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琴弦上的歌

    时间:2021-01-30 08:03: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第一部】

    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古汉语学者,无意中翻开了鄌郚乐器的第一页……

    20世纪1969年的秋天,萧风瑟瑟,旷野凄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正席卷着中国的大地。

    胶济铁路,像一条颤颤蠕动的长蛇,匍匐在齐鲁大地上,通向苍茫的远方。

    阴历的九月二十九日早晨,一辆列车在青岛火车站发出了一声长嘶,顶着滚滚黑烟,缓缓驶出青岛。青岛,这个饱经沧桑的海滨城市,此时以一种刚毅的面容,目送着又一次分离的远行。随着列车的行驶,车后的铁路像一根越放越长的线,飘飘摇摇,将整个青岛放飞成一只风筝,放在了海边的天空,放在了遥远的天际,在人们依依回望的目光里飘荡……

    被下放的大学教授姚文珊,就坐在这趟列车上。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对于姚文珊来说,还有一个行李箱,也是很重要的。那里面盛满了他教学用过的课本和一些古汉语书籍,还有一些制作提琴的器具。作为大学教授,他一直从事着中国文化理论和古汉语的研究和教学。在那三尺讲台上,他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讲到纵横两万里的东方文明,每一句都是天文地理里的精确数字,都是四书五经里的经典语句。这些经过了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的中国汉语,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锤炼、推敲和验证,怎么会成为错误语言了呢?

    在这趟列车上,与他同行的还有很多。他认识的,也有他不认识的,都是从青岛下放出来的。去哪儿,谁也不去过问,谁也不想去问,只在心里暗暗揣测。他们像树林里一群惊飞的鸟儿,重新寻找着自己的栖身之所,至于落脚点是在群山连绵的大山,还是在偏僻封闭的沟壑,无法猜测,更难以预料。

    姚文珊知道,这次他们全家要到昌乐县的一个农村。

    姚文珊不知道,一家人以后的命运……

    三个小时后,一个没有太多棱角的小城渐渐地复印在了列车的南窗上。姚文珊心里明白,昌乐到了。以前经常去济南开会,经过昌乐的时候,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想不到今天会流落到昌乐,要在昌乐度过漫长的劳动时光,也就是说,他的教学生涯止于昌乐,他的人生艰辛始于昌乐。

    姚文珊是研究古汉语的,自然要同时研究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他知道,昌乐,虽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时期,文韬武略的姜太公始封营丘,创建营丘古城(昌乐),开创了齐文化,为齐鲁史册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姚文珊觉得,昌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然有淳朴的民俗风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和妻儿多多少少会遇到善良的人。

    车站,就像一把刀子,它把铁路分割成一段又一段,包括人生的路。

    三个小时的时间,列車平移了500里路;三个小时的时间,就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他们像移栽的树木,要扎根另一种土壤,吮吸另一种水分,接受另一种阳光,承受另一种风吹雨打和雨露雪霜。

    姚文珊定定地站在那儿,任一阵阵秋风,吹乱他那稀疏的头发。这段时间,他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短短一个月,就让他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巨大转折,从一个人人敬仰的教师,变成了一个不知名的“右派”,恍惚间就历尽了世态的炎凉、人间的沧桑。而今,他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被遗弃在异乡,刚刚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还没有迈出第一步,就遇到了抉择的羁绊。姚文珊循着铁路的轨道,向来时的东方望去,那是家乡的方向,他在家乡的远方,家乡在他的远方,他再也望不见家乡的那只风筝了,他知道在他一家人下车的一瞬间,牵着家乡的那根线就断了。

    此时,古营圣地,却不晓得一个大学古汉语教授踏上了这片土地。他只是一个从青岛发配而来的“戴罪”之人,迎接他的只有飘落的枯叶,肆虐的飞沙,还有满街的冷漠,一路的沉寂。他的到来,在别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影子,如同过眼烟云,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古营昌乐,它的诞生,或许源于一个小小的客栈,而这个客栈的诞生,也可能因为此地是来往齐鲁的必由之路。在漫长的古道驿路上,古营成了过客遥望的灯塔,避风的港湾。一杆飘摇的“酒”字幡旗,引来了无数行人的脚步,奠定了一方水土的繁荣。来到这里,喝一碗甘醇的酒水,就体会到了淳朴的民风,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情。有人自此不再漂泊,落地生根,在客栈旁边,增加一个商铺。有人在走之前指点迷津,留下一些生活的窍门,富康的秘诀,或者是定国安邦的策略。一个小城,就这样一步一步从古代走来,文人墨客的琴棋书画,王侯将相的文韬武略,顺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地给古营注入着新生的力量,使其繁衍不息,昌盛不衰。

    历史走到了1969年的9月29日,又一个人踏上了这片土地,他就是姚文珊。他的到来,是不同于其他过客的。他是带着满腹的疑虑而来的,他是带着无限的惆怅而来的。踏上了这片土地,他忽然迷失了方向,他不知道下一段路该怎么走。然而,昌乐人不会想到,就是姚文珊自己都没有想到,从他在昌乐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起,一条崭新的大道自此在昌乐大地上铺展开来。

    鄌郚公社办公室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从外面走进一个人,拿起了电话:“我是,哦,哦,知道了,我马上向书记汇报。”

    放下电话,他快步走进书记办公室:“张书记,县里来电话,说安排的人马上就到。”书记正在看一份红头的革命委员会文件,稍停了片刻后说:“知道了,你马上告知民政的老赵,再通知赵家岭大队,让他们尽快派人来接。”

    张书记就是时任鄌郚公社书记的张政钧。他拿起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记录着姚文珊和另外一个人的基本概况。让他特别关注的是,这个姚文珊,青岛某大学的教授,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把文件简单地整理了一下,张书记披上了搭在椅子靠背上的那件中山服,走了出去。

    公社大院里,几行高耸的白杨庄重地挺在那儿,显得很肃穆。风,小了些,从西北上空飘来的云絮依旧平稳地流动着,几片枯黄的叶子依恋在枝头,用一种倔强的姿势,守望着生命的最后一缕阳光。

    相关热词搜索: 的歌 琴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