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青天”“红地”军旗红

    时间:2020-09-01 07:51: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6年8月1日,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一派节日气氛,村里的大广场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县镇党政干部和当地群众集中在这里参加“谢子长烈士故居陈列展”开放仪式。

    枣树坪距古安定县城10公里,是革命烈士谢子长的故乡。全村由枣树坪、马圈坪、谢家园子、东沟四个自然村组成,七十年代村子更名为一个更具红色革命气质的名字——东方红大队。一条小河从村边蜿蜒流过,沿河川道贯穿一条省级公路。河道两岸的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山崖边的绿树和庄稼,覆盖了村庄、道路和农家院落,只有轻轻飘出的一股股炊烟,才使人想到绿荫深处有人家。谢子长闹革命闻名遐迩,就是在这里起步,也让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出了名,成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著名“红地”。

    为缅怀革命烈士,子长县委、县政府把谢子长故居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东头土崖砭上保留完好的三排接口石窑就是谢子长的家。当年除自家居住外,谢家还经营着简单的骡马店。现在这座老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落清净宽敞,窑洞里土香土色,给人一种舒朗恬静的感觉。故居以三十年代的模样装修如旧,住人的窑里放着日用物品,院里碾、磨齐全,私塾窑里有笔墨纸砚,店里马棚、驴槽、铡刀、镰、杈、糙筛等都安置到位,坡洼上绿树荫荫,瓜果飘香,让人一看就回想起当年的景象。在谢子长家的窑洞底下,沿马路新修了一个广场,耸立着谢子长手持望远镜的戎装石雕像。旧居纪念馆的讲解员做了认真解说,使参观者加深了对旧居的印象,同时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十年代,以谢子长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古老的安定大地开始了党的活动。他们搞农运,办农协,开讲堂,实行国共合作,闹红了安定县。大革命失败后,反革命的势力甚嚣尘上,斗争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1927年10月12日晚,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领导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成为我党领导的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之后全国第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5月,谢子长又参加和领导了渭华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任谢子长为总指挥。1932年2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担任总指挥。这支西北地区第一支正规的红军部队,共有四任总指挥,谢子长就担任了第一任和第四任,第二任为刘志丹,第三任为阎红彦。1932年12月下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3年12月,中共北方局任命谢子长为西北军事特派员。他一回到安定,很快就恢复了陕北红一支队,及后又着手组建红27军。部队打土豪,筹经费,采取夜战奔袭的作战方式,打了几次胜仗,安定、延川等地连成一片,建立起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三十年代初,谢子长的两个哥哥和几个侄子先后入了党,参加了红军。他的外甥、表兄弟、表侄等也先后当了红军战士。李家岔区形成了村村都有红军游击队,“受苦人”都是赤卫军的局面。在李家岔区白庙岔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赤源县苏维埃政府。一位枣树坪的村民说,“我们老人常讲,那时候游击队控制地区都叫‘红地’。我们村是‘红地’中心,名声最大”。红色象征革命,“红地”是人们对根据地的尊称。“红地”这个名字,是成千上万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智慧换来的,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1941年子长县总人口61218人,李家岔区人口5586人,而区内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人中,仅录入《英雄名录》的烈士就有96人,其中谢子长一家的烈士就有9人之多。

    谢子长的儿子谢绍明同志在2016年“八一”前从北京回到家乡,我们有幸在会展上相遇。谢老今年已经92岁高龄,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当年游击队里的红小鬼。他认真地观瞻子长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顺便讲了许多“闹红”故事。“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和我们在一起。建立游击队以后,我们前后几个村的青壮年都参加了队伍,家里的妇女和孩子们也跟着给游击队做些事情。娃娃们年龄小,组织了儿童团,做了不少工作。游击队看我们人小机灵,就安排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那时送信怕敌人发现,就给我们写两三个字,记住了到指定的地方写给收信人。有時候收信人不识字,我们还要把写的字念给他听。时间长了,倒让我认了好多字,为以后学文化打下了基础。”“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父亲从华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回来后,为躲敌人的搜捕,临时住在马圈坪。有一天,我和马圈坪的表哥虎娃(红军战士刘明山的弟弟)在山上放羊,突然看见川道上来了一群敌人,全副武装开进了村。事发突然,我们又不敢喊叫,急中生智,站在父亲住的窑洞脑畔上往窑洞口扔土疙瘩。父亲走出来一看,情况紧急,马上把羊皮袄反穿上,混到羊群里。我们把羊群赶到山墕口,掩护他脱了险”。就是从这些小事上,父亲和游击队的战士都觉得绍明聪明伶俐,有事常带他出去,使他得到了锻炼。

    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白色恐怖的加剧同时进行。距县城10公里的小山村成了和安定县旧政府对立的红色阵营,安定城里的敌人一听说红军队伍从上川里下来了,就缩在县城里不敢出来。同时一有机会又常组织队伍到枣树坪周围大搜捕,要彻底铲除共产党员、游击队战士。1932年的一天晚上,敌人在马圈坪杀了七个人。谢绍明讲起那段历史,眼睛里充满了泪水,“那次,我的五哥谢财娃因为有病在家被捉住,敌人用枪托和木棍硬是把他活活打死了。那情形惨不忍睹啊”。

    站在高处可以看见谢子长的墓地,触景生情,我们心中泛起了对谢子长烈士的绵绵哀思。谢子长牺牲前后的那段历史浮现在我们眼前:

    1934年8月26日晚,红军游击队攻打清涧河口,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红军数次进攻都遭到阻击,直到天明,仍未攻克。这时,谢子长亲自到一线指挥,组织力量给敌以重大杀伤,打得敌人放弃该据点逃往清涧县城。但谢子长却在战斗中不幸负伤。河口战斗后,谢子长不顾自己已经负伤,又率师北上,攻打敌人,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9月15日,他又带伤指挥部队第二次攻入安定县城,击毙团总李丕成,收编了民团。9月18日,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第八支队共200余人在安定县崖窑沟(距枣树坪10华里),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谢子长向团长贺晋年授了军旗。在当时的环境下,缺医少药,枪伤只有用盐水清洗。游击队长期在山区转战,谢子长的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拖到最后,身体不能自理。1934年12月,刘志丹率陕甘红26军第2团和陕甘边五、六支队开赴安定县,多次探望了谢子长。两人一起研究当前形势,在两块根据地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上形成了一致意见。谢绍明清楚地记得刘志丹两次到安定看望谢子长的情况。那时,刘志丹亲切地抚摸着谢绍明的头,鼓励他好好念书识字。父亲对绍明说,我而今受伤了,以后你就跟着刘叔叔闹世事。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谢子长因伤重未出席会议,但仍被推举为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嗣后,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为了纪念壮烈牺牲的谢子长的侄兒、红4团团长谢绍安烈士,将李家岔区改为绍安区。

    谢子长伤病加重以后,为防止敌人袭击经常转移驻地,绍明一直跟随左右。父亲去世后,他就跟着刘志丹在游击队里闹革命。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学校学习。1939年,15岁的谢绍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奔赴东北,先后任中共赤峰市区委书记、武工队政委。1948年,党组织派他和李鹏、邹家华等21名青年赴苏联留学,入莫斯科的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哈尔滨飞机发动机厂副厂长,沈阳新乐电工厂厂长,第八机械工业部生产局局长,国家科委三局、科技管理局局长,中纪委驻国家科委纪检组组长,国家科委特邀顾问,专门负责“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

    谢子长等革命先烈的行动和思想,教育了广大人民,更指引着先烈身边的亲人和乡亲。先烈们倒下去,千千万万后继者站起来,正义、强悍、舍生取义、为真理而战、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子长人性格”的一部分。谢子长牺牲不到一年,中央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得益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坚强的革命势力和群众基础,安定县成了革命的大本营,瓦窑堡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总部,中国革命的“红都”。于是,更多的子长儿女加入了革命队伍。延安时期,在地方征兵中,子长县在整个陕甘宁边区各县中一向是重中之重。谢子长的家乡李家岔区的人口只占全县的10%,征兵却常要占到15%。革命斗争培养了更多的勇士和建设人才,在军队、在地方到处都有子长人的身影,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9年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见了谢子长的侄子谢绍彦和表侄白卓武,给谢子长以很高的评价,对烈士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勉励他们继承父辈的事业。同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边区政府决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1942年5月1日,边区政府正式批准命名。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体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毛主席亲笔为谢子长同志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撰写了碑文: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运动讲习班,组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华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红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建造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毛泽东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子长陵。毛主席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都题了词。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是:“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夕阳西下,枣树坪的各项活动结束了,村子里又恢复了宁静,你能看到处处红妆素裹,绿树荫荫,丰收在望。唯有广场上军旗飘扬,猎猎作响。谢子长雕像,戎装待发,正凝望着远方。一块巨石上刻着毛主席的话,“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

    听着当年红军战士的故事,看着烈士留下来的遗物,我们现场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我的思维又回到了原点:这里是革命的“红地”,是陕北革命的摇篮。红地为革命造福,是红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将再次从这里出发,走向辉煌的明天。

    栏目责编:魏建国

    相关热词搜索: 军旗 青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