,但职业教育的繁荣并非仅仅依靠学院的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地方高职院校需联合或整合资源,以借鉴经验、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共享教育资源。尤为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需探索本科或研究生层面的办学,其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推动作用是必要的。其提升路径应避免普通教育化,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及其人才培养特征为其根本原则。

    相关热词搜索: 区域性 特征 职业院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