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新乡市博物馆藏清代名家书法赏

    时间:2021-02-06 08:00: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书法是我国5D00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书法的发展与汉字的演变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清代的书法被人们公认为是书道中兴的时代,在继承前朝书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重振和复兴。清代前期,政治局势尚不稳,书法基本继承了明代末年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与帝王的喜好有很大关系,皇帝大多喜爱“馆阁体”,如顺治帝爱临黄庭坚书、康熙帝推崇董其昌书、乾隆帝以赵孟頫书为重,时人以皇帝的喜好为喜好,出现了一大批临帖书法大家。清代中期,随着汉魏碑刻的不断出土,兴起了金石学,除了研究史料外,这些碑刻也为书法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开创了碑学,形成了清代自身的书法特色,至清末时临碑之风依旧盛行,并影响至当代书法。

    清代书法发展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新乡市博物馆藏有部分名家书法作品,本文精选几幅以飨读者。

    1《傅山草书条轴》(图1)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大致为:“高秋逢令节,犹阻故园觞。望里云千树,吟边雁几行。老嫌身是客,时至露为霜。为报东篱菊,应留几瓣黄。”此为一首五言律诗,高秋之日的景色中寄托对故国的感伤。诗文左下方有题款:“傅山书”,款下钤“傅山之印”白文方印。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后改为山,字青竹,改宇青主,又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公他、石头、石道人等,山西太原人,是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傅山在书法上的造诣颇深,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所著《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有载:“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其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还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艺术理论。傅山书法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草书,其草书作品用笔洒脱,书风奔放,劲力深厚,草法连绵不绝,给人以痛快淋漓的视觉感受,对后世影响深远。

    2《张照行书条轴》(图2)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辇下同斟除夜酒,花前尽是故乡人。”文左侧有题款:“雪庄句,张照”,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张照之印”白文方印,下方为“得天”朱文方印。从题款可知,此句出自清代诗画家缪谟的诗句。缪谟,字丕文,又宇虞皋,号云章、雪庄,张照曾推荐他入《律吕正义》馆,其诗文清丽,善画山水,尤长乐府,有《雪庄乐府》等著作传世。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长卿、天瓶居土,室名法华童,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区)人,是清代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书画目录整理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张照天资聪颖,19岁高中进士,工诗善文又精音善画,人称“名楼、妙文、好字”,合为“三绝”。其书法初学董其昌,后从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楷书婉丽圆润,是清代“馆阁体”代表之一,行草气魄浑厚,行笔流畅贯通。张照书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爱,曾常为乾隆帝代笔,乾隆帝评价其书法:“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

    3.《梁巘行草条轴》(图3)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古木阴中生白烟,更于何处见流泉。偶随曲屈寻源去,直至人家竹坞边。”此诗应出自元代画家高克恭七言诗《即是》,原诗句为“古木阴中生白烟,忽从石上见流泉。閒随委曲寻源去,直到人家竹坞边”,梁巘书这首诗有稍加改动。诗文左侧有题款:“闻山梁巘”,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粱巘私印”白文方印,下方为“松斋”朱文方印。

    梁巘(1710-1788),宇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亳县(今安微亳州)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书法教育家。梁巘“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书法造诣颇深,博涉诸家,真书、行书皆长,尤擅草书,书风清峻流畅、爽健秀逸。他与乾隆年间的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等重要书法家齐名;与钱塘(今浙江杭州)梁同书并称为“南北梁”,二人又与会稽(今浙江绍兴)梁国治,称為“三梁”;因与曲阜(今山东兖州)孔继涑俱学于张照,又有“南梁北孔”之称。梁巘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和教育家,有不少书法著作流传于世,亦曾出任循理书院院长,执教十几年,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

    4《刘墉小楷行书手卷》(图4)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唐代李公佐所撰传奇类小说《古岳渎经》中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鸱脾桓木魅水灵山袄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干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二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写《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元祜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日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日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文后有落款“戊申处暑日书于天香室,刘墉”;款下有两方钤印:上方为“刘墉之印”白文方印,下方为“东武”朱文方印;手卷有两方朱文鉴藏印:“日观后半道人”和“蒲竭山房”。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祖籍江苏徐州丰县,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清代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刘墉以为官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宰相刘罗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不仅做官出色,书法造诣也甚为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与成亲王、翁方纲和铁保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其书法初学赵、董,“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后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力雄健,举势堂皇,墨色浓重沉郁,晚年后潜心碑学,书法归于平淡而又入炉火纯青之境。刘墉的书法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时人对其评价也很高,清代学者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有载:“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5《翁方纲行书条轴》(图5)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于其兄,武侯词记并阴,皆其所书也,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行文下有题款:“翁方纲”,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翁方纲印”白文方印,下方为“覃溪”朱文方印。其行书运笔酣墨流畅,结字稳健、笔画丰满、温润柔和,颇具神韵,具有大家风范。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考据学家。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曾为《四库全书》撰写提要。翁方纲精于考证金石之学,擅长书法,名震一时,其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行书学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等家,亦能篆善隶,用法颇深。他不仅精于帖学,亦推崇碑学研究,在当时的书坛有很大影响力,与当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清代帖学四大家”,又与刘墉、成亲王永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

    6《冯敏昌行书横轴》(图6)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石梁翠屏,琪树珠条,信足赏也。”出自唐代诗人崔尚所写《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中对天台山桐柏宫四周景色的描写,此处最后一句对原文有所改动,原文应为“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条可攀也。仙花灵草,春秋竞发,幽乌素猿,晨暮合响,信足赏也。”文下有题款:“书应捷三老长兄属,鱼山冯敏昌”,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冯敏昌印”白文方印,下方为“伯子”朱文方印。

    冯敏昌(1747~1807),字伯求,又字伯子,号鱼山,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人,是清代乾嘉时期誉满两广的书法家、教育家、诗人、金石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户部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师从翁方纲,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翁方纲称赞其“以纯笃至行而兼众长”。冯敏昌书法诸体皆精,以二王为宗,广涉诸家,受师翁方纲影响,精研《兰亭》诸本。其对草书极为推崇,喜临二王作品,其楷书苍劲古朴,其隶书笔法瘦劲,其行书用笔刚柔兼备,道劲矫捷,其师翁方纲曾评价其书法:“仙风道骨我不如”。冯敏昌的书法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力,与黎简、宋湘、吴荣光并称为“清中叶岭南四大书家”。

    7《郭尚先行书条轴》(图7)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吴真有游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非秋到吴越者,不见此景清雾也。”左侧有题款:“郭尚先”,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郭尚先”白文方印,下方为“兰石”朱文方印。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斋号芳坚馆、曾默庵、盍孟晋室、守元有居、思无邪斋等,福建莆田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画家。嘉庆十四年(1809)进土,与林则徐同榜,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家学深厚,一生精于学问,精通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有“四绝”之称。其书法名重当时,深得嘉庆帝赏识,备受时人推崇,涉猎诸体,尤以楷、行为长,更以行书成就最高,楷书学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敬客等名家,行书则师法颜真卿,并对王献之、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王铎等也多有学习和研究。

    8《何绍基行书横轴》(图8)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蔡君谟《梦中》诗也。”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写《天际乌云帖》中北宋蔡襄的《梦中作》一诗,此《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清代时由翁方纲收藏。文左侧有题款:“猿叟仿雨龄、坡意书完短幅,请诗翁辨正。”猿叟是何绍基晚年的号,雨龄是何绍基知己好友崇恩的號,这幅字应是何绍基晚年所作。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何绍基印”朱文方印,下方为“子贞”白文方印。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东洲山人,晚号蝯叟(一作猿叟),湖南道州(道县)人,是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曾任四川学政、主讲长沙城南书院等。何绍基精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他的书法结碑帖两派,融汇南北,涉楷、行、篆、隶、草等诸体,尤以行书和行草最精,又“临创一体”而自成一家,近代书法家吴隐在《跋(东洲草堂金石跋>》中评价何绍基“书法具体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逮六朝南北碑碣,搜孴至千余种,皆心模手追,卓然自成一子”。

    9.《吴大敬篆书条轴》(图9)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皇相追逐。河南洛阳人蕃息,与天相保无穷极。真定常山至高邑,乘而嘉宠升进立。”出自西汉黄门令史游所著《急就篇》,这是一本教学童识字兼常识性的课本。左侧题款:“史游《急就篇》文为又村仁兄大人书,庚辰二月吴大澂”,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吴大潋印”白文方印,下方为“意斋”白文方印。

    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一号郑庵,又号意斋,人称意斋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晚清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收藏家等。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任陕甘学政、河南道员、左都御史、广东巡抚、湖南巡抚等职。吴大澂政绩斐然,又专金石鉴藏、文字考释、篆刻等,更是在晚清书坛有重要地位的书法艺术家。吴大澂幼年开始习书,涉猎诸体,尤善篆书,早期师学陈硕甫,临摹研习《说文解字》,中期融合邓石如等名家风格,结字修长,晚期结合钟鼎古籀文字,将大、小篆融汇贯通而自成一体,书风严谨淡雅、沉着稳健。吴大澂的篆书独树一帜,在清代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郭彤)

    相关热词搜索: 新乡市 博物 馆藏 清代 书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