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1-03-07 07:56: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排名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大学排名存在着大学排名缺乏权威大学分类的支持、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及大学排名缺乏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和支持等问题,对此,可以从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完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以及与外界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大学排名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排名;大学分类;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刘杨(1986-),男,安徽蚌埠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12-02

    “大学排名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管理潮流。”[1]它是20世纪80年代骤然兴起的一种公众评价制度,诞生于大学竞争激烈的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后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是实行大学排名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从1987年9月13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首次在“科技日报”上公布前20名大学排名次序至今已有20余年的时间,这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去思考探析。

    一、大学排名的定义

    关于大学排名(排行、排序)的定义,有研究者分析,目前国内理论界并无一致见解,但在大学排名最为盛行的美国,却有着严格的界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可称作“大学排名”:第一,必须是根据编制者确信能够测量或反映大学学术质量或教育质量的某些准则或某一套准则编制的“最佳大学”院校名单。第二,该名单必须按编制者预设的指标,以数字形式为大学排出顺序。其中,每一所大学都必须有自身的位次。第三,编制者必须公开大学排序所用的方法及其数据来源。按照上述界定,那些用某种简单的评价标准笼统地将所有大学进行排序的做法,不能属于大学排名的范畴;那些只按某些指标统计数据的大小简单为大学排序而又不说明其含义的做法,也不属于大学排名的范畴;还有那些不提供排名方法与数据库来源说明的大学排序,同样也不能被视为大学排名。[2]另外,我国也有学者尝试对大学排名进行定义,认为“大学排名是通过大学评价结果而进行的排序,它是某些大学评价机构通过设计单项或多项指标体系,根据大学办学中各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处理,对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或单项评价,按积分高低次序进行排序的方法。”[3]

    二、我国大学排名现存的问题

    1.大学排名缺乏权威大学分类的支持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我国大学排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说,从最根本的出发点上,我国大学的排名就存在着认识的模糊和不全面的问题。大学排名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性评价。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同类事物相互比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评价的前提是被评对象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权威、合理的大学分类则是保证大学排名科学性、合理性的必要前提。要使大学排名具有可比性,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分类,使用分类的评估体系对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评估,还能减少高等学校之间盲目攀比的现象,促使高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形成自身特色,从而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对大学实施分类评估,必须有合理、权威的分类方法作为其分类依据。[4]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定位和分类仍存在着较大的模糊和争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众化在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同时,使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具有了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特点,需要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因此,产生了学校设置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定位。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上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趋势。而缺乏权威的大学分类方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综合排名的可比性较低、排名结果缺乏一定说服力等问题的出现。

    2.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排名指标体系的优劣是排名活动最终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因此,指标体系一定要随着排名对象和排名目的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才能客观地反映出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5]目前,我国大学排名中影响较大的排行指标体系有:(1)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2)网大(中国)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3)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指标体系。(4)“中国校友会”开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5)“中国本科院校办学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6)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指标体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谢安邦教授和该所博士研究生童康两位学者曾经在2006年6月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我国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及评析》一文,详细分析评价了上述的七个指标体系,他们认为目前的指标体系“普遍有一定的高、大、研特点,在指标结构与功能方面:大多使用一套指标体系,完成多项评估排行任务;指标的筛选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在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可能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重视消费者导向,强调在高教改革、政府决策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多种作用。在核心指标方面,大多强调规模指标或大学的产出指标。”[6]

    3.大学排名缺乏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和支持

    当前,大学排名在社会的各方面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大学排名普遍缺乏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和支持,对于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他们希望通过大学排名,了解各个高校和专业的具体层次情况,可纵览目前我国大学的排名,尤其是评价的指标体系,明显缺乏对大众的“亲和力”。各种指标体系过于专业繁冗,对普通大众来说,晦涩难懂,难以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对于各个高校而言,或许可以允许对自身进行评价,却难以接受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排名结果。往往一个大学排名结果的出笼,立刻引来一片争议质疑甚至反对之声;政府层面,教育部有关人士曾表示:“第一,我们不搞任何排行榜;第二,我们不赞成任何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活动;第三,我们尤其不赞成不实事求是的、没有科学基础的大学排行榜。”[7]

    三、解决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进行多元化的大学排名

    面对当前高校排名缺乏权威高校分类的现状,各排名机构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相应地在进行排名前,也都尝试提出了自己的高校分类。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课题组为例,他们以学科比例和科研规模作为分类维度,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大学分类。“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的划分和学科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每个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多年从事这一研究的累积优势,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分别在学科比例和科研规模的维度上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标准,然后得出我国各大学的具体分类结果。[8]优良科学合理的分类,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多元化的指标体系,这既有助于如实反映各个高校的办学水平特色,帮助各个高校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大学排名的可比性、导向性和准确性。

    2.完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数据库

    当前,我国高校应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收集大量信息,逐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评价以及监督系统。科学准确有效的数据库的建立,对建立公正权威的大学排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国家高教数据库,并已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工作状态数据库”。[9]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大学资源信息系统是各类大学评价客观性与全面性的保证,也是保证人们对评价的再评价的基础。在建立和完善学校信息资料库阶段,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美国的排名数据采集的方法为例,其鼓励高校自愿将其数据交给民间评价机构去参评,充分发挥了庞大的民间资源的力量,保证了大学排名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3.大学排名应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社会各界支持

    大学排名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社会各界对各个高校和专业有一个全面、丰富、准确和直观的了解。在进行大学排名的研究中,一定要时刻把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带到研究工作中,不能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作出浅显易懂、简单直观的大学排名。另外,应充分重视“第三方”的力量,鼓励建立一批公正公开公平的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大学排名的生力军,而不是各个高校自己内部的排名机构,以避“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之嫌,这样,也就减少了大学排名公布之时的争议质疑。而对于政府来说,应管理引导而不是参与大学排名的研究,应起到监督的作用。总之,大学排名应做好与社会各个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公众、高校和决策机构都能对大学排名有一个正确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士俊,薛乃卓.试论大学排名及其评价主体的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6):77-78.

    [2][4][5][9]樊桂清.关于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外比较的视野[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曲绍卫.大学竞争力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谢安邦,童康.我国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及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7]刘伟,叶显发.我国大学排名的历史、现状及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宋中英,雷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及其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责任编辑:张中)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现存 对策 我国 大学排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