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的缩影

    时间:2021-02-25 08:01: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当代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女作家之一,林宝音在新加坡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林宝音用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描绘了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人生百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反映了新加坡英语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的一个缩影。学习和研究林宝音的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英语女作家;林宝音;小说创作

    [作者简介]刘延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2-0092-05

    一、前言

    作为当代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女作家之一,林宝音(Catherine Lira)在新加坡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林宝音用自己独特的、辛辣的讽刺笔调描绘着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人生百态,亚洲周刊评论林宝音时,认为她是“新加坡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和“新加坡最好的作家”。

    二、生平背景

    林宝音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大家庭中,这个家庭有总共14个孩子,其中有4个男孩和10个女孩,林宝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的父亲是来自于中国福建省的第三代华侨。林宝音的祖母、姑姑和母亲都很擅长讲故事。林宝音后来回忆认为:“我很可能是从我母亲那里遗传了喜欢讲故事的爱好。”在林宝音自己看来,她是一个喜欢听故事、早熟的聪明孩子,满脑子的奇思妙想。事实上她是个闲不住的孩子,“经常在邻居家敏捷地窜进窜出,因而经常会无意听到一些大人谈论的奇闻异事。我对那些事情很感兴趣,凡是我听到的我都会记下来”。有时候她甚至会跑到当地的大烟馆里去玩,所有的这些经历在后来的她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反映。

    在林宝音开始入学的时候,她的家人将她送进了当地的一所英文学校。从此以后英语成为林宝音的主要的写作语言。在小学毕业之后,林宝音在当地的一所英文学校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在那里她以凯瑟琳(Catherine)作为自己的英文名字。在她的中学时代,林宝音对于写作情有独钟。1959年中学毕业之后,林宝音进入到著名的“自由学校”(Free School)进行大学预科的学习。在那里她参加了当地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写一些和日常生活有关的文学评论,有时候也写一些短小的诗歌。两年以后,林宝音进入位于吉隆坡的马来亚大学学习,并且于1964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士学位,后来又先后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语言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林宝音全家从马来西亚移民到新加坡。她曾经在很多的新加坡学校担任过教职。1979年林宝音进入新加坡教育部主管的课程发展协会的英语语言文学部门工作。1988年,林宝音在位于新加坡的东盟语言中心担任教职,负责教授语言学和语法等课程,并且指导硕士研究生。

    1992年1月,在林宝音即将满50岁的时候,她辞去了所有的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写作,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三、创作综述

    在3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林宝音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以及两本诗集和大量的政论。虽然她的诗歌和政论也很有名,但是毫无疑问,小说代表了林宝音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从创作时间来说,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

    1、前期的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集《小小的讽刺:新加坡故事集》(Little Inonies:Stories of Singapore),是林宝音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林宝音文学生涯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集1978年首次出版,首次印刷就销售出了3000多本,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成绩了,后来这部小说集又多次在新加坡国内和国外出版。至今在新加坡的当地书店,这部小说集依然是书架上推荐的畅销书之一,可以说是新加坡英语文学出版史上的一个传奇了。如今这部小说已经成为新加坡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某些作品已经被选入新加坡学校的英文课本,作为学生阅读的范文,与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传世名作一起被学生学习,由此可见这部小说集在新加坡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第一本小说集取得成功后,林宝音在1980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雷公和其他的故事》(or Else,the Lightning Cod and Other Sto-ries)。小说主题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脆弱的关系,在小说集中,林宝音对于华人移民的某些传统风俗,例如迷信等进行了讽刺。

    在随后198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他们一定会回来,请温柔的领他们回来》(They Do Return…But Condy Lead Them Back),作者延续了以往的风格,继续对于超自然力给予关注。这本小说集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些经历。林宝音对于这部小说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像我这样的人,使用英语比使用汉语更加舒服,特别是我们在对于一些迷信的现象进行嘲笑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华裔,总有些来自于传统迷信的恐惧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即使是后天的教育有时也无法改变。”

    林宝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毒牙》(The Ser-pents Tooth),出版于1982年。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描述一个新加坡华裔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尤其是在婆媳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毒牙》是林宝音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故事情节展开到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无论是小说涉及的时间还是空间的跨越都超出了作者之前的短篇小说,初步展现了作者宏大的叙事能力,为以后长篇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林宝音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梦的阴影:新加坡爱情故事集》(The Shadow of a Shadow of aDream:Love Stories of Singapore),就像小说的副标题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集,其中爱情故事的共同点就是所有的爱情的结局都是悲剧的结局。总的来说,这本小说集的主旨就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感情。虽然在现实的社会中充满的是势利、冷漠、嫉妒、虚伪等人性弱点,但是从作者的叙事中可以看出她并未放弃希望。这也是林宝音整个人生观的一个缩影。

    1993林宝音出版了又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好的女性读本》(The Woman’Book of Superlatives),这是一本奇特的、带有实验性质的小说集。在小说的前言中,作者认为“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无法保护女性,”进而她承认她自己已经被她所谓的“历史上受苦受难的女性形象”所深深打动。这是作者思想内容最为沉重的作品之一,小说里发生的故事就像是一块块的巨石沉重地压在读者的心里,甚至让人无法呼吸。在每篇小说的开头,作

    者都讲述一个在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的故事,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发生在故事中悲惨的现实女性形象,这种对比的效果突出了新加坡女性的弱势境遇,令人印象深刻。有评论家认为该书是“新加坡女性的呼声,——不但让所有人都听到了,而且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2、后期文学创作

    纵观林宝音前期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出其主要的文学创作是以短篇小说为主,虽然也有像《毒牙》这样的长篇之作,但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还没有成为其创作的主流。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通常截取生活中的某些横断面或者侧面展开描写,集中对一两个人物的刻画,在反映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林宝音正是利用了短篇小说的这种特点,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广泛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随着林宝音写作技巧的日益成熟以及她对于生活的挖掘程度的不断深化,在她的文学创作后期,也就是1995年以后,开始进入了宏大叙事的长篇小说创作时期,在这个时期她的文学创作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

    1995年可以说是林宝音文学创作生涯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第一部引起新加坡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的长篇小说《女佣》(The Bondmaid)。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新加坡。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作者通过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弱势地位和注定的悲剧结局。小说在1995年写成后首先由林宝音自费在新加坡出版,随后在1997年,欧美的主流出版机构相继出版了这部小说,可以说这是林宝音的文学作品得到欧美主流文化认可的开端。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1家欧美主流出版机构把这部小说翻译成了9种文字出版,其中包括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等,可见这部书的影响之广,从而奠定了林宝音作为一个国际作家的身份。

    在随后的1998年林宝音出版了另一部小说《长有泪痣的女人》(The Teardrop Story Woman),这是林宝音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由英国伦敦的奥利昂书店(Orion Books)出版,这也是作者的第二部在欧美主流出版机构出版的作品。这部小说可以看成是林宝音的长篇小说《女佣》的姊妹篇,其主题关注的都是女性,或者准确地说是女性的悲惨遭遇。与《女佣》一样,《长有泪痣的女人》在英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相继被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德文等多种文字。按照林宝音自己的说法,在《长有泪痣的女人》出版后,有很多世界著名的出版机构写信向她约稿。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的马来西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华裔家庭的女孩,由于在她的眼睛附近有一颗黑痣——按照中国的传统迷信说法,这是一个泪痣,凡是长有泪痣的人,她的一生必定是悲苦的一生,也就是说,这注定是一个以泪洗面的人生。小说正是在这种不幸的预言下展开,描写了主人公悲苦的一生。

    2001年,林宝音出版了又一部长篇小说《跟错误女神回家》(Following the Wrong God Home)。在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作品。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历程的是一尊神像,在小说中的神像作为一个隐喻,象征着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作为一个神像,本来应该是受人顶礼膜拜的,然而,在小说中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神,既然已经无家可归,那么它的神圣性也就大打折扣。这尊神像在新加坡的地位是尴尬的,就像新加坡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道应该归于何处。它本应该属于新加坡,可是在新加坡却没有它的位置,而主人公最后将神像带回中国说明了族裔国文化传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困惑心态。

    2003年,林宝音在新加坡出版了长篇小说《爱的飞跃》(Leap of Love),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的新加坡,是一本有关真爱、浪漫和绝望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喜欢幻想、相信缘分的美丽年轻女孩,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拥有完美的爱情。有一次她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晚会,无意中碰到了男主人公,两个人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发誓要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然而现实与人们的梦想永远有着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爱情之路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无常的命运在他们的爱情之路上设置了很多的障碍,这对年轻的恋人在爱河之中起起伏伏,中间他们经历了种种的挫折,最终走到了一起。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赞扬了人们对于真正的爱情的追求和坚持,表达了作者对于书中主人公完美爱情的赞美和祝福。

    林宝音的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出版于2003年的《银色棕榈叶之歌》(The Song of SilverFrond)。这是一部内容上有别于作者其他作品的小说。作者试图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探讨爱情。小说讲的是两个社会地位、年龄、生活经历等截然不同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可想而知的是,他们的爱情受到了传统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观点——真正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吸引,与世俗的一切无关,为了真正的爱情,人们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宝音的创作后期,虽然以长篇小说的创作为主,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短篇小说的创作,200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自己葬礼上沉思》(Unhurried Thoughts at My Funeral)是一本与之前的短篇小说完全不同的作品。作者假设自己死后躺在棺材里,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对于每一位前来吊唁的人,她都会讲一个有关人生基本问题的故事,例如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的真理吗?它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些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说明作者思想的深化。

    四、文学创作总论

    就总的创作风格来说,林宝音的文学创作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现实主义的作家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再现生活。现实主义作家主张书写当代,通过平凡的日常题材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时代风貌,揭示社会矛盾。“我的故事都基于现实的生活,我并不会为我的故事感到抱歉。在我看来,新加坡人过于现实了,特别是在处理婚姻的问题上。如果一个女人无法生育,是不会有男人愿意娶她的。而一个男人如果无法养家糊口,也不会有人愿意嫁给他的。完美的爱情通常只会出现在浪漫的爱情故事中,在现实的新加坡人的生活中只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从以上林宝音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是现实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出现的也大多是她熟悉的东西。“是的,我的确是写的是我所熟悉的生活——我通常不太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我所有的创作灵感和材料都来源于我的生活经历,以及我所熟悉的人。”在林宝音的小说中,她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遭遇。

    虽然林宝音的创作风格总的来说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她小说创作的不同时期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在林宝音前期的小说创作中,批判现实主义是其文学创作的主流;而在林宝音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其作品的批判特征开始减弱,呈现出了一种反映当代生活的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从林宝音早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现实批判的特征。在她的早期的作品中,出现的大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幸遭遇,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如在她的小说《毒牙》之中,作者通过对一个普通新加坡家庭中的几兄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的新加坡人对于金钱的唯利是图。在短篇小说《瓦尼莎》中,瓦妮莎的母亲为了供自己的女儿上大学而被迫做妓女。作者对于以金钱为中心的丑恶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短篇小说《古纳兰的胡须》中,林宝音借用小说的主人公发出了这样的呼喊:“我们新加坡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俗气!——我们的眼里只有钱。我们新加坡人在出生、结婚、做爱甚至是死的时候都满脑子想到钱。在我们新加坡人的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钱!钱!钱!”对于金钱给新加坡人带来的腐蚀,林宝音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揭露。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病态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功利、自私、冷漠、不择手段也成为新加坡社会的通病。对于这种在商品生活中金钱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坏处,林宝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她的笔下,金钱和名利成为新加坡人心灵的腐蚀剂,它们除了把人变成唯利是图和导致人道的堕落之外,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通过这种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林宝音早期的小说呈现出了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特色。

    在林宝音小说创作的后期,虽然作者依然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但是其作品中的批判色彩已经大为减弱,作者更加关注的是生活在一个现代生活中的新加坡人所面临的各种文化乃至情感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几乎是每一个新加坡人都要面对的东西,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林宝音真实地记录了在新时期新加坡人的生活。从林宝音后期小说创作来看,她的很多部长篇小说都反映了这种新现实主义的特征。如在小说《跟错误女神回家》中,其主题就是当代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带有普遍的意义,几乎是每一个新加坡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这种创作已经不是批判而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又如在小说《银色棕榈叶之歌》和《爱的飞跃》中,作者赞扬了人们对于真正的爱情的追求和坚持,表达了作者对于书中主人公完美爱情的赞美和祝福,与前期作品中的悲剧结局不同,这两部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虽然历经波折,但却都是以喜剧结局,这也反映了林宝音创作风格的转变。而她的短篇小说集《在自己葬礼上沉思》,则更是以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追问反映了林宝音在小说创作上风格的转变。

    林宝音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息息相关的。在新加坡英语文学的发展后期,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繁荣稳定,使得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消解了,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中的批判性大为减弱,趋于平缓。在新加坡英语文学中总的创作风格虽然依然是描写现实的现实主义,但是主题已经不再是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作家们更多的是描写在新时期新加坡人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社会中的生活样态,新加坡英语文学经历了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反映了这种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的一个缩影,成为反映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记录,对新加坡整个英语文学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虽然林宝音并不想把自己称为一个女性主义者,但是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的主题都是女性主题,尤其是华裔女性在新加坡社会的生存现状。在她作品中的女性很多都是生活在不如意的生活之中,或者说是处于一种不令人满意的生存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反映了新加坡的女性的真实的生存状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林宝音对于自己作品中的男性人物要严厉得多。她作品中的大多数男性都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他们残忍而又愚蠢,大多数都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只有在少数作品中的男性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一些美好的品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作者对于女性的关注与关爱。

    五、结语

    在长达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林宝音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而且愈到她的晚年反而爆发出了更加惊人的创作能力,至今她依然活跃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现在她正在创作自己的下一部长篇小说。正是基于她杰出的文学创作,1998年林宝音获得孟布兰克——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艺术奖(The Monthlanc-NUS Center for the Arts LiteraryAwards)。1999年林宝音荣获东南亚文学奖(Southeast Asia Write Award)。虽然有些批评家指出,林宝音的作品对人物的刻画还略显单薄,英语语言的使用还比较不合规范,句子有时过于冗长和复杂以至于不太好理解,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林宝音依然是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作家之一,而且她的影响力还在逐步地向外扩展。同时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过程,学习和研究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新加坡英语文学乃至新加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im Green.Interview[N],Asiaweek,1989-10-20.

    [2]Catherine Lira,My days:an Autobiography[M],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75.

    [3]Rod Jackson.Comments[N],The Straits Times,1990-07-13.[4],Catherine Lim.The Woman’Book of Superla-tires[M],Singapore: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1993.

    [5]Koh Buck Song,Comments[N],The Straits Times,1993--01-09.

    [6]Ronald D.Klein.ed.Interlogue:Studies in Singapore Liter-rature,Volume 4:Interviews[C].Singapore:EthosBooks,2001.

    [7]Ted Murphy,Interview[N],The Asian Magzine,1988-07-10.

    [8]Catherine Lim.O Singapore:Stories in Celebration[M].Singapore: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1989.

    [责任编辑:舒生]

    相关热词搜索: 新加坡 缩影 英语 文学创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