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术的本源性回归

    时间:2020-08-22 07:56: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遴选中华导引养生术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从医家以及道家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来梳理养生理念的历史流变。得出秦汉时期调神、调息、调形的养生思想就已基本成型;导引行气术与医家的结合保留了其祛病强身的原始价值,与道家的结合形成了哲学理论下的超验追求;健身气功的发展破坏了导引养生术的社会信任机制,健身气功则是对导引养生术的本源性回归。

    关键词:导引养生术 健身气功 流变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92—03

    1 防病祛病:导引养生术的经验价值

    1.1 引“舞”以导之

    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初的《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1]描述了帝尧时期洪水泛滥、水汽弥漫的环境下先民们“民气郁阏”“筋骨瑟缩”的身体状况,并在与艰苦环境的斗争中发现了一种抵御疾病、强身健体的方法即“引舞以宣导之”,是指通过特定的肢体运动来利活关节、舒筋理脉。因着是关于导引术的最早描述,因此一般认为这里的“舞”即代表了导引术的原初形态。且记有原始之“舞”的文献不止于此。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的医经圣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3]更加详细的描述了先民们在水汽淤集环境中因为“食杂而不劳”而引发疾病,并且运用导引按跷来祛除风湿肿痛的做法。此处的导引按跷就是导引与按摩。这一时期的导引术显然只是单纯的肢体运动,类似现在的体操,有着康健身体,祛湿治病的作用。

    1.2 导引与食气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式发展出具有代表性的仿生导引类。《庄子·刻意》中记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描述的养形之人以“熊经鸟伸”“吹岣呼吸”为代表。表明在当时呼吸吐纳之术与肢体导引一道成为“养形之人”的显著特征。关于行气的最早专著来自古物行气玉佩铭,玉铭为一方青玉,上刻45字铭文,郭沫若先生训诂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先生曾將它断为公元380年之战国遗物,被认为是“行气”最原始专著,类似“导引”或今日之健身气功,修炼可达延年益寿的目的。[4]

    公元前186年下葬的张家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典籍,其中《引书》更是详细记载了导引养生之法。《引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四季养生之道,讲述了健康正确的作息及生活习惯;第二部分记载了约86导引术式及一套24式导引操,并记有45种病症的导引疗法;第三部分为导引养生理论,其内容与《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记载理论相同。《引书》篇幅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它的重新问世将我国导引学专著的出现时间向前推了七百余年,并取代《诸病源候论》被称为中华导引第一书。[5]

    秦灭后53年下葬的马王堆汉墓,即公元前168年,比张家山汉墓晚18年。其中出土了大量医学典籍,其中《导引图》帛图上有44幅男女形象的各种姿势,有的配有文字说明,是现存最早的有关导引术式的图解文献。其中有不仅有“熊经”“鸟伸”“沐猴”“鹞背”、“龙登”“鹤□”等仿生术式,还有“猿謼(呼)”“仰謼(呼)”等类似近代呼吸功法术式的动作,甚至还包括手持器械的运动,如杖、盘状物等。[6]

    《导引图》与所在帛画上所记《却谷食气》中记载了“辟谷”与“食气”之法。描述了食用石苇辟谷以养生,以及食气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原文“食气者为峋吹,则以始卧与始兴。凡峋中息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册者朝份暮姗,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数准之”。意为:食气练习就是练呼吸,应当在每天晚上将卧和早晨刚起身时练习为宜。练呼吸的人,年龄在二十岁的人应早晨作二十遍,晚上作二十遍,每二日晚上须作二百遍,三十岁的人应早晚各作三十遍,每三日晚上作三百遍。其它年龄的人按此标准类推。并且还讲述了练功时得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选择适宜的时间及天气以及相关避忌条件。[7]

    秦时“焚书坑儒”将民间藏书付之一炬,唯“医、仆、农、桑”留存皇宫,项羽入咸阳纵火焚皇宫,官方书籍也被毁于一旦。这样巨大的损失下,有两座汉墓中仍出土了大量养生类文献,足以见得当时养生术发展之盛。两座汉墓出土文献在导引医学典籍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与重合性,张家山出土的《脉书》包含了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的全部内容。《引书》较为完整丰富的内容与《导引图》相互印证。我们可以得知在当时导引术式丰富多样,不仅有仿生类导引,还有呼吸类与器械类,并且导引承其原初语境下的祛病强身功效,与医家结合而发展,并出现了辨病施功的针对性导引术。此时的导引食气都还是基于经验累积之上的有效可行的养生方法。

    1.3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公元610年即隋大业六年,为巢元方等编撰,是导引在医学应用上的集大成者。全书较全面的记录了多种养生导引行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巢氏在论及疾病后并不谈药方,只说“补养宣导,今附于后”。“相反,专论对症治疗的‘养生方’和‘养生导引方’除去重复出现的67条以外,共213种不同的功法,有的疾候对应的功法更是多达十几种,其他的治疗方法则‘汤熨针石、别有正方’,书中避而不谈,使该书成为一本用导引养生治疗的专著,亦说明巢氏对健身气功补养宣导的重视和当时医疗健身气功的盛行。”[8]

    《引书》所载“病肠之始也,必前胀。当胀之时,属意小腹精吹之,百而已”由此得见,导引术式已经有了“用意”的源头。而《诸病源候论》所载213种导引术式中,有明显意念倾向的“行气”导引就有36种,单纯肢体导引为58种,其余为肢体,呼吸,意念结合的综合导引。对比之下“用意”的比重明显增加。这与道家养生思想的传播不无关系。

    2 道家思想:导引养生的超验追求

    2.1 老庄养生思想与“神形合一”

    《老子》修心思想的出现,使得古养生思想开始了“静”的内求。老子修心思想,一日抱朴:即保持人体生命系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做人做事的初心,回归婴儿纯真质朴的心境;二日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十六章)“虚极”和“静笃”讲求排除后天杂念,达到静的极致,顺应自然,最终返璞归真的境界,体悟到天人合一,自然能祛除灾邪,健康长寿。

    庄子承老子唯心主义。从庄子“为寿而已以”和“彭祖寿考之所好也”其实表现出了庄子对这种以追求长寿为目的的术式练习持轻视态度。庄子认为追求“纯素之道”才是修练的最高目的,而不是只做“身体之曲折”(《抱朴子·内篇》)之术,只求身体之无病无灾。这其实反应了当时学界对精神的无上追求。庄子在修行中讲究神形合一,这一思想对导引之术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极大丰富了导引术内涵。其提出的“坐忘”更是可以被称作静功导引的先驱,“心斋”是以静为手段排除一切杂念,为“坐忘”创造条件,以感悟“妙”的境界,表现出对“神形合一”的无限追求。可以说道家思想开启了养生中的“调神”之旅。

    2.2 “气”论与内丹术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日:“道始于虚霸,虚霸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为天,重浊者凝滞为地”。[9]认为“气”是宇宙物的物质基础,同时明确了“气”的层次性,认为元气是宇宙形成之始。基于这种哲学理论指导的养生方法全然脱离实践认知,纯粹是求长生者的推论结果。[10]“道家由服气法、采气法、布气法到胎息等行气法,大呼大吸,变为徐呼缓吸,最后连口鼻之呼吸也不要了,只有冥想,使行气法变得玄秘难求。”[11]

    后汉魏伯阳所作奇书《周易参同契》被内外丹学派共称为“万古丹经王”,记叙了炼丹的原理和方法,后世有内丹学派将之引为本门经典。其实后汉时期还没有内丹这一说,且全书并未提及“内丹”二字,因此认为它描述的是内丹修炼方法是不恰当的。《参同契》无疑是“外丹”冶炼的经典著作。《参同契》描述的金丹有神奇作用,但其对制作过程及原材料搭配的要求都极其苛刻,很难练成,因此许多方士练出来的丹药成了毒药,外丹之道势衰,相对安全却更显神秘的内丹术渐起并选择《参同契》为经典媒介发展内丹学理论。

    至宋以降,道教内丹术兴起,并且被认为是比宋朝以前以“炼气”(吐纳、胎息、服气等)为主等行气法更高深的健身气功方法。“炼气”(吐纳、胎息、服气等)为主的各种方法,都属于入门功法。“练健身气功虽也有一定的呼吸锻炼内容(如吐纳法、调息法等),但更重视真气(炁、先天炁)的炼养,”真气就是内丹家所追求的、需要用精、气、神来炼养的真元之气。[12]

    王松龄认为,修金丹就是修性,其实并非神秘学。“内丹学不同于其他任何炼养理论与方法,而是集老庄哲学和易理哲学以来所有理论之大成,兼融入宋儒、佛家之理论,破解了历史上的动静之争、有无之辩,并将玄秘的理论化为致用的方法。因而,内丹成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期。”[13]

    3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术的功能偏颇

    “气功”始见于晋代许逊的《灵剑子.道诚》“出度一人,立减气功一年。授一人更度一久(人),减气功二年。二人不行此法,得此法不信,不修疑惑,师减气功三年。三人得趣,道气成功,传此文理,增得静纪”[14]虽是首现但与现在的健身气功并不是一个概念,从末句的“道气功成”就可得知,气与道等同,这是指的修道的功夫。健身气功一词开始被广泛承认并应用应当是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医家刘贵珍编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问世后,书中对健身气功的解释如下:“诸如:‘吐纳’‘导引’‘定功’‘静功’‘内功’‘调息’‘静坐’等都属于健身气功的范围。这些名称虽不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练,来达到培育元气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统称的‘健身气功’。…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法称之为健身气功…”。[15]书中明确的将气功定义为培育元气的健身法,并且将所有有关“气”的养生健身功法全部归入健身气功。健身气功的防病、治病作用使得健身气功被人们所信任,而基于我国历史,健身气功难免有其神秘色彩,正是这种信任以及神秘色彩使得健身气功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使得对健身气功不甚了解的普通习练者被鼓吹而去追求虚无缥渺的‘超能力’,导致了后来健身气功修行者们在追求神秘功能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严重破坏了健身气功的社会信任机制,让传统导引养生术蒙受不白之冤。

    4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术的本源性回归

    健身气功是基于国家对社会上“气功乱象”的整治需要应运而生的。1996年8月5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将社会上流传的健身气功分成了“健身气功”和“医疗健身气功”两种,“其中群众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属健身气功;对他人传授或运用健身气功疗法直接治疗疾病,构成医疗行为的,属医疗健身气功。”[16]后来将健身气功定义为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三调合一”作为显著特点,其调形即是参照古来流传的肢体导引术式改编而成;调息即为“食气”、呼吸吐纳之术;调心也作“调神”之意,是对意念的练习。三调的特点充分继承了秦汉导引学的内涵,是对基于经验诞生的养生导引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许维通.吕氏春秋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高也陶.《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新议[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02):27-30.

    [3]何永,馬君,何敬华,编著.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10

    [4]林中鹏,(日)早岛妙听著.中华古导引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0:144-145.

    [5]林中鹏.(日)早岛妙听著.中华古导引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81-182.

    [6]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J].文物,1980.

    [7]吴志超,沈寿.《却谷食气篇》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1⑶.

    [8]翟书正.《诸病源候论》略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9]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165.

    [10]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82.

    [11]王敬浩.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历史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8⑶.

    [12]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95.

    [13]戈国龙.《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J].宗教学研究,2004(02):28-35,195.

    [14]晋.许逊.灵剑子/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08.

    [15]刘贵珍.健身气功疗法实践[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

    [16]其他国家机构及社会团体,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Z].1996-8-5.

    相关热词搜索: 本源 导引 气功 养生 回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