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感天动地生死情

    时间:2021-02-19 08:02: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及夫人袁震的遗像。这是吴晗夫妇的冤案平反昭雪后,中共北京市委于1979年9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吴晗、袁震夫妇举行的隆重追悼会。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会场四周摆满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亲友们送的花圈。墙上则挂满了吴晗生前好友送的挽联、挽诗、挽词,其中一幅挽诗写道:“《罢官》容易折腰难,忆昔《投枪》梦一般。《灯下集》中勤考据,《三家村》里错帮闲。低头四改《朱元璋》,举眼千回未过关。夫妇双双飞去也。只留鸿爪在人间。”

    (一)

    1909年8月11日,一个浓眉大眼、惹人喜爱的小男孩,在浙江省义乌县吴店乡苦竹塘村一个教书先生的家里出生了。如今的义乌是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历史上的义乌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唐代大文学家骆宾王、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皆诞生于此。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威震四方的“戚家军”也大多来自义乌的矿工和农民。而这位出生在义乌农村的小男孩并不比他的先辈们逊色。中国现当代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留下了他浓重而又不可磨灭的一笔。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过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吴晗,原名吴春晗,出生书香世家的他自幼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是远近闻名的“蛀书虫”。1930年,清华大学因吴晗文史成绩优异。将他破格录取为历史系二年级的插班生。勤奋学习的吴晗受到师长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清华大学还将他的毕业照登在了《清华年刊》上。由于成绩优异又热心史学界的活动,吴晗成了众人争抢的毕业生。中央研究院院长傅斯年早在吴晗毕业前几个月就向清华要他到中央研究院工作。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则再三要吴晗去北大任教;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却坚持要吴晗留校任教。

    吴晗最后还是被留在了清华,蒋廷黻破格聘请他担任了历史系教员(是当时清华大学在助教之上、讲师之下的一级职称),并让他给研究生上明史课。有了教职的吴晗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中。在大学学习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尤其是在明史的研究中独树一帜,于是。他很快就被学术界公认为最有前途的明史学家。吴晗的卓越才华、谦虚热情的品格,使他博得了许多女大学生的青睐,但他似乎决心以史学作伴,对婚姻大事无动于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身患肺病、骨结核病卧床不起的姑娘,竟点燃了吴晗心中熊熊的情爱之火。

    姑娘名叫袁震,原名袁震之,出生在湖北老河口的一个书香门第,年长吴晗3岁。袁震自幼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异,19岁便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后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武汉“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袁震的叔父、婶婶相继被捕牺牲。姐姐袁溥之也被捕入狱。与党失去联系的袁震,在老师张佳敏的帮助下,于1930年转学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

    袁震在清华大学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她非凡的才华,她先后发表了《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论文,成为清华同学中赫赫有名的才女。1934年春,就在袁震即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却由于学习太刻苦、生活太艰苦而染上了肺病,不得不退学。

    退学后的袁震一边顽强地跟病魔作斗争,一边仍在刻苦学习,期待自己康复以后能将所学报效国家。但是,袁震在北平举目无亲,治病需要很多钱,她又无法养活自己,只好靠张佳敏的表兄吴之椿接济。后来,吴之椿到青岛工作,便改由吴晗的同学梁方仲照顾袁震。

    这天,梁方仲到医院看袁震,身后跟着一个儒雅的年轻人。袁震看到他们进来,正要起身致意,被梁方仲拦了下来,接着梁方仲说道:“我要去广州一段时间,这是我的挚友吴晗先生,我不在的时候就由他来照顾你。”“吴晗!你就是那个连胡适之先生都争着要聘你去北京大学任教的吴先生吗?”梁方仲一介绍完。袁震就瞪大了眼睛问吴晗。

    吴晗答道:“见笑,见笑,胡适之先生的学问、人品我都是仰慕的,只是我是清华培养的。首先应该为本校效力呀!”梁方仲突然插嘴道:“吴先生已正式被清华聘请留用,蒋主任十分器重他,免了助教这一台阶。直接破格聘请他为教员。”

    袁震羡慕地说道:“吴先生,你可真是春风得意呀!”吴晗被说得不好意思了,连连摆手:“哪里,哪里!袁同学你过奖了!”出乎吴晗意料之外的是。袁震接着就谈起了他发表过的几篇论文。这可是自己早期发表的文章呀,吴晗不由得惊异道:“你看过我的那几篇拙作!?”“非但看过,还颇有印象呢!”接着,袁震便侃侃而谈,她的独到见解,令吴晗这个一直潜心在书斋中做学问的才子耳目一新,不由得击掌称道:“你真不愧是一个才女,令我辈汗颜也!”

    吴晗与袁震的第一次会面很快就结束了,但他对袁震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想不到袁震这样一位重病在床的女子,对生活还是那样的豁达乐观,尤其是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即使在博学的男子中也少有。吴晗的心里再也放不下这位病榻上的女才子。从此,吴晗隔三差五就会到位于养蜂夹道的北平肺病医院去看袁震,与她一道讨论学术问题,后来。连自己有什么新的学术著作也都要拿去让袁震点评一番。有一次两人在讨论一个学术问题时,吴晗引证了胡适的观点,结果被袁震驳倒了,吴晗心服。服,认为难得。袁震知道吴晗崇拜胡适,就取笑他说:“你怎么老是在胡适之先生面前矮三尺呢?”吴晗听了哈哈大笑:“那么,我在你袁震面前就矮一丈!”把袁震说得咯咯直乐。

    由于饮食不足、营养不够,袁震的病情逐渐加重。肺病之外,她又得了骨结核病,被一副石膏固定着躺在病床上,完全丧失了自理饮食起居的能力。面对浑身是病、一贫如洗的袁震,吴晗没有被吓倒。他来探望袁震的次数更多了。除了在生活上照顾袁震,吴晗还站着同躺在高高的病床上的袁震热烈地交谈,有时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可他每次从医院出来后不仅丝毫没有疲倦之感,反而兴奋不已。这不仅缘于学术遇知己的激动。更重要的是,吴晗已对袁震产生了一种难舍难分的爱慕之情。

    袁震也对吴晗一往情深,在她眼中,吴晗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品德高尚,待人热忱。可自己得的是重症,她不能也不愿拖累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这时。姐姐袁溥之出狱了,她来到北平与朋友夫妇在西城四太安侯胡同租了一个小院,将袁震从医院接了出来。躺在床上的袁震经常对姐姐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住那个关,不能误了吴晗。”

    闻讯赶来的吴晗,执意要从自己每月80元大洋的薪水中拿出一半来接济袁震和袁溥之。袁震不愿接受,吴晗便想出了一个主意:让袁溥之帮他抄写《李朝实录》中的史料,40元大洋作为抄稿的报酬,这才得到了袁震的默许。不久,袁震的堂妹袁熙之也来到了北平,吴晗便介绍她到交通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每月有60元大洋的薪水,这才保证了袁震的医药费和二姐妹的生活。

    才华横溢的清华大学教员执著地追求一个瘫痪在床且长他3岁的姑娘,消息很快就在清华园传开啦,

    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不少好友还满腹狐疑地问过吴晗。吴晗每次都认真地答道:“袁震是有病,瘫痪在床,可我喜欢和追求的是她的人品、学识,她的人品、学识并没有瘫痪,它照样熠熠生辉。”

    (二)

    吴晗恋爱的消息传到了义乌老家后,母亲蒋三英高兴得到处去讲!自从丈夫吴摈珏去世后,自己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儿子终于在北京找到媳妇了,她怎能不高兴。可没过多久,蒋三英听说儿子找的女友居然是一个卧病不起、长他3岁的大龄姑娘,便又整天啼哭,她托人写信给吴晗,坚决反对他和袁震要好。吴晗回信极力称赞袁震的人品和学识,并要母亲安心,不料心急如焚的母亲,竟然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跟着同乡来到了北平,她要说服儿子放弃袁震。

    吴晗是个极孝顺的儿子,为了不使母亲痛苦失望,他与人将躺在病床上的袁震抬到了别处,然后安慰母亲说:“袁震的病已好多了,她现在不在北平,刚到外地疗养去了。”蒋三英听后心想,既然能到外地疗养,病情肯定不像传闻的那样严重,便放心地返回了浙江老家。母亲被哄走了。吴晗却因为违心地骗了母亲而倍感内疚。他的许多好友则同样地反对他与袁震的恋爱。

    1936年春,吴晗莫名其妙地患上了肺病,他的好友、清史学家罗尔纲跑去医院劝他中断与袁震的关系。罗尔纲翻来覆去地讲了半天,吴晗却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一言不发。罗尔纲见吴晗不理自己,便生气地责备他的举动伤害了年迈的母亲,为不尊不孝。罗尔纲话音刚落,吴晗闭着的眼睛睁开了,泪水汩汩而出:“我和你的情况不一样。追你的那个女子没有病,而袁震确有重病,你可以从母命,可我不能从母命。”事情原来是这样呀!罗尔纲恍然大悟,从此他不仅再也不催吴晗与袁震分手,反而称吴晗“超凡入圣”,从心底里敬佩吴晗的高尚情操。

    正当吴晗和袁震热恋之时,“七七事变”爆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北平的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外迁,吴晗也应云南大学之聘赴昆明教书,他很想带袁震一道去,可袁震仍卧床不起。为了不拖累恋人,袁震坚持要留在北平,吴晗只好与她依依惜别。“我这一去虽关山万里,但绝不会忘怀你,也绝不会移情别恋。你要充满信心,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吴晗深沉地对袁震说道。袁震也情深意切地说:“你放心地去吧!我一旦能下地行走,一定会想方设法飞到你身边的。”

    在昆明期间,吴晗除了按月给袁震寄去生活费外,还每隔几天就要给袁震写一封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信。爱情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吴晗执著爱情的鼓舞下,袁震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身体也有了较大的起色,到1939年春,袁震终于可以下地行走了。这时,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云南找吴晗。5月、在袁溥之和袁熙之的护送下,袁震从北平经天津搭船来到了越南海防。吴晗满怀喜悦地从昆明赶到海防,在码头上,吴晗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站立起来的袁震,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裳震三姐妹到昆明以后,就住在白果巷4号吴晗的家中。而吴晗的母亲和妹妹也已从家乡来到了昆明避难。天天盼着袁震早日到来好与儿子结婚的蒋三英,见袁震面色苍白。步履维艰,不禁又大吃了一惊。这样的姑娘怎么能同儿子结婚呢?不过,为了避免与袁震相处得不愉快,蒋三英只好强忍悲痛,私下里偷偷地劝儿子不要和袁震结婚。可吴晗任凭母亲怎么说,就是坚持不依,蒋三英无奈,便让同吴晗关系最好的妹妹吴浦月去劝他。

    “我和你二姐(即袁震)是清华的老同学,在史学研究上有共同语言,我们之间有共同感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与那种以利害关系结成的朋友不同,一个人不能以利害关系与人相处;两个人要好,不仅在顺利时能要好,更重要的是在患难中也能要好;不管你二姐愿不愿结婚,我都要照顾她。否则,那就是不义之人。难道你愿意自己的哥哥做不义的人吗?”听完吴晗的一席话。吴浦月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反倒劝母亲不要阻止哥哥与二姐的交往。

    蒋三英见袁溥之去了重庆,袁震,身边就只有一个在西南联大当速记员的堂妹袁熙之,如果吴晗不照顾她。袁震将很难生活。于是,她便对吴晗说只要他不与袁震结婚。可以把家乡的房屋田产全部变卖了替她治病。不料。吴晗断然拒绝了母亲的建议,他热泪盈眶地说道:“您完全错了!人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钱来换取的,否则,岂不成市侩了吗?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今生今世互相不可缺少,我不能没有她,她也不能没有我。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十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我们结婚与否。不决定于我,而是取决于她。她病好了,愿意结婚,我一定和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结婚,我要照顾她一辈子。”

    蒋三英见儿子真的铁了心,便勉强答应了这桩亲事。袁震在吴晗的精心护理下,身体恢复得更快了,脸色也红润了起来。1939年10月的一天,人们在当天的《昆明日报》上看到了吴晗、袁震的结婚启事。原来。前一天,吴晗和袁震来到城内的一家旅馆,约了几位要好的朋友,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一对患难情侣终于结成了终身伴侣。

    (三)

    与袁震结婚,无疑意味着要照料她一辈子,吴晗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多灾多难的袁震婚后没多久,又患上了子宫肌瘤,出血不止。大量的出血又引起了严重的贫血,不得不每十来天就要输一次血。西南联大的一些学生得知此事,主动提出要为他们敬爱的吴晗教授的妻子献血,但都被吴晗一一拒绝了。吴晗得知自己的血型与妻子的血型相匹配后。便瞒着学生和好友将自己的血输给妻子。由于输血太多,吴晗一度患上了脑贫血,几次在讲课时晕倒。袁震知道后。十分痛心地说:“你不要再为我输血了,我反正是这个样子啦,多活一年与少活一年也没多大差别的。可你肩上的担子重啊,你的身体千万不能垮呀!”吴晗听后却轻松一笑,安慰妻子说:“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了使你早日康复,我少活十年八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为了支付袁震的医药费,吴晗把自己的生活费用降到了最低限度,身上穿的是大学时代的破旧衣衫。脚下是露出后跟的布鞋,每次去给学生上课他都要来回走20公里的路。为了给袁震增加营养。吴晗买不起肉时就买些牛骨头来炖汤给袁震喝,他自己每次给袁震输完血后,也不过喝上碗牛骨头汤补补身子。后来到了实在没有钱的时候,吴晗便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好书卖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以解燃眉之急。对此。植物学家蔡希陶曾书赠他一副对联:“书门天禄阁,人在首阳山。”(注:天禄阁,汉代宫中收藏秘藉之所。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北7.5公里处。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首阳山,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南,商末周初名士伯夷、叔齐曾绝食饿死于该山,首阳山乃中国古代“气节”、“骨气”的代名词。)

    受妻子影响,吴晗渐渐地开始注意政治和参加民主运动,1943年7月,经著名法学家周新民和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介绍,吴晗正式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从此吴晗更加关心时局,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8年,吴

    晗和袁震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奔赴西柏坡,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49年2月,吴晗受党中央之托,以军管会副代表的身份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0月1日,吴晗参加了开国大典。同年11月,吴晗出任北京市副市长。主抓文、教、卫工作。1957年3月,吴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担任领导职务的吴晗公务缠身,但他对袁震的感情和照顾仍是一如既往。袁震的病情稍好后,也尽力在学术上充当丈夫的帮手,许多人在吴晗家里都见到过他俩逐字逐句推敲文章时那严肃而又亲密的情景。在妻子的帮助下,吴晗十几年间先后出版了《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等多部著作,每本著作袁震都要帮助查资料、拟提纲、校对文稿,花费了大量心血。吴晗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对人说道:“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袁震的心血!”

    吴晗、袁震同甘共苦了10余年,因袁震一直身体不好,一直没生小孩,夫妇二人十分渴望有个孩子。时任全国妇联儿童福利部部长的康克清知道后,就建议他们从孤儿院领养一个。吴晗夫妇接受了康大姐的建议,从孤儿院抱回了一个小女孩,取名吴小彦。小彦长得很机灵,也很懂事,给了吴晗夫妇心理上莫大的安慰,不久,他们又从孤儿院里抱养—个男孩,取名吴彰。自打有了这两个孩子,吴晗、袁震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正当吴晗和袁震沉浸在家庭天伦之乐的幸福中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正向他们袭来。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为彭德怀翻案”等等。后来,吴晗又被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监狱。从1966年下半年起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晗几乎每天都要被揪斗、被皮带抽、拧耳朵,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损害。1968年3月,吴晗正式被逮捕入狱。吴晗入狱不到一个月,袁震也被送到“劳改队”实行“群众专政”,连女儿小彦、儿子吴彰照顾她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原本就长期卧病的袁震哪里经得起如此这般的非人折磨,1969年3月18日她不幸与世长辞。同年10月11日,饱受折磨的吴晗也含冤辞世。吴晗夫妇被迫害致死后,吴小彦和吴彰无依无靠,饭都吃不到,吴小彦在各种非人的待遇下精神失常。1976年9月23日,22岁的吴小彦在黎明即将到来前含冤而死……

    1979年9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吴晗、袁震夫妇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吴晗夫妇的冤案终于得到了平反昭雪。追悼会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各大报刊都以大篇幅刊登了追悼会的消息和吴晗的遗像,以及许多回忆和悼念吴晗夫妇的文章,这对结合于颠沛流离之中、惨死于沉冤未白之时的夫妇再度进入了世人的心间!他们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那段感天动地的旷世之恋将永远地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景仰。

    相关热词搜索: 感天动地 生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