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郁达夫小说中人物形象性爱刻画的有序性试论

    时间:2020-05-08 07:59: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郁达夫人物形象刻画从小说《逃走》等初次具有性心理开始,到《沉沦》《茫茫夜》《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各种性心理的表现,从性心理学考查,其中有着一定的关联,形成一个系统,而一定程度的性障碍 更可成为关注的重点。在郁达夫这些性爱小说中,传统文化和个人经历有根深蒂固的体现,在对待性爱的态度上更加表现了一种启蒙的理性精神,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启蒙主义的最终指向。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人物形象;性爱;有序性

    "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人"的觉醒,作为禁区的性问题成为先知先觉者探索的内容,一些感觉敏锐者,更将性爱的探索作为文学表现的主要方向,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著名作家郁达夫。他不仅为现代文学画廊中增加了例如"多余人"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小说题材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那就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类性言行和性心理。对郁达夫小说中的性活动和性心理许多论者都有论述,但能看出郁达夫小说对人类性爱成有序性描述的论者还不多见,本人试从这方面加以论述。

    郁达夫曾明确的表示"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 人类关注的性活动绝不仅仅是生物的本能反映,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并受着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从初次具有性心理开始,到各种性心理的表现,其中有着一定的关联,形成一个系统,而一定程度的性障碍 更可成为关注的重点。

    从郁达夫前后期小说整体情况考察,他描绘的人物形象性心理时期主要在生殖期(青少年期,12~20岁)及中年期的一些阶段 ,基本包括性心理萌动、发展、高潮、平缓几个阶段。同时伴随性言行的表现。其中在发展和高潮阶段,性障碍表现尤为突出。

    郁达夫小说中角色性心理萌动、发展在其1928年作的小说《逃走》 中有所表现:两年前少年树澄被少女莲英面貌和气质的美所吸引,对其产生了强烈好感,并私下关注。两年后看戏,莲英的座位在树澄的后面,树澄头不敢转,想哭。去年的正月,树澄在莲英家门口撇见她,装没看见。两年后去圆通庵的路上,树澄又遇到莲英后,躲到圆通庵后面的山上,不想又在暗中看到到山上观景的莲英,树澄躲了起来,并心情激动地暗中观察。这是非常纯净的、朦胧的异性的性爱,多发生在人类的少年儿童时期——既依赖又想独立的矛盾冲突的时期。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矛盾冲突迅速膨胀,会有一种惊慌失措的情绪体验。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年的性心理尚不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的特点。 郁达夫将这种惊慌失措的情绪体验赋予了少年树澄对异性的体验。当树澄见到心仪的少女莲英时有一种朦胧的矛盾心态:见不到时打听消息,想见到,见到时又面红耳赤极力躲避。树澄在对恋爱的热望和对异性心理了解不深的矛盾中挣扎。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在1935年发表的《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 。这篇可当做文学作品阅读的文章中,描写了少男少女的怕羞,不敢相见,到熟络,特别是最后一段:"她只微笑着看看我看看月亮,我也只微笑着看看她看看中庭的空处,虽然此处的动作,轻薄的邪念,明显的表示,一点儿也没有,但不晓怎样一般满足,深沈,陶醉的感觉,竟同四周的月光一样,包满了我的全身。" 性心理偏向纯化,协调,充满了美感。从萌动到矛盾,再到最后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到青春初期较为完整的性心理过程。从中,开启了作家认为最好的性欲处理方法--精神上的升华。将性道德上的焦虑在审美领域中进行化解。也就是将可能导致的对异性躯体的需要升格为对男女双方精神契合的满足。这也是郁达夫在处理性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精心打造的繁复而严密的道德礼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所防范、监视、惩治的正是人的自然性欲。"性"被赋予了道德意义上的罪恶感与不洁感,"万恶淫为首"是其情感意义上的极端表达;"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禁欲主义的信条,应由男性道德主体的身心调控、理性修养来完成这种道德目标。郁达夫就是在审美领域中完成了达到身心协调的道德目标。不仅如此,郁达夫更使这种审美具有了鲜明的魏晋时期名士气质。

    魏晋时期,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人意识到了自身身体的存在,身体从作为政治和伦理的身体渐渐地被魏晋人清醒地意识到是自我的身体,由作为道德载体的身体,演变为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身体,人的身体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所承载的不再是身体背后的德行和品性,身体就是身体本身。在对人的欣赏和审美中,人的身体独立出场。这一点在《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中也有表现:"为在月光中看到了她那张大理石似的嫩脸合黑水晶似的眼睛,觉得怎样也熬忍不住了,顺势就伸出了两只手去,捏住了她的双臂。" 仅此而已!作者接下去所写的是自己的感觉。就好像魏晋人,虽然充满惊异和喜悦地欣赏人自身身体形躯的美,但是人物品藻中的主流美学并未于人的身体处踟躇留恋,而是走向对人身体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的欣赏和审美。如前所述,"……一般满足,深沉,陶醉的感觉,竟同四周的月光一样,包满了我的全身。" "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 这就是对作为肉身存在的身体的虚化,在对人的欣赏和审美中,人的身体消失了,人虚化为清风明月般的一缕余韵。类似的人物品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在郁达夫的上述小说中,身体和月光的契合正是这种特征的明显体现。郁达夫美学理想的核心是"真"是"美"。郁达夫在他的《小说论》中说过:"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小说在艺术上的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若一本小说写得真,写得美,那这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郁达夫全集·小说论(第5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和郁达夫描写少年时期性心理的朦胧化和审美化不同的是,郁达夫的性爱小说中,与灵的交融相隔很远的性爱和赤裸裸的欲求占了大多数。并且由正常的焦渴、追求向变态转化。处于转化中的小说在《银灰色的死》中"他"对静儿的追求中已有表现,而以《沉沦》最为典型。

    从严格意义上说,《沉沦》中的自慰、窥浴、偷听野合并不是病态行为,而是青少年性生理发育的正常现象。成年之后的性焦虑和恐惧,在男性要求和女性要求上是十分不同的。勇敢、大胆的男性人格要求将这种心理有意压抑和控制,而女性则可以尽情释放。 心理的压抑和控制,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种情况。内控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和后果的一致性,并体会到控制感;而外控者则往往把行为的后果归为机遇、运气,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 《沉沦》中的"他"就是在"内控"和"外控"的力量中反复挣扎。但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言行和心理都看成是性道德的堕落。并由此成为"他"抑郁症实际病源的主要方面。这正是引起人们深思的地方。人类对于性别人格的普遍要求,惨烈的岛国生活环境以及中西方传统性道德的要求都是人物形象生命终结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沉沦》是郁达夫小说人物性心理发展期,那《茫茫夜》、《秋柳》、《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就可称为高潮期。除了表现和妓女的交往外,这些小说更多的写了人物某些性障碍倾向。性障碍是各种异常性心理和性行为的统称。种类繁多。在郁达夫小说中通过人物有几种表现。如《茫茫夜》中同性恋倾向和《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同性恋表现,是性指向障碍中境遇同性恋或代偿性同性恋,它的产生是由于环境条件限制,合理异性成员并不存在或无法接触而出现一时的性取向异常,是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反映。

    在《茫茫夜》中,主人公还有性偏好障碍,其中恋物症倾向有一定的表现。迷恋女性的缝衣针和手帕,并用针刺穿自己的面颊用疼痛来获取性满足。《迷羊》是介于正常性发泄与性障碍之间作品。主人公"我"作为一个青年人和同样是女孩子的谢月英发生了性关系,并有所迷恋,应该是正常不过的,但小说的发展似乎并不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过分沉浸在性欲之中的性心理和性言行,"我看了她这种种新发明的装饰,对她的肉体的要求,自然是日益增高,还有一种从前所没有的既得患失的恐怖,更使我一刻也不愿意教她从我的怀抱里撕开,结果弄得她反而不能安居室内,要为跟着她日日的往外边热闹的地方去跑。" 这种占有生活几乎全部内容的心理和言行毁坏了主人公的身体。根据美国梅约医疗中心的定义,可为性障碍中的性成瘾。"表现出对性的压倒一切的需求,使整个精神状态被这种需求与关注强烈地占据以致正常的工作和关系被干扰。"

    郁达夫小说中的性障碍虽不能成为医学意义上的典型病例,但在文学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性障碍是正常性爱得不到满足时的扭曲反映,能促使人们多种的思考。性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传统文化、传统人格需求、社会时代压力和自然人性冲突之外,作家幼年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承认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亲(或担当了父亲之职的长兄)对于儿子(或弟弟)具有精神领袖的意义的话,那么,父亲(或长兄)的长期缺席就不仅使郁达夫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辛酸,"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 郁达夫也是在一个缺乏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母亲更带有雄性的气质。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在一个人性成熟(个性塑造)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形成了郁达夫敏感、多疑缺乏勇气的个性,这在他自传体非常强的小说中通过形象一一描述出来。这些性格特征也对人物形成性障碍起了推动作用。

    三十而立,进入中年期,人的性功能由鼎盛走向平缓,性心理趋于理性化。郁达夫1932年的小说《迟桂花》里,作者努力寻求一种理性的自我表现方式,成功地增添客观性描写的内容,减少主观性情感的份量。在这部小说中还有类似以前小说对人身体的审美,老郁对山野姑娘莲有身体的赞美,如:"……听听她那舒徐清澈的语气,看看她那一双天生成像饱使过耐吻胭脂棒般的红唇,更加上以她所特有的那一脸微笑,在知识分子之外还不得不添一种情的成分上去,于书的趣味上更要兼一层人的风韵在里头。" 但最终归于道德上的评判,老郁对莲发育完全的肉体产生情欲时,公开地忏悔到:"对于一个洁白得同白纸似的天真小孩,而加以玷污,是不可赦免的罪恶。我刚才的一念邪心,几乎要使我犯下这个大罪了。"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的忏悔意识在《逃走》等描写少男少女情爱的小说时所没有的。而在《迟桂花》中美感意识为忏悔意识慢慢取代。理性成分替代了感性认识。忏悔意识源于人的私欲和对私欲的理性认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迟桂花》中老郁最终和莲以兄妹相称,是中年人对性爱发展的一种持中把握,也承袭了郁达夫性爱小说人物对性爱处理的一贯作风。所不同的是《迟桂花》在"欲"和道德情操的苦斗中后者占了上风,而不像郁的大部分小说,主人公都成为"欲"下的败将。

    以道德情操的自我完善来战胜自身的情欲是人类社会一大理性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的要求。郁达夫小说一直为人所称道的充满张力的"情"与"理"的冲突最终走向平和,从中也看出传统文化对作家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少男少女的朦胧性爱开始,到主人公追求正常性爱而不得,不得不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到理性地处理性爱问题,郁达夫的性爱小说从整体看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明晰的性爱路子。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启蒙内涵。

    郁达夫在文学艺术上强调"自然感情",他的小说性爱描写正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自然状态的人性,表现了人的自然情感,因此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正如张光芒所指出,"作为"现代性的标志",按照自由意志行动的具有主体性的个体的出现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目标,现代性爱与"五四"启蒙思想在哲学层面的契合就是这种个人主体性的显现。在某种程度上,"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建构正是从现代性爱中获得了灵感,使主体性的观念深入人心。" 郁达夫主张人的一切合理的生理欲求都应当得到自然发展,性爱作为人的自然天性在文学作品中应当得到正确看待和表现。这些看法都表现出了返归自然的启蒙主义思想。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表现出对正常的、自然人性的渴望。

    郁达夫在塑造形象时,更多地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灵与肉的冲突,最终是灵战胜肉的过程,在对待性爱的态度上更加表现了一种启蒙的理性精神。越是是这些病态的、变态的心理就越是呈现出人的一种不加掩饰的自然心理流向,返归自然就是要返归自己真实的内心活动和时刻千变万化的复杂心理世界。

    郭沫若在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时说得好:"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启蒙主义的最终指向。性爱描写还具有国家民族的意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在郁达夫的创作中很多时候是借助于性描写来表达的。当然,在郁达夫性爱小说中,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也时有根深蒂固的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 有序性 性爱 刻画 试论 人物形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