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机电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时间:2021-03-07 07:57: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剖析了机电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指出了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重点分析了机电专业高素质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领域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校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的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机电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1 机电专业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以下这些主要问题:

    (1)教学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相对陈旧。为适应机电行业(如先进制造业、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知识更新快、产品换代频繁的特点,教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与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相结合。

    (2)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呆板,许多高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严重;缺乏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研究科研过程、探究科研成果的学习氛围;远不能满足企业大量引进的先进技术、研发项目、技术创新等活动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综合创新素质的要求。

    (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高校对实习、实验、实训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大多数的实验教学多为重复验证性的实验,而培养学生设计类型的实验涉及不多;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

    (4)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资源不足。高校的教师大部分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可能不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适应“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类型及结构的要求。

    2 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单一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素质” 教育;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多样化培养模式:

    1)组建育人队伍,营造育人环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以机电专业为背景,以学生成才指导为主体的学生工作网络;建立以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为骨干核心的学生培养工作团队;多方位多层次配合本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设置与组织丰富多彩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文化艺术、人文社科讲座,有计划开展经典著作等的读书活动;发展学生社团,丰富和提高学校传统的“三大节日”的内涵;多组织和开展相关专题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公益性活动,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育与教学,教书与育人为一体,在人格、精神、品德的养成上下工夫,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组知识结构,营造学术氛围,拓展成才空间,鼓励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邀请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各个领域学术带头人及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有规律性的举办科技文献杂志阅读活动、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主的没有固定解或一题多解的命题竞赛,鼓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各研究所室的科研优势,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与创业实践,拓展成才空间,鼓励个性发展。

    2)构建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动态、柔性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高校要注意课程体系的柔性化和可延展性。可将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养课程、基础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课外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其中基础专业支撑课程和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应该针对主就业人群,而专业拓展课程则是针对学生未来的转岗或选择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课程体系中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职业规划,预留出一些能力提升课程,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整个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多次的企业调研,了解整个行业、企业的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理论与实际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岗位,并进行深入的工作任务领域分析,充分听取专业领域相关人士的意见,以此为基础构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

    3)注重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工程能力。将科研使用的设备与元器件引入教学,选择科研现场、实习工厂、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产品,使教学思想、工程项目和生产实用技术的教学更加真实、直观形象化。强化实践环节,打破实习只强调专业对口的单一模式,使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科研器材,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开发性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训练严谨求实的作风;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工程实验中心的先进条件开设新的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加强课外指导,开放现有实验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将以往对学生“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并使该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代表的改革措施。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毕业就业的岗位,为师资人才的培训提供场所,同时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能鉴定、技术培训等。有效利用校企合作项目,指导和带领学生提前进入真枪实弹的科研工程项目实践活动,学生直接以个人或团队合作式地积极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师生共同完成高等教育改革工程教学以及科研开发等课题,共同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更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领,更快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5)给具有个性发展突出的学生留有足够的展示个人才华的空间和机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社团、科技竞赛等活动,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融合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3 结束语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任重道远,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仅对机电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文由湖北省教研项目“工程教育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2016288),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2015285),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标准化研究与设计”,湖北工业大学教研项目“试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资助。

    参考文献

    [1]耿惊涛.机电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讨[J].河北职业教育,2009,5(8):79-80.

    [2]张运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44-145.

    [3]韩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20-121.

    [4]易聪.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江月,2012(28).

    [5]雷兆虹.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4(3):165-167.

    作者简介:

    汪繁荣(1979—),男,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电网控制与智能制造。

    刘雨薇(1994—),女,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向堃(1996—),男,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周子槊(1989-),男,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