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王蒙山水画的笔墨美

    时间:2021-02-06 07:57: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王蒙的用笔特点在于:用笔沉厚有力,速度时疾时缓,方向感强,整体方向呈“S”形居多,线条曲屈纠缠,或顺或逆,变化丰富,点线间呼应连贯。他的画中,卷曲流动的笔势和清新玄妙的墨法结合表现出来的那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似乎暗合了他的矛盾心理。

    关键词山水笔法点法线条行草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书法与绘画都源于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与表述,自原始的朦胧状态到人们渐渐地认识自然世界,并把这种理解通过书法、绘画或其他的方式反映出来。通过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发现自然不但是我們生存的空间,它还通过艺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

    王蒙是“元四家”之一,他的山水画在笔墨上的运用与其他大家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他的画中,那些卷曲流动的笔势和清新玄妙的墨法结合表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似乎暗合了他的矛盾心理。试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笔法美

    线是国画最根本的造型手段。在形体的塑造中线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轮廓的描摹,而是在对物体形象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这种质量感和动感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笔势上。

    《具区林屋图》,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全作的构图几乎密不透风,但因画家虚实相济的观念,故在画幅的左上角营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无迫塞的感觉。整幅画以繁密蜷曲而井然有序的线条扑面而来,线条感非常明显。不管是山石、林木还是亭榭、人物、水波,都是用繁多的线条勾勒出来,用笔沉着而又松动,明确地突出了线条意味。树的笔法、山石的笔法,甚至宋人屋宇画法平直的线条到王蒙的笔下也变成了由多根随手而出的直中含曲的线条。这种对线条的强调也是元人画风不同于宋人的一个方面,对线条的强调正突出了王蒙对书法线条的追求。在笔法上《具区林屋图》运用篆书笔法,沉着而有力。《青卞隐居图》则兼有篆书和草书的笔法,显得沉着而又飘逸、刚柔并济。且笔势连贯,每一笔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暗示下一笔的生发。笔与笔之间疏密得当,相互呼应。王克文先生在《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中提到“笔墨纵横离奇,莫可端倪”的《青卞隐居图》,认为欣赏这幅山水,可以感受到画家的创作是以深入观察感受对象为基础的,以多种笔墨手法来表现江南林木苍郁繁茂的湿润感,能做到“位置紧”和“笔墨松”的统一,对王蒙的这幅图评价很是中肯。《青卞隐居图》,在用笔速度上明显地加快了,融草书的意味于画法,使笔势连贯性更加强烈,有如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般的激情澎湃,奋笔疾书,作者在书写时和作画时,对心中的意象和书画的技巧已经是成竹在胸,笔由意出,不加修饰,笔势随着作者情绪的波动恣纵横生。用笔速度虽然较快,但是我们看他的笔力依然是沉着痛快、松灵隽秀,这是他融篆书笔力与草书笔势于一体的结果。所以他自谓道:“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王克文先生则说:“《具》图的典型皴法,是把董源的披麻皴和郭熙的云头皴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后人称王蒙解索和牛毛一类的皴法。将宋人隶楷的笔法转化为富有篆意的行草笔法,将较单纯的中锋湿笔描绘方式转化为多种用笔接触纸面的侧锋干笔;并将工整刻实转化为简率松逸的笔道。”①

    二、线条美

    王蒙运用勾勒法勾勒山石、林木、茅屋的轮廓,运用牛毛皴、解索皴擦山石、树干。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用笔顺势为“勾”,用笔逆势为“勒”。黄宾虹在《画法简言图》中对勾勒作了笔墨形式的演示。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分析王蒙笔墨时讲道:“赵雪松王叔明又作勾勒一法,虚中取实,以势为之者,本唐人青绿来,后陈道复不耐皴,即此意也,今人多不会。”在王蒙的画中可看出山石和树木的勾勒所体现出来的曲线“S”形扭动。对这条“S”的线,黄宾虹从哲学的高度和具体的技法都作了解释。他认为这条“S”形的线正对应太极图中的“S”,是太极圆环运动规律体现于笔法之中的形象描述,进一步解释为用笔须“一波三折”。王鲁湘先生在《论黄宾虹的“太极笔法”》中解释为:“书画的线,照黄宾虹的理解,应该是展开的圆。比如说一根横线应该看成是两个半圆的上下错接,即‘~’,也就是‘S’曲线。它一伏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谷有峰的波,由起到讫完成三次转折。”②而王蒙的“S”形线条体现的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黄宾虹讲:“勾勒用笔要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S”形线条体现出来的是曲和转的意蕴,所谓笔笔转,笔笔生发、贯气,使整个画面语言非常统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用笔的曲与转加强了整幅画面的运动感,突出了对笔势的追求,让画面每一处都含动感,蕴含生命的活力。周阳高先生在他的《经典山水画法》一书中评价王蒙道:“《具区林屋图》近景的丛树却盘旋扭曲、谨紧连绵,一如作行草书般气贯经脉、形随笔出。树的枝干根脚处不着一点,夹叶与点叶相杂,根脚与坡石相契,笔到画成,笔尽意延,可谓有相当深邃的内涵。”③在《具区林屋图》中,王蒙对笔势的这种运用给整幅画面带来谨严、气韵连贯、沉着苍劲的内涵,使画面每一处都有生命的律动,生生不息。

    三、点法美

    《青卞隐居图》在点法上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焦、干、浓、淡、圆、侧、破、散的点法都网罗在他的这幅画中。虽各法尽有,但每一个苔点都做到了形具力到。圆则厚,侧则媚,破则松,散则浑。再者,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加强了笔墨语言上的强烈对比和画面的层次感。苔点排列方式从下往上呈现盘旋上升之态,左呼右应,时显时隐,使得全画气势节奏贯通。

    《青卞隐居图》的下面一组丛树,树干的用笔如篆书笔法的浑朴圆厚,笔力遒劲,笔与笔之间相互连贯,有类书法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线与线之间或向或背,或正或斜,或依或靠,构成一个非常严密的整体。画面中的点叶也非常有特色,与前代的画家不相同,特点是全是以点笔为叶丛。通过用点叶的方法点出各种不同的树,使点各具形势。“点法不以形态的类型多变,而在于笔法、墨法的多样。”“点笔有圆浑、破松、横斜、坚垂,使之在统一中求变化。王蒙这种充分发挥毛笔性能和笔墨长处的树法,表现出一种非常规逆向思维方式,大大突破了宋人湿墨圆笔中锋的笔法。”④

    四、墨法美

    中国画墨法运用的目的是表现物象的体积感、空间感、质感,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明暗,更重要的是去用墨写形传神。王蒙在画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运墨的技法上,我们可以在《青卞隐居图》中感受到墨法的多样,浓、淡、枯、湿、焦墨都有,对比非常明显,做到墨分五色。从现在的画面上去分析,山石峰峦大抵上先以淡墨勾出大形,然后逐渐加深,再用焦墨皴擦,层层加厚,先润后燥,以达到“润含春雨、燥如秋风”之感。最后再用焦墨点苔,分清主次,加强对比,使《青卞隐居图》中的墨色变化莫可端倪,对比强烈。所以画面给人的感觉非常激烈,加上用笔沉着而飞动,让人觉得动荡,似乎里面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律动。整幅画面总体上呈现墨色清爽、冲淡脱尘的气息。

    通过对王蒙的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王蒙的用笔特点:用笔沉厚有力,速度时疾时缓,方向感强,整体方向呈“S”形居多,有挣扎扭动、左顾右盼、往复向上运动的趋势。线条曲屈纠缠,或顺或逆,变化丰富,点线间呼应连贯。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加强了他的笔势,使画面线条的美感更加地接近书法线条的审美。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谓:“仆见黄鹤山人山水,树石、房屋一笔出之,笔势贯串,有奇古疏落之致。”⑤所以说“王蒙笔力能扛鼎”,他的这个笔力正是来自于书法用笔、用意的结果。

    注释:

    ①王克文.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2.

    ②王鲁湘.论黄宾虹的“太极笔法”[C].朵云第六十四集·黄宾虹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10.

    ③周阳高.经典山水画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69.

    ④王克文.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0.

    ⑤潘运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王蒙 山水画 笔墨 浅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