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浅析

    时间:2020-03-30 07:58: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走现代化之路而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行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大路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Y,,JL代化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目标的解读和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

    [作者简介] 姚旭,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100024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61-05

    2009年9月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研究遵循现代化的规律,要对现代化进行研究。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也有很多规律需要我们去遵循,因此,要不断加强研究。

    一、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

    (一) 现代化释义

    到目前为止,“现代化”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现代化”的解读也是各有特色。

    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的“现代化”条目是这样解释的:现代化是一个旧的社会变革过程的流行术语,而这个过程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社会变革……,它是由国际或社会之间的交流触发的。他认为现代化是“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20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现代化的解释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从传统经济状态向现代经济状态的转变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视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线索,强调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对立。

    从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现代化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综合转变过程。他们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文明的形式”。这种“文明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和行动中,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制度和目标。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制度和目标可明确表达如下:个性化,都市化,民众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各阶层收入;向伤残贫困者提供福利。

    人类学研究学者曼宁·纳什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的和心理的结构,它促进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现代化”是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经过检验的知识,并把它运用于日常生活的一种过程。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始发原因,同时现代化也是工业化的最终结果。这里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从18世纪后期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工业化过程,还包括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一词从广义上讲,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同义语。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济本身,它还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

    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中国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我们对于‘现代’一词的使用,不是作为‘当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上溯到十六世纪,当时现代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二十世纪又新出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他还指出:“如果把现代化作为整体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位置上来考察,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大致理解为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进程,或称全球发展总趋势。这个进程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经验,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内容,是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者何传启1998年通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知识经济与现代化”,在《科技导报》上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有五层理论含义:第一,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变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第二,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有阶段的历史过程;第三,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转型。第四,现代化是一种国际竞争。它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第五,现代化有两种观察角度:从国内角度看,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发展和文明转型;从国际角度看,现代化是一种国际竞争。

    概括地说,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的复合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二) 现代化的实质

    何传启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转型。在18至2l世纪期间,现代化包括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型将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政治向知识政治、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现代化的文明转型带来的是文明的深刻变化,这主要体现为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它包括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包括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包括人类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包括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变化。

    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是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到20世纪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到21世纪的10种理论并存。这10种理论分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全球化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依据理论所形成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在国际社会中体现的主要特征进行的归纳和总结,是对现代化理论不断创新

    和丰富的过程。

    现代化既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它既是一种文明进步,也存在负面作用和影响。它以国家为基础,以世界为舞台,它既有普遍的共性,也有广泛的多样性。它既有国际多样化,也有国际不同,它既需要纵向比较,也需要横向比较。人均收入的国际差距不断扩大。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而国际体系基本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可以变迁,21世纪发展中国家仍然有成功的机会。

    二、现代化是中国的国家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目标,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最终因素、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现代化是中国从近代以来就追求的主体目标,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曾根据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民族普遍交往的事实,从历史及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视角,科学地分析、预见了人类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他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过一句名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一) 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历史

    长期以来,欧美思想界从“欧洲中心论”的视角出发观察中国的现当代史,否定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的历史创造。这种视角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在现当代要么是重复自己过去的历史,要么是再现别国的历史。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是历代王朝更迭的一个环节的“王朝循环论”。后者的典型代表是认为新中国成立是照搬苏联模式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认为中国的现当代历史发展并没有开启中国新的历史时代,没有真正创造中国新的历史。二是从“欧洲中心论”的直线式历史观出发,认为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回应”的过程。不可否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努力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一部分接触过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提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口号,崇尚“德先生”、“赛先生”成为知识界的强音。在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沿江地带有许多外国的租界地、领事馆、洋行以及外国人的游乐场,外国人和中国人都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有些人说,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直接搞社会主义是超越了发展阶段,这种说法并不属实。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直到蒋介石统治中国的22年,中国人学习西方、实行西方的制度数十年,中国没有改变贫穷衰败的命运,没有取得真正的民族独立,没有成为民主的国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1919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早期共产主义者走上历史舞台至今近一个世纪。1919—1949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摆脱了资本主义主导的殖民体系,实现了民族独立。1949—1978年,中国选择走自己的路,构建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中国传统发展模式,摆脱了苏联主导的体系,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初步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了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漩涡运动,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学者白瑞琪在《反潮流的中国》一书中用“反潮流”来概括20世纪中国历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开始不断地反对本国的伟大历史传统和众多的外国列强,借用毛泽东爱用的一个词,即是‘反潮流”’。在他看来,“反潮流”的过程就是中国历史创造的过程。“反潮流”与历史创造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他将中国20世纪历史运动的“反潮流”性质及其历史创造性质界定在四个方面,一是打破本国的历史和传统模式,创造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王朝帝国体制的新国家;二是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三是反发展中国家采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谋求发展和现代化的模式,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现代化模式;四是反亚洲“四小龙”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创造一个混合型的经济模式。

    事实证明,中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现当代历史,选择了自己的历史方向。中国历经曲折复杂的进程选择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代理人在中国的统治,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作为借鉴,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化是中国的国家目标,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现代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反复强调现代化的重要性。在2003~2009年期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当中有4次学习内容与现代化紧密相关。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更多的去关注现代化问题,研究现代化问题。

    这些都充分说明现代化研究很重要,没有现代化研究,中国很难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复兴的必然选择,而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的复兴提供了科学基础。也就是说,国际经验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做。必然要做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模式是当时唯一比较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不断学习苏联模式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如果照搬苏联模式,显然意味着进入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工合作体系,这不仅会使中国失去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而且从历史意义上看将延续别国的历史,而难以真正开展自己的历史创造过程。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走自己的路”,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深刻历史意义就在于提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任务。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看,中国虽然在这种开创自己历史的道路上出现了诸多曲折与失误,但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探索留下了经验。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顺应经济发展体制演变的历史潮流,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化的基本体制安排。中国没有选择当今世界占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是选择中国特色的社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路径 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