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历史与人力——马克思主义之生成兼论批判

    时间:2021-04-18 07:55: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因何而生?马克思批判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已有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客观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刻苦向上的精神,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追求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个人主观努力的必然结果。理论的产生需要科学的批判,科学的批判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历史;人力;批判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91-02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客观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批判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这并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出现历史性变化、人类先进思想面临时代挑战而出现严重困惑的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需要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伟大思想成果。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15世纪的欧洲,17世纪中叶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经过同封建阶级一百多年的反复较量,英国资产阶级直至18世纪中叶,才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动了亘古未有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率先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18世纪后半期,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美国、法国也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9世纪中叶,德国、俄国和日本也通过革命和改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化。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造成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工业革命也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在创造出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阶级;产业革命在不断地刺激资本财富的积累、强化资本的力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大工人贫困的积累、聚合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充分说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迫切要求先进的革命思想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在积极参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创立了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是对19世纪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地继承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先进思想合乎逻辑、必然发展的结果。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的产物,充分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具有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德国古典哲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变化;而它所采取的唯心主义和抽象思辨的形式,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黑格尔哲学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即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与保守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费尔巴哈哲学又是不彻底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的哲学大师们已不再可能大有建树。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理论体系,因限于时代条件和阶级立场,其局限性十分明显:从抽象永恒的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绝对化,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对价值的考察只是仅从量的方面并把它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常把利润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等。因此不可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趋势。在最后一位经济学大师李嘉图逝世后,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蜕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完全堵塞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科学发展的道路。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改革社会的一些方案,在工人阶级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会被一种新的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发现这一历史转变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历史和时代呼唤着新的理论思想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个人主观努力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两个天才思想家的心血来潮或灵感的突然迸发,也不是埋头自身的独断自生和主观臆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天生的无产阶级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学说也不是他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他们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首先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洗礼,最终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莱茵省特利尔市,父亲是一名律师,常以理性主义教育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并参加激进的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的青年黑格尔派,且是重视黑格尔辩证法的激进主义者的学术团体“博士俱乐部”的中心人物之一。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是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开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旗帜鲜明地捍卫贫苦民众的物质利益;《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开始认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在批判《科伦日报》反对发展哲学文章的社论中,提出哲学的本质和任务要同现在的政治相结合的思想。同时,马克思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3年5月,在小镇克罗茨那赫,马克思开始研究历史和黑格尔法哲学,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同黑格尔法哲学相反的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和家庭决定国家,不仅为不久后马克思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端的重要著作。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抵制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在第二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则明确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表明他彻底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二)恩格斯的思想历程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城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恩格斯辍学来到资本主义较为发达、思想比较自由的不来梅,与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发生联系,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坚定立场。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恩格斯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柏林小组,积极投入思想界的斗争,捍卫黑格尔的辩证法。在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调查工人阶级状况、深入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他的世界观开始发生转变。1843年11月,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已经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决定于经济的物质力量,他的世界观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现状: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是恩格斯实现世界观彻底转变的标志。

    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可以看到,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探索,几乎同时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他们适应时代要求,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不但勇于超越前人,更是勇于超越自己,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推向前进。正是这种不懈地探索和追求,使他们终于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结束语:关于批判

    马克思主义因何而生?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批判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已有的优秀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客观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刻苦向上的精神,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因此,马克思主义又是个人主观努力的必然结果。人无历史不能,历史无人不为;人在历史中有为,历史借人而有能。时势具备,其人无所作为,不可;生不逢时,却无用武之地,亦不可。时势生人,人造时势,时势与人相辅以助,共同参用,则物事人理乃成。这就是历史与人力的辩证法。

    批判,即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是继承和正向借鉴,克服是反向借鉴。一切文明成果须经批判而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不例外。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它那个时代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经过马克思在现实的理论革命理论活动中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而达到的与这些思想材料有质的不同的新的理论创造。如何批判?关键是必须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立场是批判的第一前提,大凡批判都要有自己的立场。没有立场,批判竟似悬于天中,毫无意义;没有正确的立场,批判有如南辕北辙,方向错误,亦是无益。批判应是正确的批判,无或有失,过与不及,皆为不可。马克思正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之上,关注无产阶级的命运和历史前途,才创立了解放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的学说。批判必须有正确的观点,即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在本质上物质的,自然和社会都是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与唯心主义的不科学性相较,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该是为我们所坚持并进行理论创造的思想基础,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理论基石就是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唯物史观。批判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没有拜服在先进理论的脚下,而是对它进行否定而达到新的肯定。这种肯定的结果,已经不是原来的理论了,而是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主义 批判 生成 人力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