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日本汉学家‘近世’中国研究丛书”编辑手记

    时间:2021-04-17 08:19: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的汉学研究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者们在研究思路、角度、方法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可以给国内的同行不少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日本汉学家‘近世’中国研究丛书”为例,还原了该丛书选题、编校、出版、宣传推广的全过程。

    关键词:日本汉学家 中国研究丛书 编辑手记

    近年国内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外汉学研究著作,比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一、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等等。但聚焦于中国“近世”这个时间段的专题性研究丛书,目前尚付阙如。因此,我们策划了这套“日本汉学家‘近世’中国研究丛书”。笔者作为该丛书的主要策划人员及责任编辑,有幸参与了从选题、编校,到出版,再到宣传推广的全过程,因而在此整理记录下若干经历与心得,或可给出版界的同行一些有益的启示。

    丛书邀请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教授担任主编。朱刚教授既是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又曾在日本从事过两年博士后研究和担任过两年客座教授,与日本汉学界保持着友好密切的往来,对于本套丛书而言是非常理想的主编人选。随即我们与朱刚教授一同商定了本套丛书的书目选择原则——“一流汉学家的一流著作”,然后开始了组稿工作,最终拟定入选作者及书目为:①已故太田辰夫先生的《西游记研究》;②东京大学大木康教授的《冯梦龙〈山歌〉研究》;③驹泽大学小川隆教授的《禅思想史讲义》;④花园大学衣川贤次教授的《禅宗思想与文献丛考》;⑤大阪大学浅见洋二教授的《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⑥早稻田大学内山精也教授的《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其中前三种为专著,后三种为论文集。六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除太田辰夫先生已故之外,其余五位都是目前活跃在日本汉学界的一线学者。就内容而言,这六种著作涉及小说、戏曲、歌谣、禅学、诗学,等等,可以说涵盖了中国“近世”以降,文化领域中出现新变的诸多方面,与丛书的主旨高度切合。

    一、出版经纬与编校经验

    众所周知,翻译类图书往往牵涉到版权问题。《冯梦龙〈山歌〉研究》与《禅思想史讲义》,经由作者与日本原出版社的沟通协商,以及版权代理店的协助,比较顺利地签订了版权协议。而《西游记研究》的作者太田辰夫先生已于1999年去世,且原出版社东京研文出版告知,他们与太田先生遗属已失去联系,因此无法获得其遗属的中文版翻译授权书。几经辗转,最后我们通过京都大学的绿川英树教授联系到了太田先生生前的高足、神户外国语大学的佐藤晴彦教授,又通过佐藤教授联系到了太田先生之子太田幸生先生。蒙太田幸生先生的信任与支持,很快将授权书寄给了我们,令我们备受鼓舞。

    此外,本丛书还获得了2017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这既是对本套丛书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鞭策。编校质量的高下,是图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翻译类图书由于经过了不同语言的转换,在编校环节与一般著作相较而言,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这六本著作的编校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和总结,归纳出如下几条经验,或可为同行提供若干借鉴。

    (一)避免不必要的转译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一书中提出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即译者为了使译文透明、通顺而将异语种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避免多个语种之间的不必要转译,是降低这种“陌生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禅思想史讲义》一书的编校过程中,曾遇到如下案例。

    Ruth Benedict(鲁思·本尼迪克特)的名著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与刀》),甚是风行,日本、中国均有多种译本。《禅思想史讲义》在日本出版时,引用此书时采用了东京平凡社出版的越智敏之、越智道雄译本,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做法。而在《禅思想史讲义》译成中文版时,译者对此段《菊与刀》引文的处理,是将越智敏之、越智道雄的日语译文又转译成中文,而丝毫无视中国数种《菊与刀》中译本的存在。如此,这段引文就经历了英语—日语—汉语两次语种转换,毋庸置疑,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表达效果等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我们向著者和译者建议该段引文直接采用中国国内市场上目前公认较好的几种中译本之一,著者和译者都欣然接受这一建议。

    (二)酌情对待译者注

    毫无疑问,日本国内出版的著作,其面向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国内的读者;而我国出版的著作,面向的主要对象是我国读者。对日本读者而言司空见惯或者常识性的知识,我国读者未必熟悉,若在翻译过程中不加适当注解,势必会造成我国读者阅读的隔膜。另外,外版原著中,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尤其是知识性错误,有必要在译本中加以订正。

    对于以上两种情况,一些译者交来的书稿采取的做法是加上译者注,以对原著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和订正原著错误。这固然有利于中国读者的阅读,但也涉及翻译的伦理问题,尤其是当所加译者注较多时,难免给人喧宾夺主之感。

    对此,我们的经验和建议是:对于著者尚在世的著作,翻译过程中有必要进行补充说明或订正错误时,与著者进行沟通协商,直接加上必要的注解或订正错误,最后交由著者审定,不必以“译者注”的形式呈现;对于著者已经逝世的著作,确有必要进行补充说明之处则由译者酌情加上“译者注”,而原著中確凿的笔误、知识性错误等,译者翻译时一般情况下径改即可,不必出注。

    (三)恰当选择参考文献的版本

    外版原著中,有时会列举参考文献,同样,这些文献的面向对象也是其本国读者。在翻译成中文版的过程中,若不假思索地照录这些文献,往往会给中国读者的阅读造成隔膜,或者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文献难以查找,从而形同虚设。例如,《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一书,译者将其中一条参考文献照搬如下: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分册,大内兵卫、细川嘉六监译,大月书店,1965年版。

    显然,这个日译本《资本论》对于中国大部分读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也不便查找,起不到应有的“参考”作用。于是我们向著者和译者建议改用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的版本。对于此类问题,我们的一般处理原则是:著者在世的,征求著者意见后改用中国读者较为熟悉和便于查找的版本;若著者已去世,出于尊重原著考虑,姑且照录其所列版本。

    (四)审慎对待照搬的汉语词

    众所周知,日语中有不少汉字词语,有些译者采取一种比较消极怠惰的翻译方法,即对日语中的汉语词直接照搬。然而,这些汉字词语在日语和汉语中的含义并非完全对等,有时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往往会造成歧义或表意不准确,甚至闹出笑话。

    例如,“仏(佛)国”在日语中是“法国”之意,而在汉语中是宗教词语;“爱人”在日语中是非婚姻关系的情人之意,而在汉语中是夫妻一方向第三人说话时对另一方的亲密称呼;“研究生”在日语中指未取得学籍、只是临时在校修读研究生课程的学生(取得了学籍的称为“院生”),而在汉语中指正式的有研究生学籍的学生;“天国”在日语中可指乐园,如“步行者天国”即步行街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与人去世有关;等等。因此,在审稿过程中,我们审慎对待每一个直接从日语原著中照搬的汉语词,勤查字典和相关资料,及时发现那些词不达意的错误。

    (五)注意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不同字形

    日语中有汉字,有假名。有些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字形完全相同,有些则有细微区别。有时在译著中,需要保留日语,比如所引文献、特殊的说明等。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仔细留心这些日语汉字的字形,勿与汉语字形相混淆。例如:対/对,発/發,桜/樱,気/气,戸/户,髪/髮,実/实,釈/释,覚/觉,団/团,図/图,舎/舍,悩/恼,歴/歷,様/樣,単/单,満/满,等等(“/”前为日语汉字,后为汉语汉字)。有些字的日、汉字形差别极其细微,这就要求编辑在审稿时勤查日语词典,格外留意。

    以上所列诸点,有些是日语版翻译著作中特有的問题,有些则是其他语种的翻译著作中也常常会出现的共通性问题,故以上所述或可给引进翻译类著作的编校质量的提高提供若干一般性的经验。

    二、丛书宣传与推广

    自2017年6月开始,丛书6册陆续问世。在目前纸质书产业相对低迷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这套“阳春白雪”的学术性丛书为更多的中国乃至海外读者所知,实现它应有的社会效益,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的确是一个较难的课题。在经过深入调查和探讨之后,我们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国内外各类书展等平台,并结合各个平台的实际特点,有的放矢,对丛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推广。

    首先是举行了一系列的相关讲座。例如,2017年8月“书香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了“一个日本人的冯梦龙研究之路——《冯梦龙〈山歌〉研究》新书分享会”,吸引了上百位观众前来,既是对《冯梦龙〈山歌〉研究》的一次集中宣传,也是对整套丛书的首次总体展示;2018年3月,借作者衣川贤次教授来华之机,举办了“日本入元禅僧语录中有关汉语史资料钩沉”的讲座,8月“书香上海”书展期间,又邀请作者浅见洋二教授在经世书局举行了“文本的‘公’与‘私’——论苏轼的文学创作”的讲座,并在演讲结束后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对《禅宗思想与文献丛考》《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2017年12月初在上海举行的“经典形塑与文本阐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12月末举行的“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年会”,与该丛书关联性较高,因此,我们向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赠送了丛书中的数册,并借此机会向专家们介绍了丛书概况以及接下来的出版计划,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和宝贵意见。不少专家表示,将向朋友、同行、学生、图书馆等推荐该丛书。

    我们还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出版社”“未曾读”“宋代文学研究”“无待有为斋”等微信公众号,对丛书进行宣传和推广。考虑到微信公众号的受众面较广,不仅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一般读者,所以在准备宣传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雅俗共赏、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内容,并配上了紧密贴合文字内容的精美图片。这一方面可以给公众号读者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受,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图片也是对文字内容的一种补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升读者对于内容、思想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在我们的邀约下,有数位“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为该丛书作了精到的评介,其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江巨荣教授撰写的《明末江南文化研究的一个“展望台”》(《冯梦龙〈山歌〉研究》书评)刊载于《复旦》,华东师范大学成玮副教授撰写的《评〈庙堂与江湖〉:宋代诗人的理想范型》刊载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法然撰写的《评内山精也〈庙堂与江湖〉》刊载于《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不仅在国内,日本的刊物上也刊载了对《冯梦龙〈山歌〉研究》和《禅思想史讲义》的书评。这说明,该丛书已经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2017-2018年的国内外多次书展上,我们均携此套丛书参展,并作为重点新书进行推介。经过多方努力,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和《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即将由日本的两家出版社引进版权,翻译成日文版出版。这既是对图书的学术价值,也是对我们编校、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的充分肯定。这激励我们继续将该丛书编下去,争取在近年内推出第二辑、第三辑……使该丛书能够成为学界所广泛认可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努蒂. 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 张景华,白立平,蒋骁华,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近世 汉学家 日本 手记 中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