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1-02-05 07:52: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新媒体格局的产生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传播力来说,是一国提升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在公共外交下对中国国际传播力进行建设是各大媒体及媒体人员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对国家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传播力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思考,最后提出了几点公共外交下促进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际传播力;国家软实力

    最近几年,我国在公共外交方面,主要是将政府部门作为导向,将传播作为媒介,对国际公众态度进行影响,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以确保外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国际传播力对一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的建设进行了几点思考,旨在为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对国家的影响

    (一)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基于现代媒介的国际传播力对我国政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过去,人们很难对信息进行及时获取,国际传播力较低,导致人们无法对一些涉外事件进行了解,阻碍了民众对这些事件的参与。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了信息扩散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外政一体化的发展。第二,现阶段的媒介格局所提倡的是全民参与。对于民众来说,可以通过相关平台来发表对国内外事件的看法,体现的是全民普及性。所以如何通过公共外交工作来加强舆论导向是促进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

    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具有紧密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在国际传播力建设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影响我国公共外交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我国的软实力。只有具备一定的国际传播方法和手段,对我国文化以及价值观等进行正能量传播,才可以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确保我国价值观能够被世界所接受,进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1]。

    二、我国现阶段传播力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一)受众问题

    要想增强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就必须对受众进行准确把握。但是由于我国在受众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观念陈旧、投入不够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欠缺等。所以,要想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国就需要增强对受众研究的重视,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注重信息反馈,并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重点突破战略

    重点突破战略指的是对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对象等进行合理选择,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全面增强国际传播力。经调查表明,在2002年,我国的传媒实力仅为美国的56%,并且国际传播力仅为美国的14%。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媒体的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所以,要想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就必须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重点受众应是海外受众;第二,重点渠道应是新媒体与外文媒体;第三,重点地区应是西方发达国家;第四,重点人群应该是社会精英[2]。

    (三)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影响一国传播力建设的重要因素。我国传播的特性取决于我国的传媒体制。所以,传播人员需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传统的宣传模式。可以利用故事法引领中国走向世界,凭借真诚的态度来获取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可度以及信赖度,进而促进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建设。

    三、公共外交下促进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报道的公信力

    第一,应该着重培养媒体对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综合能力。对于一些国内新闻事件以及国际新闻事件来说,应该尽快安排相关记者赶赴事件现场,对新闻资料进行及时获取,尤其是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外媒不能对现场资料进行及时获取,如果本国媒体不为其提供相关的素材,外媒就不可能对新闻事件进行准确报道。反之,如果本国媒体凭借自身的优势及时介入新闻事件,就会打开消息流通窗口,彰显媒体报道能力,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传播力。例如在发生新疆“7·5”事件之后,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主要国内媒体就对事件实况、事件起因、死亡人数以及官方表态等进行陆续披露,西方媒体不仅对这些内容进行大量引用,同时也为我国传媒做出了正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3]。

    第二,应该加强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能力。要想提升我国的公共外交能力,就必须加强媒介对国际受众的吸引,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具备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一些独特的评论。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衡量它的实力标准在于速度与深度,在若干重大事件报道之后,就能够了解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能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例如中央电视台就完善了评论员制度,让评论员参与到事件解读当中。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要想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就需要培养一些擅于在西方语境以及思考方式下进行新闻工作的传媒人才,以确保媒体深度板块可以和国际水平进行有效衔接,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传播力。

    对于媒体报道能力而言,新开展的国际媒体应该对各种困难进行克服,对自身不擅长或者是不熟悉的领域进行快速掌握,并尽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对于新华电视而言,其报道手法与中央电视台相比要稚嫩许多,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还主要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也就是用主持人播报与静态画面来展示现场画面,随着长时间的发展,这种报道方式会降低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兴趣,甚至会被受众手里的遙控器淘汰掉,不仅降低了中国国际的传播力建设,也阻碍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影响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确保报道的客观公正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多数人都认为只有积极的或者是正面的报道才能够对国家形象进行塑造,进而促进本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发展,实际上,这是一种影响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误区。客观公正地报道不仅可以对媒体姿态进行彰显,还有利于塑造民主、开放的国家形象。

    在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对“正面”与“负面”进行合理解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及公正性。相关媒体及媒体人员应该摒弃极具情感因素的事件判断,确保判断的客观性。比如在进行新闻选择时,新闻编辑人员应该根据新闻价值对新闻进行选择,而不是政治价值。另一方面应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解析,为处于复杂舆论中的受众提供准确的新闻信息,进而为后续的公共外交事业提供信息支持。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对国庆六十周年进行报道时,应用的是画面与解说词相结合的方式,以播音员的诵读来贯穿整个电视节目。而对于凤凰卫视而言,则采用的是多元解说和评论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用主持人解说、评论员评论以及记者报道等对解说词进行替代,评论内容主要体现在武器特点、军力说明以及军种介绍等方面,并且也对现场气氛以及见闻等进行了相应地叙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观众可以对二者的直播信号进行同时接收,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后者。再比如,在新闻联播当中,中央电视台对一男子干扰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的事件进行了真实报道,被国外媒体予以极高的评论,不仅没有使中国形象受损,反而还增强了中国的形象,在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外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三)增强对国际舆论的重视

    要想确保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成果,那么就需要在国际传播中全面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西方国家在国际议题设置以及国际舆论引导方面始终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在国际舆论环境当中,我国媒体通常占据被动地位,中国媒体的发声也经常是势单力薄,再加上受到东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很多国外受众对中国产生了“知之不多,知之不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而这也证明了我国和国际社会接轨的不充分,导致我国和平发展战略被世人所曲解,说明了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自古以来,在传媒力量方面都呈现出“西强东弱”的趋势,而要想改变这一趋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现阶段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实现了稳步的开端,并且基本上建立了和国际环境相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接下来,笔者建议相关媒体以及工作人员可以对国际舆论规律进行深层次研究,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之上,对切实可行的国际传播方案进行探索。中国媒体只有凭借一个包容、透明以及开放的心态向世界各国敞开胸怀,对国际舆论进行主动参与,积极发表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及观点。才会赢得世界受众对中国的信任和尊重,进而促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增强对主流媒体的重视

    最近几年,以新华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走出国门,以“对外宣传”、“对外传播”的方式参与到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建设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的国际传播力。主流媒体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新闻机构,不仅可以对官方态度政策进行了解,还能够对受眾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不仅拥有主流话语体系,还懂得民间话语体系;不仅熟知国内话语体系,还掌握了国际话语体系,因此在公共外交以及国际传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最近几年,新华通讯社主要将环保公益作为主题,全面进行环保公益活动、传播环保公益理念,实践表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建设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宣传报道过程中,新华通讯社主要发挥了采编团队和国内外分社的作用,利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球环保公益进行全方位地报道,并且被国内外众多媒体进行广泛采用,不仅实现了环保理念的有效传播,也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了解。由此可见,在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增强对主流媒体的重视,团结政府、社会、公共外交人士以及企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将主流媒体和受众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同时,也可以确保我国公共外交活动的顺利进行[5]。

    四、结论

    总而言之,国际传播属于一个过程,其核心是信息,其目的是在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国际传播力对一国公共外交业的影响是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国际传播力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明确现阶段国际传播力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报道的公信力,确保报道的客观公正,增强对国际舆论以及主流媒体等的重视,将传播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实现国际传播力建设与公共外交事业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程歌.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7,1(07):20.

    [2]谢锷.新媒体时代新华社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J].新闻论坛,2016(02):57-59.

    [3]赵尧.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15.

    [4]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5]庞博.公共外交视野下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国日报》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11.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国际 外交 思考 传播 建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