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推动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时间:2020-03-11 13:41: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统一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的实践中。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抓住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校园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推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6)07·08-0004-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把握素质教育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提升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所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可见,文化素质相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而言,涵盖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等。其中,人文素养是文化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人文素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当然,文化素质不能仅仅理解为人文素养,文化素质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文教育,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素质是文化化人而形成的素质,它形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氛围的熏染及文化修养的实践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成就知识积累,打造文化素质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内化其内蕴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实质,才能形成文化素质。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取向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于一体,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突出特点是深厚的人文性和鲜明的素质取向性。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政治导向的重要功能。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共同统一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的实践中。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大学生其它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它素质的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由此可见。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践反思

    自1995年9月第一次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召开以来,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历了十年的实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前是试点探索阶段,其后是推广提高阶段。时至今日,素质教育思想得以广泛认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普遍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探索阶段强调“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在推广提高阶段强调“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三结合”的实践取向凸显出来,即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要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素质,其它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思想政治素质的统帅和推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对其它素质提高的动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3]各式教育都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获得深化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回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十年历程,不难发现,文化素质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的推动下发展的。在探索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等重要文件相继颁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动。在提高阶段,党中央专门召开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部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两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践之中。2004年,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带动了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

    强调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地位。就一个人才而言,离开文化素质作基础,其思想政治素质就失去了根基;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灌输和说教,就不可能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相反,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概言之,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既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文化素质教育,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奠定坚实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则能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精神动力和文化活力,形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彼此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反思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结合,存在四种迷失:

    第一,“独立取向”的迷失,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彼此相互独立。这种取向以承认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为前提,但认为两者是两回事情,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各打各的鼓,各吹各的号”,“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这种取向割裂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联,没有看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都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且任何文化素质教育都内涵着特定的价值取向,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也都具有文化属性。

    第二,“替代取向”的迷失,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完全可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来实现,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了专业教育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了一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取向看到了文化素质教育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价值,但没有看到两者彼此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粘贴取向”的迷失,即主张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但对如何结合、如何渗透认识不够深刻,简单地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标签式”地“粘贴”在一起,仅仅在口号标语上做结合文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素质教育正确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导向,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支持,以致于在“结合”的旗帜下发生相互冲突与解构。

    第四,“片面取向”的迷失,即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结合,表现为要么进行单纯的课堂知识教育,扎扎实实搞文化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灌输,要么注重单一的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搞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片面取向就其实质来说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而不是相割断的;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相协调的,而不是相分离的。

    三、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理想追求

    《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实际上是提出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要统一于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实践中。

    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理想追求,形成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应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着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所有教师都负有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高校教师要教书育人,引领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合格的思想素养和优秀的专业素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精深的学问,而且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其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科学涵养等的统一体。

    《意见》强调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广大教师育人作用的准确表述和明确要求。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从学校角度来讲,就是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统筹起来,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从教师角度来讲,应做到将教书育人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第二,要努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对于开展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还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具体来讲,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以丰富的文化营养滋润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起来,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既要探索文化素质教育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有效形式,也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化,努力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进。

    第三,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时空条件下共同创造的精神气候和文化氛围,融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在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特别是通过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学术报告、文体活动、科普讲座等文化活动表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能够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增进大学生的德行修养、思想进步和素质提高,给予大学生以思想启迪与文化熏陶。

    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到塑造师生灵魂、铸造大学精神的高度来重视。要以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让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文化的熏染和陶冶,以增进其素养和情操;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积极营造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要搞好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和制度环境建设,以格调高雅、规范有序的校园环境培育人、塑造人。

    第四,要切实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绝大部分学科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依托和重要支撑,同时它们又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根本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及课程建设。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容置疑和不可动摇的根本问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然而,在现实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以及思想文化的其他领域,不赞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有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有之;任意修改、随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的亦有之”。[4]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立场、观点、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及课程建设,是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其中,队伍建设是龙头,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要求,造就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进而以队伍建设带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加强与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证、营造氛围。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17-18,17.

    [4]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04-04-21.

    黄蓉生/西南大学党委书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栏责任编辑孟德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