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保护: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

    时间:2020-04-18 08:00: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认为在重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加强与本土居民及文化精英的对话。

    关键词汶川地震 羌族文化 保护 内部眼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26-01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的有自然灾变的发生。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同时,大的灾变也对一方人民创造的文化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次汶川大地震便对本已脆弱的羌族文化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它再次让我们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群体凝聚、认同的基本符号,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特征。它的最大特点便是其独特性。一般而言,各民族都有自己式样独特的建筑、服饰,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婚葬礼仪、年节庆典,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价值取向,还有整体而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存在,我们才会说这是什么民族,那又是什么民族。另外,民族文化也是不断变迁的,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这里我们且不再泛泛而论羌族文化的脆弱性,也不去多讲地震究竟对羌族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损害。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灾区已经张旗擂鼓地进行重建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重建的问题。

    早在2008年6月初,四川省文化厅就提出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初步重建方案》,指出羌族保护区将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习俗、祭祀礼仪等,体现羌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特点。另外也有一大批所谓的专家、文化精英、干部开始指手画脚,对如何重建侃侃而谈。是,有方案,有组织引导固然好,但试问他们了解羌族文化吗?他们去羌族做过切身的调查了吗?他们的方案有科学性、可行性吗?那些意见建议代表的是谁的声音?羌族老乡、羌族代表的声音在哪里?我们真正担心的是,由局外人发动的拯救会让羌族从此成为被他人所描述的地震民族,丧失了自己对自身文化的描述权和解释权,而这个担心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事实。本来在今天看来,羌族文化就已经是弱势文化,而地震后,创造与传承这些文化的人们更是成为了十足的弱势群体,甚至他们作为生物性的生存都面临着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的社会丧失了自主性,是最容易受到干涉的(尽管看来起,诸种干涉是出于善意的)。

    羌族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寨有一寨的习俗,在灾后的羌族社会文化重建中,应该必须尊重羌族社会文化之特质的。举例来讲,在羌族地区,人们大都有信仰与祭祀山神的习俗。山神是各沟、各寨人群的保护神,也是资源界线的维护者。各寨有各寨的山神,几个寨子又有共同的山神,一条沟中各村寨又有更大的共同山神。也就是说,一层层由小而大的山神,保卫一圈圈由近而远的人群资源界线。更有意义的是,在各寨祭山神仪式中,长老要念开坛词邀请周遭的山神来共享——代表着邻近各沟、各地人群尊重彼此的山神,也表示尊重彼此的资源界线。再者,羌族的村落和横断山脉藏彝走廊的诸多氏族一样,有一整套本民族相沿下来的“时空观”,它的各种宗教性和世俗性的建筑、祭祀之地等,都与传统文化的方位、坐向等有密切联系。大到一个村落的布局构建,小到一个民室内部火塘的建盖、一个神龛的安置,都有很多讲究。这些规矩反应了丰富的传统信仰、宇宙观、禁忌、社会性别、社会控制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建筑和人文的“民族志结构”。这些都是羌族的文化特质,是十分值得研究与保护的。但在重建过程中,有些地方就因为急于重建家园,动辄将老乡迁移他处,聚集起来(我们有些所谓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声称老乡们原来的居住模式会破坏生态,干扰野生动物生活环境,我们真不知道这些结论是如何推演出来的。然后快速地建出从房屋设计到村落布局都有些千篇一律的“样板房”和“样板村”,他们认为这样更现代、更美观、更实用、更安全、更便于管理。于是宝贵的文化特色就在他人的种种干涉下消逝了。我们很惋惜,老乡们也是很无奈,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困窘情状下,他们只能接受这些善意的施舍,不然又能怎样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但是,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的思维往往被形式迷惑着,被图像的生产和故事的讲述迷惑着,存在着无知的文化偏见,他们已经习惯于对“进步”及其必然性的信仰,认为一种东西比另一种东西好,明天的东西比今天的东西好,既存的就是应该被抛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通过把自然进化原理应用于人造的社会的发展,也支持这种讨论事项。这种推理和思维惯性发展成为干涉别人生活的特权,并贴着“合法”的标签。然后去积极地试图改变他者,并把那变迁看成一个进步的进程。这一“进步”过程以一种可预测的和既定的方式把他们引领到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被称作文化暴力),诸多文化被殖民化了、异化了,或者断层消逝了,出现种种令人遗憾的后果,而很多人对此却是浑然不觉。

    固然,这是事实:我们说文化的基本职责是保证那些按其规则生活的人们持续生存下去。当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改变时,文化也必须发挥其变化的潜能,以调适于新的环境和满足新的需要。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很多文化就是在过多的规模庞大、持续的、不自主的变化中深陷危境。

    对于羌族地区现在的社会与文化现状,当地人也许难以申言自己的情势和诉求,那么要谈保护,就需要民族学家,那些懂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人来协助。我们希望,在文化的保护方案中,能够听到诸如“四川民族委员会”“四川民族研究所”等组织或专家的声音;希望在重建过程中,涉及民族文化的领域,羌族人民能够保持其应有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不要失去自己的话语,不要让一种文化在“保护“的口号下被轻易地建构和控制。冯骥才说的好:灵魂不能下跪!

    注释:

    “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马林诺斯基语.

    杨福泉.四川地震后的重建应重视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http:.

    [英]丹尼·卡瓦拉罗.张卫东等译.文化理论关键词,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1.

    [美]威廉·W·哈维兰.瞿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52.

    我国台湾著名人类学者王明珂先生,过去十多年经常在汶川、茂县、北川等地羌族村寨与城镇中作田野研究,震后十分关心羌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但他也曾表示,对于自己作为一位人文社会学者所能做的如此之少,而感到十分羞愧,令人遗憾.

    参考文献:

    [1]张文勋等.民族文化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等译.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持有者 眼界 保护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