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基于认知诗学角度的唐诗宋词研究

    时间:2020-03-28 07:54: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认知诗学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认知学的思想理念,认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而不是为少数文人而存在的阳春白雪,它是把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融入进去所产生的一个新型文学作品研究视角。本文运用了角色/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王维和柳永的诗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认知诗学;唐诗宋词;认知;角色/背景分离理论;脚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9-0145-03

    一、认知诗学特点和作用

    1 认知诗学的特点

    认知诗学的发展是离不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诗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在1983年Tsur的研究,但在本世纪初,由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认知诗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来,学者Stockwell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出版了《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两本书,从而在文学评论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较大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认知、人类经验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任何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都是由人类的认知活动以及物质、文化、社会和身体经验所驱动起来的,而不是随意产生起来的。后来的认知诗学对此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并认为文学是人类生活经验和认知活动的结果。总之,认知诗学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认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而不是为少数文人而存在的阳春白雪,它是把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融入进去所产生的一个新型文学作品研究视角。所以,认知诗学是把认知科学和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学进行有效联系了起来,并认为文学作品是根植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活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都应该要参考人类所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和语言机制。

    2 认知诗学的作用

    认知诗学的最大作用就是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理解的时候,就是在对语言进行理解;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就是在对语言在研究;而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在对人类认知进行研究的过程。正如语言学家Langacker所言,文学植根于语言,而语言则又是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植根于语言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根本要求,而对语言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加强对人类认知的相关研究。

    二、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及运用

    1 角色/背景分离理论

    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理论认为当我们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这个物体和周边的环境区分开,而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特定物体上。例如,当我们对桌子上放着的茶杯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茶杯作为整个观察环境中最为突出的物体,把杯子和桌子区分开来;当我们在听演唱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歌声和乐队的伴奏区别,认为歌声更为突显;当我们在吃川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辣和其他味道进行区别,认为辣是川菜最特别的味道。

    总之,我们把那些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角色总是具有某些特殊的特点。例如,在背景相对性状不固定的时候,角色都具有固定的性状;背景在没有清晰的轮廓线的时候,角色具有明确的轮廓线;在角色具有内在的和谐和特定的结构的时候,其背景相对而言是缺乏了内部结构的;背景似乎作为角色的后面延展而存在的,但是角色似乎更像是立在了背景的前面。总而言之,相对背景而言,角色总是更加引人注目和更加突出。在心理学研究中,角色更容易被审美和感知、更容易被释义、更容易被记住和鉴别。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认为,在语言的结构中也存在着角色/背景分离,例如传统的主动宾结构就可以被视为是角色和背景的分化这个认知规则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因为动词表达的是角色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宾语对应着背景、主语对应着角色。

    认知诗学家热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角色和背景分离理论。从宏观角度来讲,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被作者从生活背景中所凸现出来的角色。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在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中,场景是背景,人物是角色;故事的主线是角色,而辅线是背景;主要人物是角色,而次要人物构成了背景。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讲,如果对文学作品的句子、段落、章节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也可以从其中对角色和背景进行分离。因此,优秀的作家犹如摄影师,他通过对角度和角度的变换,将我们的注意力时而推广到远景,时而聚集在某个细节。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作家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常都会把角色从背景中进行分离,并运用特殊手法来制造出一些偏离常规语言的效果。例如,在苏格兰诗人RobertBurns的诗歌“A Red,Red Rose”中,作者这样写道:

    O,my Luveg like a red,red rose,

    Thatg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like the melodie,

    That"sweetly play"d in tune,

    在诗歌的第一节中,诗人通过排比、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诗歌中的My Luve更为关注,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角色上。但是,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作家也会采用颠倒的方法,把背景和角色关系进行颠倒处理,把通常视为是背景的强化为角色,把视为是角色的强化为背景。例如,Stockwell记载了他曾经在巴黎地铁上所看到的一首诗:Isn’t it rather the garden/that quietlyCrosses/the cat?在这首诗中,花园是静止的背景而猫是运动的角色,如果采用常规叙述的方式,则就不可能称为是一首诗了,但是诗人特别匠心独具,让原本无声无息运动的猫静止了下来,成为了背景,而让原本静止不动的花园动了起来,成为了角色。通过角色和背景的倒置,从而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想象力,使得十分平常的一幕拥有了更多的诗情画意。

    因此,作家就像是一个灯光师,在不断调控着灯光的强度、范围、方向,他通过角色和背景的分离,使读者通过作家的视角来看待其所描述的情景、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对作家强调的事物更为关注,对其所淡化的事物更为忽视。

    2 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在唐诗宋词中的运用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大量运用到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其中以王维的《渭川田家》最为典型。

    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傍晚时分的田园风景,体现出了典型的角色/背景分离理论的运用。从宏观角度来看,王维一生见过很多的风景,但是他却把田园景色单独挑选出来进行歌咏和描述,而且还是他在特定地

    点(渭川)、特定时间(傍晚)、特定日子所见到的田园景色。所以,诗人将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特定日子的所见所想当成是角色加以描述,而该诗的背景便是作者在其他地点、其他时间所见所想所感。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渭川田家”的记录者、观察者和感悟者,相对于一般的渭川田家景色,诗人王维更是作为一个角色而出现的,渭川田家景色则是作为背景而出现的。但是,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特别是在诗的前四句中,诗人重点描述了渭川田家的几个特定生活场景:田夫荷锄、蚕眠桑叶、雉雊麦苗、野老倚杖、牛羊归来、夕阳残照,而且诗人在诗词中把背景和角色做了颠倒,把通常视为是角色的人物虚化成了背景,把通常视为是背景的景物强化成了角色,这种角色/背景分离的写作手法经常可以在王维的诗词中见到。而且在诗词的结尾,诗人匠心独运,把原来颠倒的角色和背景又重新恢复了出来,把一直是淡化处理的记录者、观察者和感悟者重新恢复了其角色。因为最后一句作为全诗的最重要一句,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在王维的另一首代表作《青溪》中,诗人也同样使用了类似手法。

    从更为微观的层面来看,在《渭川田家》一诗的前四句,基本每句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都运用了角色/分离理论:在“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前半句中,“墟落”是背景,而“斜光”则是角色,在后半句中,穷巷是背景,而牛羊是角色,穷巷和斜光照射的墟落构成了牛羊归来背景;在“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句子中,荆扉是背景,而野老是角色。如果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的话,前一句构成了第二句的背景。在第三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的前半句中,麦苗是背景,野鸡是角色;在后半句中,桑叶是背景,春眠的蚕是角色;而整句中,在桑叶上春眠的蚕是背景,在麦地中啼叫的野鸡是角色。第四句“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中,重点是田夫这个角色,前面的描述都是为这个角色而服务的,前面的描述部分构成了农夫这个角色的背景。

    在这里,王维犹如一个摄影师,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渭川田家在傍晚时候的近景和远景,形成了整体描述和特写相互结合的诗词风格。其远景主要是缓缓行走的牛羊、在夕阳照射下的小巷和村庄,近景则是田夫、春蚕、野鸡等。随着作者在远景和近景之间的不断转变,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也得到了吸引。如果作者在此就对诗歌进行结尾的话,则读者将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温馨而安宁的田园式乡村生活,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在诗的结尾走了出来,带着几分怅然和羡慕走进这样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置身事外、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者,此前所描述的温馨安宁的田园式整体和特写、远景和近景都幻化成了一个可望但不可及的背景,而诗人则成为这首诗歌中的主角。

    三、脚本理论及运用

    1 脚本理论

    脚本在认知语言中,主要是指那些反复和经常所出现的,按照事件顺序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知识结构。当我们在对一个语言进行理解的时候,经常会使脑子不自觉地去和相关脚本做比较,以此来弥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不做弥补的话,我们就可能对那些甚至是最简单的语句难以作出准确理解。例如,在第一句:小李走进餐馆,要了一个凉菜,一杯冰啤、结了账以后走了;第二句小李走进餐馆,看到几个服务员以后,站起身就走了。这两个语句虽然在信息提供的数量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第一句却比较好理解,第二句却比较奇怪。因为第一句在读者的脑海中内化成“进入一坐下一点菜一吃饭一买单一离开”的一系列步骤,组成了餐馆就餐的脚本,而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脚本,对一些语句中所省略的信息,例如,在点菜之前,服务员可能会给小李送来一杯水,小李拿到菜单以后要审视一下菜单,等等。因此,餐馆的脚本对于我们理解语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让我们对脚本里面的一些关键环节和步骤,例如在第一句中,其关键步骤用餐环节就直接省略了,而在整个语句中根本就没有出现。但是在第二句中,和餐馆用餐脚本完全不符合,在语句中所出现的四个场景难以形成一个连环整体,使我们对语句中所省略的信息难以补充。

    在对语句进行理解的时候,读者一般情况下会使用两种机制来建立或者是调动合适的脚本,一种是主题组织机制,另一种是记忆组织机制。主题组织机制帮助人们在不同的事件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并从中寻找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记忆性组织机制则是帮助读者把已有的脚本知识和语句中的知识相互联系,并依据这种联系来预测该事件的发展趋势。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理解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这两种机制来填补作品中所存在的空白,并对章节之间、段落之间、语句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系,例如,当我们读到梁山伯,就会想到祝英臺,联想到双双化蝶,进而联想到凄美爱情故事,因为这是一个整体。

    2 脚本理论在唐诗宋词中的运用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期,爱情是作为一个禁忌的话题被提起的,而男女之间的私下交往往往也是被打上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标签,而只有在风流才子遇到歌舞伎的时候,才有交往的自由空间,而且这些歌舞伎往往都是贵族家庭所养的舞女或者是官妓,她们虽然色艺俱佳,但是由于失去人身自由,在心中对正常生活和爱情有更强烈的运用。另一方面,大批的风流才子,如晏几道、柳永、秦观等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生的不如意,对感情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渴求。于是,风流才子和歌舞伎之间经常会产生感情,但是由于其身份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这段感情往往都是没有结果的,空留下许多爱情故事。

    在风流才子和歌舞伎之间所产生的爱情故事到最后基本上都是遵循了“偶遇--一见钟情--约会--相爱--分离--相思”这个步骤,这个步骤也经常隐藏在多个爱情诗词中,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往往也会遵循这个步骤对他们的爱情诗词进行理解。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地尤为明显。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柳永的这首传世名作中,上阕主要是对情人洒泪分别、日暮时分、清秋时节等场景进行描述,下半阙则是对未来的相思进行的一种叙述。总之,在这个词里面,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分离这个步骤,因为读者对他们的相识、一见钟情、相爱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整体认识,而不必再花费太多的笔墨再去描述他们的相爱经历,重点放在了对他们分别的凄惨进行的描述,犹如强光灯的照射,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感触,之前的步骤和之后的步骤则都变成了背景,映衬出这个步骤的重点。如果读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凄美爱情故事整体步骤的话,则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不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会让读者觉得生硬和突兀。

    四、总结

    在认知诗学中,作者所写出来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为了自己观赏的,换言之,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体,他们的作品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部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是能够使读者在认知风格、情感、禀赋、经历、背景等方面产生共鸣,并指引他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中,在这个新的世界中去体会和感悟这个世界。为此,认知诗学家提出了“写读连续体”创作理念,认知诗学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和阅读这个过程,帮助读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认识人类和自身,从而更好地去理解文学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何晓晖]

    相关热词搜索: 诗学 认知 唐诗宋词 角度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