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关于我市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12-03 15:39: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主城区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发挥优势,找准并紧紧抓住着力点,切实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主城区农业农村发展,构建现代都市经济新高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建设,引领西部潮流,追赶东部发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我市主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业兴,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化农业、农村工作,对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自治县)构成的组团式、网络化现代城市群,按照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分类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近年来,九龙坡等主城8区(除渝中区),充分利用辖区农村背靠大城市、处于区域组团间的特有区位优势和自身雄厚的综合实力,将城市的加快发展与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城乡区域联动,相互促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为主城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主城8区虽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很好,但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22∶1,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65:1,主城区以九龙坡区为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41:1。我市提出到2010年城镇化目标达到52%,而主城区农村届时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群体。如何更好地跳出以往“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性矛盾,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对于主城8区来讲,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定位

    主城8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出样板,抓出形象,要对“多予少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重点有所体现,要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下,当好全市的“火车头”,力争西部的“排头兵”,成为追赶东部发展的“轻骑兵”。

    一是要将主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位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加大重庆主城都市圈新农村建设力度,使主城区发挥“火车头”带动作用,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优势互补,提高城乡产业相互衔接和承载能力,提升主城区域的空间结构,推进主城区的功能化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为逐步形成开放型、组团式、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格局提供强劲支撑。

    二是要将主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位成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中央赋予辐射带动西部的历史责任。目前,主城各区虽然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上与成都有较大差距,但在工业发展基础、政府总体财力上明显优于成都,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上明显强于成都。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学习成都,赶超成都,争当西部“排头兵”,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实现的更好,辐射带动西部新农村建设,促进西部农业农村发展,肩负起直辖市的历史使命。

    三是要将主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位成追赶东部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轻骑兵”。重庆与东部沿海先进发达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农业农村发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目标瞄准东部发达地区,不断加强学习,补充新知识,增强新本领,解决新问题,勇于和善于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差距,争做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轻骑兵”,推动全市更快更好发展。

    三、抓住着力点,围绕“八化”加快推进主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城区应把实施“八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优势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发达城区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主城区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实施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地区改造传统农业经济的巨大变革。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学习借鉴华西村经验,利用雄厚的工业经济实力来带动农村工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一是以整合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为基础,加快农村工业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依托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转包、入股、互换、租赁等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出让,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将主城区农民就地就近转变成有土地租金收入的商人、有务工薪金的产业工人、有红利收益的持股人。组织开展“凤还巢”工程,鼓励在外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带人才回乡创业,变“农民经济”为“创业经济”。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改彻底”的总体要求,推进企业人员、债务、资产的联动重组,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快速发展。二是以园区建设为平台,辐射带动农村工业发展。随着区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日渐成熟,城市产业和人口开始逐步向城郊农村转移。主城区拥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部新区等一批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和九龙、西彭、茶园等一批区级工业园区,应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引进投资量大、牵动力强的工业投资项目入园,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培育发展优势工业集群,辐射带动农村兴办加工小区,大办手工加工项目,生产配套产品,成为园区工业附属,带动农村工业快速发展。三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走农村特色工业发展道路。实施农村工业化,应充分利用主城区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成熟的市场,重点发展水果、花卉、肉类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将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着力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逐步在农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名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工业发展的格局。按照主城各区特色,应突出“一区一品”、“一区多品”、“一镇一品一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推出都市农业加工新品牌,增强主城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引导本色型农村向特色型农村转变。

    (二)实施居住城镇化。随着城市扩展、行政村撤并和各类开发建设工程的推进,主城区应大力调整现有散布的自然村落,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不断推进农民居住城镇化。一是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制定建设规划。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割裂,要坚持完善“一中心多组团”的城镇化格局,做大做强各个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功能。如西部新城、重庆大学城、茶园新区、空港开发区、九龙园区等的开发建设,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需要规划延伸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职能,考虑农民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既让农民享受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又使农民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力量。二是立足长远制定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着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资源、长远发展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对规划和建设的管理,坚持成片发展,统筹规划道路、供水和供电,把农民居住城镇化作为都市新农村,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整体和提升空间,避免三、五年之后又重新修建。三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公共事业入手,集中规划建设村小学、托儿所、办公室、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卫生室和“五保”家园,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九年成人义务教育、免收小学学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老有所养、幼有所托、人有所乐等问题,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共享公共资源。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既是主城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破解“三农”难题的永恒主题,又是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主城区应树立和运用大农业的理念,学习借鉴成都打造“五朵金花”的经验,立足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开发和多功能发挥,拓展农业发展内涵,把利用城郊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现代乡村服务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将一三产业有效融合,打造都市精品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如进一步加快发展九龙坡区的铜罐驿金秋采果节、走马桃花节,南岸区的南山泉水鸡文化节,北碚区的花文化节,渝北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节,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与发展体验农业和节会经济相结合,走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主城区拥有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农业技术发达的独有优势,应加强与农科院、农业研发机构的合作,转变“一把锄头一张犁,不误农时看天时”的传统耕作观念,加大运用科学技术来研究、创新和推动农业发展的力度,转化农业生产成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三是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主城区拥有成熟的市场和营销体系,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来发展主城区农村生产力,既要“群星璀璨”,更要“皓月当空”,要注重发展壮大花卉、水果、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围绕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产业化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实施龙头企业集群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入股、联营、嫁接、兼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培植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规模型和效益型企业。用“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九龙坡区的皇田花卉,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既创造出了品牌,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四)实施投入多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缺口号,要的是实招,要的是真金白银,要的是大量资金投入来做坚强后盾。对于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讲,资金投入可走市级项目扶持、区镇财政配套、园区融资投入、工商资本注入、村民自身筹资的多元化道路。一是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城区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可通过市场运作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让社会资本有新的投资发展方向。如动员和引导供销、仓储、运输、旅游等资本参与主城区新农村建设,共同促进都市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互惠双赢”、“各得其所”的目标。二是大幅增加本级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主城各区财政实力比较雄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可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和建设资金稳定增长,切实为民办大事、解难事。三是发挥村社集体组织和农民作用。主城区农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组织村社集体和农民适当投入建设资金来发展农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和改造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四是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信贷资金是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来源的一大优势,有着相对宽松的政策和良好的偿还实力,可利用政策优势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

    (五)实施保障社会化。加快建立健全涵盖就业、养老、医疗、救助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主城区农民“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是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壮有所为,实现充分就业满覆盖。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主城区农民需求的就业岗位,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使更多的城郊青壮年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成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后备军。二是老有所养,实现养老保险满覆盖。主城各区应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有机衔接的新机制,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主城区农村已征地、新征地、即征地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三是病有所医,实现医疗卫生满覆盖。规范设置主城区农村的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卫生服务站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服务标准、服务措施、服务层面上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突破困扰农民生活因病致贫、返贫的瓶颈因素。四是困有所助,实现社会救助满覆盖。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力度,建立联动互动、分类救助、预警预报、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六)实施环境生态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民营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一是以道路交通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交流。科学规划公路网络和结构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解决道路交通的必由途径。应将道路延伸到行政村和居民聚居点,把村级道路与干线公路网络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城乡产品快速流通,加快城乡居民交流与融合。二是以能源和饮水工程建设为切入点,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加强能源建设,既是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城市发展的要求。要注重加快电网改造,尽快完成续建配套工程,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解决农村用电难和电价高的问题;要注重抓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集中水源保护区建设,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主城区应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建设山水园林城区与建设山水园林新农村相结合,共同建设园林城市。大力推进农村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绿化造林的“三清一绿”工程,做到畜上圈、禽进笼,无垃圾污染、无残墙断壁、无危旧破房,村容村貌整洁,有水冲公厕,对街巷进行合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做到农户每个庭院有花池或鲜花,有观赏树或果树,恢复“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生态环境,建设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村。

    (七)实施农民知识化。主城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好,但“富口袋,穷脑袋”现象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住提高主城区农民综合素质这个根本,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造就有素质、懂礼仪、会创业的新市民。一是以提高文化素质为突破口,丰富农民知识。主城区农村在高质量“普九”基础上,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速度,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将来的就业能力。要从青年农民着手,建立农民读书俱乐部和青年理论中心,开设青年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丰富青年农民文化知识,提升“造血”功能,促进他们由体力型农民向知识型农民转变。二是以提高创业技能为突破口,增添农村发展后劲。充分利用主城区教育资源优势,让农民在各类技术学校进行专项技能学习和开展定单培训,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军训,充分发挥组织的引领作用,增强农民的组织纪律观念,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为主城区大力实施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人力资源,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引导他们由打工型农民向创业型市民转变。三是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突破口,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从主城区农村实际出发,从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加大“八荣八耻”宣传学习力度,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和“三下乡”活动,增强主城区农民的直辖市市民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农民就地市民化。四是以提高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让农民生活有品质。把现代都市文化与主城农村发展相结合,以文化内涵提升新农村形象,建设符合农民需求的文化娱乐设施、休闲健身运动场所,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群众生活有品质,塑造主城区农民新形象。

    (八)实施管理民主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主城8区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党组织的民主管理机制,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切实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工作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像“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京郊首富”的韩村河,包括我们主城区一些发展较好的村,如九龙坡的大堰村、海龙村 ,他们的成功实践表明:要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战斗堡垒”、有一支好党员队伍,要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创新“选强”的工作机制和办法,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较强市场开拓精神和城市化意识,善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人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两委”领导班子。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扎实搞好党务、村务、政务和财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确保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分类指导。根据主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按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等情况灵活设立党组织,使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四是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帮带”工作责任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加大城乡联动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区级部门包村包社、公务员包户的帮建活动,让城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党组织都有自己的帮扶联系点,有建设新农村的“责任田”,总结推广一批结对帮带典型,共同推进主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系统工程,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农村繁荣发展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有区位环境、发展条件、综合实力等优势,但也存在城乡工作涉及面宽、组织实施难度大、目标要求高等现实问题。我们第四小组的全体同志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思考并提出以上几点主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意见,在此进行学习交流。不正确不全面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