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话剧小宴,无关视觉

    时间:2020-09-26 07:51: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知名话剧导演孟京辉在被问及2010年的计划时,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剧本超市”。

    剧本和超市?这两个名词看似毫不相关。而孟京辉则欲通过这个名叫“剧本超市”的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话剧剧本,从中筛选后,再邀请戏剧声演爱好者在北京许多“有趣的地方”通过朗读会的形式展出。如是,有意向的投资方、制作人、导演可以同剧本作者直接接触,自助式地各取所需,如同在超市里一样。

    在剧本超市这个概念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则是剧本朗读会的形式。事实上,近年来在上海、北京等话剧演出较多的城市里,剧本朗读会已在戏剧爱好者中悄然兴起。2010年,朗读会是否会因孟京辉的“话剧超市”活动而成为引领新一轮都市文艺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形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产品?

    为什么我们愿意只听不看?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忘却我们?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里看不见我们?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们,咱们合在一起呼唤吧——正义,快快地回来!自由,快快地回来!光明,快快地回来!”

    《塞纳河少女的面膜》朗读会末,受邀而来的濮存昕朗读诗人冯至的《招魂》一诗,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纯粹的声音。童道明为了纪念诗人冯至而创作了《塞纳河少女的面膜》。在整场朗读会上,冯至生平的重要故事都被以纯粹的声音展现,而现场听众却犹如经历过那般的时代变迁而百感交集。

    是的。声音,这也许是朗读会的魅力所在。戏剧理论家顾仲彝说,戏剧语言既然是戏剧的主要手段、工具或媒介,一切得通过它来表达,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剧本朗读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剧本推广方式。它将文字化的剧本进行立体化的诵读,与完整的舞台表演不同在于,朗读会重在台词的表现和剧本的讨论。朗读剧本的惯例在英国、德国等戏剧发展较成熟国家由来已久,起初是专业剧作家或院团磨合台词、检验一部话剧成熟度的做法。而在戏剧的范畴越来越广泛,剧作越来越丰富的当代,欧美国家的戏剧文学爱好者会定期举办朗读会。通过朗读,人们重温着经典佳作或者展示个人喜爱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戏剧迎来了多元化、亲民化的发展。波兰著名话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提出了“质朴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产生于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东西。没有化妆,没有别出心裁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能够存在。没有演员与观众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不能存在。”格洛托夫斯基的话揭开了戏剧的本质。除了演员与观众,其它任何因素对于戏剧都是附加和次要的。由此也可以解释话剧剧本朗读为何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大行其道蓬勃发展,因为这个形式使每个参与朗读者都抵达了话剧的核心所在:语言与交流。

    在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戏剧民众认知度不高的国家,简朴型的戏剧演出,更有利于推广和普及话剧。作为话剧的精髓,朗读富于文学性和思想性,在粗制滥造泛滥的中国话剧市场,剧本朗读更容易让真正的戏剧爱好者抵达他们的精神戏剧家园。

    小众化思索与共鸣

    孟京辉说:“当年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澡堂》在梅耶荷德剧院的朗读,使他的作品震撼了莫斯科。在我二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我写了第一个剧本,后来又写了一个,但当时都没有机会搬上舞台,那时要有这样的机会,我就更牛了!话剧朗读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让观众和演员眼睛对着眼睛、灵魂对着灵魂地交流,它将为戏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它的最大意义便在于打破了戏剧小圈子,让更多的戏剧人才得以浮出水面,并使得更多更好的作品得以进入戏剧市场。首先,朗读会不仅是朗读,而是在各种有趣的地方,比如船上、马路上采用新剧展演方式立体化的解读剧本,这不但有利于剧本的加工修改,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没有钱、没有关系来实现自己戏剧理想的年轻人,可以让他们的剧本、让他们的表演天分与戏剧导演、与投资人相见,由此开始他们的戏剧生涯。”

    目前国内的剧本朗读会有两种,一种是由话剧中心主持,为挖掘新人而开展的,一如孟京辉将在2010年开展的“话剧超市”。

    另一种剧本朗读会则纯粹非官方的,由戏剧爱好者自发组织,分享经典作品。在广州、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们开始涌现,他们通过在聚会中朗读经典剧本过着戏瘾。广州南方戏影会时常组织专门的剧本朗读与交流,长沙有一个定期举行剧本朗读会的民间即兴话剧活动小组,成都、重庆有些话剧爱好者不定期在公园或大学校园聚会。

    此外,民营剧场的增加也丰富和推动了剧本朗读会,使其成为连接戏剧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纽带。本着“用声音再现剧本场景,用思想交流剧本”的宗旨,上海民营的读幕剧场、可·当代艺术中心、下河迷仓等在近年频繁组织着剧本朗诵会。自2007年8月,可·当代艺术中心已先后推出了《民主》、《怀疑》、《阴道独白》、《山羊》、《哥本哈根》、《等待戈多》、《见证》等剧本朗读会。北京活跃的蓬蒿剧场自建成即推出了《枕头人》、《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等剧本的朗诵会。

    戏剧是一扇敞开的门,一些人走进去,不愿意走出来;一些人走进去,看不见发生了什么,又走了出来;更多的人还在门外,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在电影电视普及的当代,大部分中国人可能还不太了解话剧。

    但由于话剧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即便是在欧美等文化发达的国家,商业演出也仅是在比较发达和中心的城市进行。剧本朗读会的形式,仿佛为戏剧文化渗透二线城市觅到了一丝途径。而中国的剧本朗读会,除了是应此需求而生,目前情况下,更多的是在为发掘优秀的剧本、戏剧服务。

    有人发问:剧本朗读会是否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

    作为一种戏剧的推广方式,它的传播目前只是在每个城市的戏剧从业者与爱好者之间,无法也无需普及成一类商业演出。它注定小众,却有着顽强的存在意义。古老的戏剧以看似新鲜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生活后,它期待提供给我们的养分仍然只有思索和共鸣。

    语言表现和动作表演有着不同的效果,在话剧舞台上,虽然现在的舞美效果做得越来越好,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局限,无法做到如同电影般的视觉冲击,这时台词就担当了更重要的角色。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蕤出演波尔,上海电视台专业译制片配音演员赵铭出演海森堡,演员太有魅力了,现场声音的质感好极了。大家坐在一起,静静聆听这部剧本,我觉得更是一种仪式与致敬,跟去看那种嬉闹的演出不一样。

    ——亦凡,杂志编辑,曾参加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哥本哈根》剧本朗读会。

    我想这绝不是单独念剧本这么简单。这个剧本的原作者萨拉·凯恩描绘了一个自杀者精神状态的内在心理场景,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情节人物,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无格律的现代诗,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后现代狂剧。一般来说,剧本朗读不会这么疯狂。但这场朗读会的导演把形式弄得特别丰富,人物的服饰、道具、灯光、音乐都整得很全,除了时间上比较短,几乎是跟一场话剧演出差别不大了。可能是话剧内容的关系,我觉得听朗读时挺压抑的。

    ——王捷,广告公司文案总监,曾参加北京蓬蒿剧场《4.48精神崩溃》剧本朗读会。

    剧本以一种极简极约的剧场形式呈现,所有的台词就是两人一生的往返书信。纯粹的文字给人遐想,舞台上的演出给人视觉享受。而剧本朗读恰好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听剧本的时候,我可以随时闭上眼睛,让有表情的声音在脑海中行成一个舞台。我在视频看过《收信快乐》的演出,但真正最好的演出,我反而觉得是闭上眼睛之后,心里面想象出来的那一场。

    ——妮妮,大学生,曾参加长沙《收信快乐》剧本朗读会。

    业内人士预测剧本朗读会前景

    没钱排戏,朗读也不错,但作为商业行为肯定暂时是很不靠谱的。

    ——薛漫白,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作品:《最后的堡垒》。

    朗读剧本的目地是文化传播与检验作品,最终成为一台完整作品。因此朗读是生产创作过程的一个阶段。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盈,青年戏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讲师,作品:《理性动物》《枣树》等。

    剧本朗读会增加了文学剧本的交流机会。但目前还是小众活动,高端的剧本朗读会会成为小圈子的事情;部分可能会与宣传推广活动相结合。

    ——安莹,编剧、教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作品:《马前马前》。

    剧本朗读就像剧本和观众的第一次会面,虽然不用太正式,但也不仅仅是朗读那么简单。是一次小成本的,和观众在想象中呈现剧本情境情节和人物的会面。这种形式会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不光是去观看,由于这种朗读会的操作非常简单,所以很多人都可以自己去参与朗读。这也是推广戏剧推广剧本很好的方式。

    ——赵淼,青年戏剧导演,三拓旗剧社创建人。作品:《伊库斯》《达人未爱狂想曲》《6: 3》、《2008罗密欧与朱丽叶》《壹光年》等。

    剧本朗读对于听众方面是种全新的戏剧体验。朗读未尝不是一种表演。它的商业前景还很难说。但不管什么样的东西,只要少见,就会有人力挺。

    ——方雨舒,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相关热词搜索: 话剧 无关 视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