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时间:2020-09-30 07:58: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入手,通过分析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风格特点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来向世人展示稷山高台花鼓这朵瑰丽的奇葩。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稷山高台花鼓历史悠久,其诸多形态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风俗活动中。稷山高台花鼓以“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展示它原生态式的粗犷、豪放,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稷儿女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稷山高台花鼓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稷山高台花鼓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稷山高台花鼓传承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

    关键词:稷山高台花鼓 发展现状 艺术魅力

    0 引言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五千年文明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在山西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稷山高台花鼓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稷山高台花鼓是花鼓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从石器时代“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原始舞蹈,到今天敲响大江南北的各种鼓舞,描绘了华夏鼓舞的悠久历程和鼓之舞之的鼓舞风姿。与此同时,也敲出了华夏文明的锵锵鼓声,蹈出了炎黄子孙的跄跄舞风,演绎了神舟鼓舞的漫漫旅程。稷山高台花鼓具有“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在晋南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在丰收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以稷山高台花鼓的表演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长河中随着花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花鼓艺术也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鼓舞合一的形式。花鼓艺术尤其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都各有不同,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文化色彩。山西省稷山县的“稷山高台花鼓”,就是花鼓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稷山高台花鼓既区别于其它传统花鼓形式,又不失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风格特点展现于世人面前。

    稷山高台花鼓文化的精神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质朴、敦厚、乐观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意趣,可为中华鼓舞的典范之一。稷山高台花鼓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为此,本人经过实地考察学习、查找史料参考、与老艺人交流等形式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1 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

    稷山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是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故里。稷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几乎村村有戏台,年年闹红火,鼓乐、脑阁、焰火、武术、摔跤……不胜枚举,高台花鼓就是其独特民间艺术之一,基本形式根据稷山塔的形状编创,已有数千年历史。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最早为祭祀农神后稷的一种宗教活动。相传四千多年前,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人民为了纪念后稷这位伟大的先祖,创造了祭祀稷王、欢庆丰收、祈愿平安幸福的高台花鼓。

    花鼓属于中华鼓艺术的一种,中华鼓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可引来雨水”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于春耕和农作物的生长。稷山县作为中华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华夏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开辟中国粮食之源。由此可见,鼓艺术的产生与远古农耕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此看来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华鼓艺术最正宗的发源地。[1]

    稷山高台花鼓是花鼓艺术的一个分支,通俗地来讲,是指打花鼓者不仅要在平地上表演,而且要攀登到叠加起来的道具板凳高台上表演。它与平地上花鼓表演相比,更具有表演的技巧性和艺术的观赏性。

    在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表演者配合默契,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该是《系辞·上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其原意是指雷电可以带来雨水滋润大地。按舞蹈文化可以用来说明鼓的起源与对雷电的原始崇拜有关,由于鼓的声音与雷霆近似,所以古人在干旱时击鼓求雨,反映出原始农耕以各种鼓舞祈求风调雨顺,并成为民俗流传至今。翻查资料,唯一可以对稷山花鼓历史进行推断的是当地曾经出土过的一套有2000多年历史的东汉时期的文物——花鼓,可见其历史悠久。

    2 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

    稷山高台花鼓早在隋唐时期便具气象,到明清时期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稷山县志记载了明清时期古邑庙会、社火、节令“绕城四处走,皆闻花鼓声”的盛况。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其中,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为著名。

    2.1 挂鼓与击鼓的方式 敲打了千年的稷山高台花鼓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更替传承、朝代更迭和文化碰撞,在挂鼓与击鼓的方式上已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稷山高台花鼓由于其执鼓方式不同,分为四种,即挎在胸上方的“高鼓”,挂在胸前的“中鼓”,挎于左腰旁的“低鼓”以及将鼓挂在前额、胸、肩、腿、胯、脚等各个部位的“多鼓”。在上述的四种花鼓手之中,“低鼓”是整个花鼓队中最重要的人物,通常做压轴表演。“低鼓”十分讲究鼓槌的功夫,表演者右手持鼓槌的中部,使用鼓槌两头击敲花鼓。有“撇击”“挑击”“绕击”“甩击”“拉击”“戳击”“搂击”“掏击”“勾击”“点击”等十种不同的击鼓动作,并以顺势的划圆动势连接以形成各种不同样式的组合。[2]

    2.2 表演形式 稷山高台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高台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舞者们左手持硬鼓槌,右手持软鼓槌,交替击鼓作舞,动作灵敏矫健,具有阳刚奋进的舞蹈气势与风格。

    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鸽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高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整个场面粗犷奔放、热烈欢快,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特别是近几年稷山高台花鼓第五代传人苏安福对稷山高台花鼓的音乐、舞姿和服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编排设计,在音乐制作、编导手法、表演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强化舞台艺术,使高台花鼓更加富有“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舞台艺术特色和原生态听觉、视觉效果。鼓乐手以铿锵有力、激昂震撼的舞动鼓槌、击鼓登高动作完成惊险的高台组合,充分展示了黄河儿女欢庆丰收、鼓动催春的动人场景。目前已经成型的稷山高台花鼓汇集了击鼓的多种技巧,有单打、对打、软硬双打等。

    2.3 表演内容 从祭祀农神后稷到娱乐百姓,稷山高台花鼓植根民间,代代相传,日臻完善。近十年来,稷山民间传统花鼓在稷山县吴壁村传统民间花鼓第五代传人苏安福的创作和研究中走出了一条保留、借鉴、发展和创新的路子。他将民间传统花鼓和已经出现的高台花鼓相结合,充分吸收传统花鼓表演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创新,使其队形多变、构思新颖。邀请专家对高台花鼓的表演技巧加以设计和创新,花鼓表演也由平面转为立体,增加了花鼓表演的可视性和观赏性,形势更加丰富,更加引人入胜。

    现已成形的高台花鼓表演由鼓娃戏春、鼓闹丰收和踏鼓登高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鼓娃戏春”,通过演员对打等表演技巧,表现劳动人民欢天喜地闹新春的喜庆气氛。第二部分“鼓闹丰收”,鼓点激越,队形多变,节奏流畅,表现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欢庆丰收的盛世美景。第三部分 “踏鼓登高”,以塔状结构为基调,将鼓艺和杂技结合起来,演员们顺次完成“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高难度造型,象征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演员用热情的表演表达着黄河儿女意气风发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美好明天的豪迈气势。整台花鼓不仅把传统的花鼓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又融汇多种现代艺术手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艺术精品,更具观赏性的表演把高台花鼓从民间的场院、街头推向了舞台、剧场。

    2.4 风格特点 稷山高台花鼓是三晋大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高、奇、险、绝”而著称,它挖掘了击鼓的潜能,以精彩的舞打完成惊险的高台组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舞者将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不仅展示了它原生态式的粗犷、豪放,而且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稷儿女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传统的稷山高台花鼓,道具板凳叠层少,高台高度低,一般为三五层,总高度两三米。近年来,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3层,高达8.8米,近三层楼高,且表演者多为儿童,演员攀援其上,分层表演还要整体旋转。高台造型远望像山,近观像塔,寓意深刻,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华夏一绝”。也突显出高台花鼓“高”的特点。

    稷山高台花鼓表演的核心部分是鼓艺,其充分发挥出鼓的优势,汇集了击鼓的多种技巧。演员身上佩带高鼓、低鼓、胸鼓和腿鼓。右手执软槌,左手执硬槌,通过单打、对打、混合打,与锣、钹、镲等乐器的表演交相辉映,恰如春雷勃发,又似大河奔涌,形成独特完美和谐的民间原生态听觉和视觉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稷山高台花鼓的第二个艺术特点“奇”。

    稷山高台花鼓表演中道具板凳从平地上层层叠起,逐层升高,愈高愈窄,演员们边打鼓边搭台,边搭台边打鼓,直到顶层。叠加起来的道具板凳,既像山、又像塔,高高耸立,由下向上仰视,令人望而生畏。特别是高潮部分,百余名表演者全上高台,在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演员们仅用腿、脚钩住道具板凳,还要做“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各种高难度的击鼓动作,其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许多观众看后深感折服。此为稷山高台花鼓的第三个艺术特点“险”。

    由于稷山高台花鼓高、奇、险艺术特色突出,又具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嬗变经历。2006年,山西省有关部门把稷山高台花鼓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稷山高台花鼓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河东特色文化的一个“绝”品。

    2.5 与稷山传统花鼓的区别 传统花鼓只有5个演员,一人抱鼓,四人绕转,锣钹在场外伴奏,形式过于简单;高台花鼓人数众多,锣钹齐上阵,一人多鼓,最多一人10鼓,表演起来,鼓声雷动,气壮山河。

    传统花鼓用两根硬鼓槌,鼓手的击鼓动作没有多少花样;高台花鼓采用硬软两种鼓槌,演员凌空挥槌,翩翩起舞,慷慨激昂,场面十分壮观。传统花鼓只能平地表演,围观群众只能近距离观看,而且行进时无法表演;高台花鼓就像叠罗汉层层叠高,大大增加了观赏性,而且无论是广场、舞台还是游行中均可表演。传统花鼓演员之间互无瓜葛,比较松散;高台花鼓,所有演员都通过一条条板凳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根据演出场地不同,台高、人数也可随机应变。传统花鼓没有什么整体造型;高台花鼓演员层层亮相,加之悬杠倒挂表演,可展现出多种优美造形。

    总之,稷山高台花鼓热烈欢快,干脆利落,气势磅礴,极富表现力。

    3 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魅力

    3.1 鼓舞——民族精神的象征 稷山高台花鼓属于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它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传承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鼓之舞之——这一词人们早已熟知,源于《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利”等原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之先河,鼓舞是舞蹈动态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是舞者的精神、舞姿动态的神韵,是舞者技艺的出神入化。而民间花鼓舞蹈则是舞者生命律动的显现,是一个民族群体跃动的形象。鼓舞一词已从舞蹈形式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探索鼓舞文化特征的深化。中国民间舞蹈无不与各类鼓乐相结合,舞蹈在不同的鼓声中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精神在鼓舞形式中进行传承。[3]

    稷山高台花鼓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能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稷山高台花鼓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稷山高台花鼓集民间鼓艺、舞蹈、杂技和武术为一体,编排别具匠心,表演独创一格。既有个人才艺展示,更注重整体动作的协调,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稷山高台花鼓既有黄土高原粗犷奔放的整体特点,又不乏细腻优雅的细节刻画。整个演出使人看后心情振奋,扬眉吐气。

    稷山高台花鼓作为祭祀活动和民间社火的遗产对社会稳定、宗教活动和劳动生产生活有很大的社会功能。如今,其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山西对外文化交流,和谐社会构建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当前山西省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3.2 花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稷山高台花鼓是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且民众进一步发展的文化形态,稷山高台花鼓历史悠久,其诸多形态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风俗活动中,并附着于一定的生态而生生不息。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思想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质朴、敦厚、乐观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意趣。

    稷山高台花鼓,2003年获山西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最高奖;2004年获中国国际民族民间鼓舞大赛金奖;2005年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金奖、参加“中华一绝”全国民间鼓舞大赛金奖;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和谐盛世”国庆晚会、参加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201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农民春节晚会,同时也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加第二届(胶州)中国秧歌节荣获第二届中国秧歌节优秀秧歌展演“最佳风采”荣誉称号、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期间还应邀到秘鲁馆、俄罗斯馆、土耳其馆、克罗地亚馆等23个场馆表演,累计表演27场。再次为运城、为山西、为中华黄河文化增光添彩。同时,也让大家领略了中华民族精湛的鼓艺和河东后稷文化的博大精深。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的娱乐手段更加丰富,但稷山高台花鼓依托于传统的文化空间而存在,依然展示出诸多新的文化信息,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精神与潜在的生命力,看到群众性的创造。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基于社会生活到内心观念、意向、情感外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态的过程。是我国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也是最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舞蹈形式。稷山高台花鼓在于群众的创造,并且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发展,至于向何处发展非人为因素所能转移,但政府的导向和群众的文化观念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时代精神与群众创造相辅相成。[4]如何传承、弘扬稷山高台花鼓文化,是当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应该承担的责任。发展稷山高台花鼓需要培养新生力量,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热爱本民族、本乡土的民间舞蹈,在继承与创新中,更需要专业舞蹈工作者给予他们辅导与帮助。而稷山高台花鼓目前面临着种种困境,一方面高台花鼓比一般花鼓技术要求高,整体配合难度大,花鼓演员大多要从少年开始选苗培养,要苦练基本功;而现有的老一代年龄老化,新一代受市场经济冲击,学习传统民间花鼓技艺的人不多,后继无人,令人堪忧。另一方面,稷山经济落后,缺乏资金投入,高台花鼓项目不能得到有效支持和保护。希望全社会能够来关注保护我们共有的民间瑰宝——稷山高台花鼓。

    4 结论

    稷山高台花鼓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稷山高台花鼓文化的精神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质朴、敦厚、乐观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意趣。它传承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稷山高台花鼓从乡土中走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登上了五彩斑斓的艺术舞台,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我们希望这些民间表演艺术在拥有更多观众和掌声的同时,能不断汲取民间的营养,散发出更加纯正的乡土味道。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4月.第245页.

    [2]高思远,梁泉.腰鼓[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页.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60页.

    [4]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95页.

    相关热词搜索: 稷山 高台 花鼓 浅析 发展现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