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文本作者: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

    时间:2021-02-25 07:58: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关注文本作者,成了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作者进行理性探寻,有章有法地研究作者,合理选择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作者,以作者资源为依托,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文本作者 探寻 途径 策略

    文本作者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这一资源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多角度了解文本作者、领悟作者的想法及要表达的情感,对文本作者进行理性探寻。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教师解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对文本作者的关注,读懂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作者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读懂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教者,应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作者,为语文教学进行理性探寻。

    一、緣由:探寻文本作者内心世界,让阅读深入

    阅读教学是教者、编者、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文本,既包括文本的语言文字,也包括文本的作者。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把握教材,又要合理查找并运用教学资源,更必须明确:学生才是解读文本的真正主体。只有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探寻文本思想原有的深度,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心灵的碰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解读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走近文本作者,体会“鲜活的文本”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带有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文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或是作者的生活痕迹,或是作者的优秀品格,或是作者的人生感悟。要正确解读这些文本,必须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世界,去感受作者的心理情怀。

    例如苏教版中的部分文本及其作者:琦君《桂花雨》、刘绍棠《师恩难忘》、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孙友田《月光启蒙》、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马朝虎《水》、徐秀娟《灰椋鸟》、刘成章《安塞腰鼓》、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章武《天游峰的扫路人》、季羡林《夹竹桃》、苏叔阳《理想的风筝》等。

    (二)紧扣文本作者,领悟“崭新的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两处均提到“熏陶感染”。如何“熏陶感染”学生?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润泽,陶冶孩子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紧扣文本的作者,既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优秀作品,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来感悟文本表达的主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除了让学生紧扣文本的语言文字阅读,还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生平与经历,了解作者书写文本的初衷,才能够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文本作者,感受“文本的蕴含”

    文本是作者内在感情流露的产物,“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走近文本前后,进一步了解作者,解读作者,才能保证文本的解读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众所周知,著名作家海子曾写过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只朗诵这首诗,肯定读出了一个积极向上阳光灿烂的作者。然而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作者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如果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境况后再读该诗,隐藏在诗中的不易察觉的隐晦情感,就容易感受出来了。

    二、途径:了解作者看文本,情景交融

    要想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教师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蕴含在语言文字中强烈的主观感情。

    (一)课前点拨,使学生成为“私家侦探”

    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教材,研究作者,研究作者的作品、写作意图及写文时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私家侦探”,将关于作者及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明明白白,并结合文本的语言文字,自己先做出正确的解读,争取做到对作者了如指掌。

    台湾作家琦君的《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桂花雨》都是借忆童年生活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眷念之情。如果教师教学《桂花雨》前,布置学生阅读这三篇文章,再结合琦君漂泊的人生经历,就能体会到琦君心灵深处最难忘怀的是童年,是故乡。学生对琦君的生平、作品有了准确地把握,再读《桂花雨》时就能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读出作者浓烈思乡之情了。

    (二)课堂激趣,使学生争做“超级玩家”

    家长们最清楚,孩子一提起玩具来就如同注入了兴奋剂,侃侃而谈。哪种玩具最流行,最好玩,孩子们一清二楚,如数家珍。不管什么玩具孩子们总能玩得得心应手,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玩家”。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孩子们学做“超级玩家”,像对玩具感兴趣那样对待文本作者: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且要做出正确选择,哪些能在课堂上运用,哪些对感悟文本最有用处,哪些能更好地辅助理解文本,这些要学会慎重选择。

    苏教版的《夹竹桃》第5自然段,大胆的想象、丰富的比喻营造了月光下夹竹桃花影影绰绰的优美意境。作者为什么那么喜爱夹竹桃?课前让学生了解季羡林的生平,了解到他在国外留学过,“文革”中曾受迫害,他爱夹竹桃是爱夹竹桃的坚忍不拔,这正是文本作者性格的写照,因此文中有关由夹竹桃引起的幻想都是作者自己熟悉并喜爱的。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学生联系作者这些经历,就能走进作者,获得共鸣。

    (三)合理预设,教师变身“国宴名厨”

    国宴名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用普通的蔬菜,经过煎炸烹煮,做出色香俱全、营养丰富的菜肴。作为教师,要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握最准确的教学时机,将学生准备的关于文本作者的相关资料,合理取舍,选择出最容易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思想的材料,再呈现给学生。

    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从三方面着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作者生平、作者的其他作品、文本的写作背景。课前学生读了作者冰心的《雨后》《纸船》《寄小读者》等文章后就会感受到:冰心奶奶爱儿童、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精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联系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祖国正迎来经济复苏的春天这一历史背景,学生就容易探寻到冰心奶奶的内心:“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祖国的春天,原来作者是寄希望于儿童呀!课后让学生再读《寄小读者》,学生体会则会更深。这些与文本作者相关的资料都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到冰心奶奶对儿童浓浓的爱意,从而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三、策略:循序渐进重积累,读写升华

    (一)“采蜜”是前提

    面对崭新的文本,面对陌生的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采蜜”——搜集作者资料,对作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理解文本作下铺垫。寻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写作意图。

    要理解作者,要遵循他的写作思路,了解他的写作背景,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文本,不至于只了解文本的“冰山一角”了。

    教学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时,学生搜集到刘绍棠的资料,明白“刘绍棠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6岁入学,四个年级一个班,他每次都是班级第一名;10岁第一次作文,一气呵成五册作文本;14岁发表短篇小说《蔡桂芝》,紧接着又发表十余篇小说” 。正是因为刘绍棠在文坛上硕果累累,才极度感恩自己的启蒙老师,《师恩难忘》才诞生。

    2. 相关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与作者相关的故事说出来给别人分享,不仅能够激发孩子对文本的浓烈兴趣,而且对理解文本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课文马朝虎的《水》,太多的师生目光单单锁住“缺水”这一主题,忽视了文中几处提到的“母亲”这一细节。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找寻了与马朝虎相关的故事,知道了马朝虎有个能干而又外表丑陋无比的母亲。在母亲身患癌病后,马朝虎带着未婚妻回家探望母亲,因为事先发了电报,母亲害怕自己丑陋的外表吓跑了未来的媳妇,偷偷离家出走。马朝虎整整寻找了母亲五天而未找到,后来无奈回到城里。等到马朝虎再见母亲时,已是她的遗容了。教学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讲述这一故事情节,对全班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苦”与“乐”的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3. 鲜明品格。

    作者笔下的正面意象,大多都是作者自己非常喜欢并赞赏的,里面就映示了作者的优秀品格。在阅读文本前,如果学生先对作者的人格有个大概的认知,就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了。

    教学季羡林的《夹竹桃》一文时,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偏爱夹竹桃?让学生联系作者自身谈一谈。有的学生说,季羡林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国外漂泊,经历过“十年浩劫”,可任凭“风吹雨打”,他都矢志不渝,堅强面对,夹竹桃的韧性,就是季羡林的韧性;有的学生说,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最感人:“……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正是季羡林一生的写照,夹竹桃的韧性,就是他的影子。学生们了解到季羡林的品格,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独爱夹竹桃了。

    (二)“拔节”是关键

    1. 以“作者”为依托——读出真情。

    “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课文朗读的要求中,“正确”和“流利”是前提,而“有感情”则是升华。要想做到“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导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感情基调。解读文本,除了揣摩文本表面的语言文字外,就是从“作者”入手,让读者通过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动机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学生做到了这一点,朗读一定会声情并茂的。

    下面是笔者执教徐秀娟的《灰椋鸟》一课的案例。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生:我最喜欢“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列队飞行”。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呢?

    生:因为作者观察仔细,让我看到了灰椋鸟从远处飞来的场面。

    师:谁再来说说?

    生:我喜欢“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天然的俱乐部”。因为作者将百鸟归林后的热闹场面通过声音传递出来。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作者徐秀娟能把灰椋鸟写得如此生动具体?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

    师:我们来看“作者链接”——徐秀娟,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她掉进了沼泽,再也没有出来。徐秀娟生前非常喜爱动物,也注意保护动物。

    师:现在,同学们该知道为什么作者能把灰椋鸟写得生动具体了吧?

    生:(异口同声)因为作者非常喜欢灰椋鸟。

    师:请同学们带着深深喜爱的感情,来读读写灰椋鸟的句子。

    在感悟课文的关键时刻,由于学生了解到作者徐秀娟的资料,所以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的爱护动物的情怀,后面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2. 以“作者”为媒介——说出实感。

    苏教版小语教材编排了诸多情感丰富的课文,是作者“言为心声”的典范。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要让学生联系作者自身的经历,找准 “练说”的基点,这样学生才能打开情感的闸门,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时,学生精读完毕后,教师出示了孙友田母亲的照片,并告诉学生正是这位用歌谣、童谣和神话故事启迪孙友田的母亲,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让作者痛苦万分,泪流满面。作者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陪伴母亲,所以非常内疚。那么,学完课文,你最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母亲”的进一步了解,所以滔滔不绝地道出了自己的感动之情。

    3. 以“作者”为触点——写出心声。

    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在练笔时文如泉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相机出示关于作者的“一枝一叶”,让学生了解过后产生“情动而辞发”的最佳效果。

    公开课上,笔者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预设的练笔内容是补充课文最后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对老师思念之情。在用其他班级试上时,我没有出示作者苏叔阳的相关资料。学生练笔时,也能表达出想念之情,但语言显得过于苍白。在本班执教这一环节,我将作者苏叔阳本身被病魔折磨的事情,凝练成一段简短的文字:自从患癌症以来,苏叔阳就多次手术,但每次他都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术后仍然锲而不舍坚持写作,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苏叔阳在抗癌之路行走了十几年,他微笑着将病魔当朋友看待,将痛苦用乐观代替。在结束文本的学习,进行练笔的关键阶段,出示了这段资料,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被文中的刘老师感染,也被作者苏叔阳感动。在作者的身上,学生看到了刘老师坚强的影子,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在学生笔端流淌。

    (三)“阅读”是升华

    “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是冰心老人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作为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领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孩子阅读期待,并推荐出相关的作品,让孩子阅读。应该推荐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紧扣文本作者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孩子课后阅读。

    如学习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作者金波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片段,将學生的心灵牢牢吸引。一部童话长篇新作《追踪小绿人》,经过老师的推荐,顺理成章地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课外读物。学习完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教师几句简单的介绍,就能使学生爱上《呼兰河传》。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思想、灵魂的独白与升华,都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特殊背景下真实的情感表达。只有深入到文本作者内心深处的阅读,才能真正地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才能真正领悟文本所表达的真实内涵,这样的阅读才最有价值。阅读教学应该从更多的视角去关注文本作者,把文本与作者密切地统一起来,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殷庄中心小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