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厚土,史小溪散文论

    时间:2020-04-19 07:59: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陕北籍作家史小溪出生于古都延安,青年时代曾辗转巴山蜀水,采撷蜀地青山秀水之灵气,砥砺初涉人世之品格,后回到故乡以文学编辑为业,数十年间一直坚守于陕北高原。厚重的黄土地为他隆起一座精神之塔,成为他创作采撷不尽的文学富矿。他出版了《澡雪》《西部一个男人的叙说》《高原守望者》《纯朴的阳光》和《泊旅》《秋风刮过田野》等多部散文集,并主编多卷本的《中国西部散文》和《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以此展示西部散文作家的整体实绩。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散文方阵中的一个标志性作家。

    (一)地域特性与陕北元素

    中国地域广袤辽阔,东西南北各地,无论山川水土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是语言、风俗、文化的人文地理环境,往往迥异。就其审美特征而言,西部多为大漠雄风,戈壁浅滩,生命在此间延续,见证的是坚韧不屈的粗粝精神;而江南富足、温婉,更多表现为杏花春雨的柔媚,水灵之气四溢。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学风格。史小溪所扎根的陕北高原在中国版图上属于西部,这块苍凉旷远高地上的文学,蕴涵着高古、深邃及神性的美学特质。数十年间,他的灵魂在信天游撕破胸腔般粗犷雄浑的乐音中沐浴,脚步在陕北高原的千沟万壑中行行复行行,或慷慨高歌,或浅吟低唱,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意中之绪,发而为文,大量风格独特、具有鲜明陕北地域特点的散文作品便应运而生。

    史小溪散文中常出现陕北的民风民俗、俚语方言、民歌童谣,这是构成他散文作品的主要质素,透过这些表层物象,可窥探出陕北人深层的精神世界。 《陕北八月天》堪称其中的代表之作,作者以第一人称的亲历性叙述,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一片富饶、沉实,张扬着无尽生命活力的陕北丰收景象:色泽绚烂的田野,深情豪放的信天游,鲜熟欲坠的红枣,回环婉转的酒曲儿,狂野不羁的腰鼓表演……将一个“黄格灿灿、红格丹丹、绿格莹莹、紫格楚楚、蓝格瓦瓦、黑格玖玖、白格生生”和“甜格浸浸、香格盈盈、酸格溜溜、俊格蛋蛋、巧格灵灵”的乡村八月天从视觉、味觉多重角度予以烘扬。尤其是叠词的运用,更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和美感。对史小溪来说,陕北高原不仅是他出生成长并大半生赖以存活的根性之地,也是他磨砺人格,养浩然之气的精神“血地”,那片群峰山坳间的草木春秋、花鸟虫兽是他捕捉不尽的写作灵源。他将散文的笔触扎进自然与生活中间,借以抒发一名陕北人对这块土地上万物生长的欢欣,萦绕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陕北情结。他的地域散文绝少单纯的景物描写,无论写大物大景,还是描摹具体的陕北物象,都力求摆脱狭隘的写景叙事,而融进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索,从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中提炼出形而上的意味来,赋予这片土地以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如《野艾》,张扬的是像野艾般朴实的农人平凡生命中所孕育的坚韧力量: 《陕北高原的流脉》在探索华夏民族重要生命之源的过程中,表现出对民族之“根”的眷恋,彰显陕北人在贫困中所苦苦坚守的民族气节,以及如黄土高原般沉厚的大地品质。在《喙声永不消失》中,由蚕蛾咬茧的“噗噗”声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体悟母亲平凡劳作中透射出的柔韧之美。尽管难以揣度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曾遭遇到何种艰难、曲折和屈辱的人生逆境,但正是这破茧而出的喙声。让作者感觉“这引我感知引我憬悟引我神往的蚕蛾喙茧之声。突然像孕育我生命的太阳,在我眼前变得如此炽热,如此辉煌。而在这炽热辉煌中,一颗受伤无依烦扰焦躁惆怅的心,开始重新评价价值网络,超越痛苦、悲伤的障碍,寻求定位,鼓足勇气,从沉沦和迷惘中竞发。”于自然律动中捕捉灵感,将人生哲理化为前行的力量,体现出作家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在当代作家越来越漠视“精神原乡”的作用,致使写作逐渐走向一种抛弃故乡、散失精神原产地的潮流中,史小溪的散文却逆流而行,以一个高原守望者的决绝与强劲姿态,心系苍山黄土,采写陕北元素,引领读者走进“暖窑”昕“酸曲儿”,登高辨识“高原草木图”;或在冰河解冻的季节尽情感受“北地春韵”。观赏“红艳艳的山丹丹”。这是一片泼洒着斑斓色彩的陕北风情画,恣意蓬勃的民风,土生土长的民俗,历经千秋万代仍不改容颜的陕北风景,经由作者的深情叙述,转化为巨椽一般的文字,直挺挺地戳在陕北大地上,为当代文坛树立起一道独特的审美标杆。

    (二)历史归属与文化认同

    黄河流域滋生了我们民族最原初的想象。时至今日,这片阔大的高原地层中沉埋着的那些无穷尽的可歌可泣的传说与神话,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原型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码。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是一页残篇断简,可连缀起一部辉煌的创世与发展史诗,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延州自古为历史文化名邦,深厚的文化土壤在这里堆积成一种亘古不衰的民族气质,行走其间,随手可拾掇起光泽晶莹的文明碎片。它又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虽地处寒荒山岙,这里发出的指令,却一度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由此涵泳出的民众素质和积淀起的民族意识,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元素:博大、宽厚、坚韧、有容乃大。这是一名作家成长最理想的外部环境。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史小溪成长于20世纪中下期那段荒谬的时代。青年时因所谓的家庭出身不好,被迫别亲离乡,远走蜀地。对一般人而言,从贫瘠的陕北高原到富足的天府之国,很难再萌生返回那块衣胞之乡但同时又是伤心之地的念头,即使从事写作,也大都只会在文中回忆起故乡的温馨与缱绻。可史小溪在巴山蜀水工作了十余年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曾经迫使他出走的土地,并不顾自己理工科专业的出身,凭着对文学的痴恋与热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学编辑职业,走上艰辛却充满幸福感的散文写作之路。由此来研读他的那些陕北散文,一切皆豁然开朗:没有一种对出生地强烈的历史归属感,没有一种对置身其间并哺育自己成长的文化由衷的认同心理,就很难产生写作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单凭靠反映文化差异或生存差异来达到的个性写作之目的,也大都只能流于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是浮泛且似是而非的。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黄河万古奔流》《延河远去的延河》等篇目中得到了深度呈现。史小溪在踏访故垒、钩沉史迹中倾听历史的回音,在那块历史古迹与革命风潮交织的土地上,探本追源,寻找民族变迁的足迹。伫立于黄河壶口,于巨澜飞瀑间,他的思绪回溯到二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八十万年前在黄河岸边站立起的原始人类,默诵着古诗文中描写黄河的璀璨篇章,咀嚼那首陕北人用他们祖祖辈辈生命体验雕磨出的船夫曲。迷蒙中,他仿佛看到“沿着漫长的数千年岁月相袭走来的羊皮筏子”,和那如铜铸般的老艄公形象。听到了祖先从遥远之地向他发出的无声召唤。行走黄河岸边,最能激起民族

    集体意识与自豪感的,当数大禹之父鲧盗“息壤”(神土)以救民众及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远古英雄的身上,张扬着人类的惊天伟力和为达目标百折不挠、奋争进取精神。史小溪的实地踏勘,汲取了喷涌不绝的文学地气,锻铸了他的精神品格,使散文创作的艺术酵母元气充盈,浓烈蓬发。也正因此,当他离别故乡十三年之后重新回到延河边时,对往事的回忆便伴随着心灵的阵痛与欢愉。延河蜿蜒远去,亦如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将永远走进尘封的岁月,灵魂在对故土的寻找与回归中颤动不已。

    (三)文本特征与散文观念

    辽阔浩茫的西部大地,应是滋生大散文的沃土。散文之“大”,并非单指篇幅的臃长和文辞的华丽粉艳,它更指散文内在精神的雄沉壮阔,即作者艺术气质的高格与健朗。史小溪散文的文本特征与他的散文观念是深度契合的,作为西部散文精神的鼓吹者和引领者,他的创作凸显着强烈的西部生命意识,不媚俗不趋新,坚持独立的美学追求。一是浓烈的情感。无论写景描物,还是叙事说理,无论长篇还是短制,全文都有一股情绪在弥漫,并贯穿始终,如书法家挥毫落笔,力求一气呵成,唯恐途中散了文气。有的甚至开篇就出现警策之语,如炫亮的龙眼般夺人眼目,语感气势磅礴。二是考究的语言。文中大量引用方言俚语、民歌童谣,间以文言熟语,文风活泼,典雅醇厚,庄谐杂出。尤值一提的是, 《高原守望者》中收录的几篇报告文学,据作者所述,耗用了他太多的心血与汗水,自己颇为看重。我深以为然,作为一个在散文世界中游弋已久的著名作家,对文学语言、叙述技巧、作品构思,甚至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着独特的体令认知,而文学在本性上是共通的,因此书中多篇报告文学甚至可当作叙事散文来阅读。三是自由的文思,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所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史小溪散文如苏轼所云,具有“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等特点,自由的抒情方式和文本形式使得他的表述常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观念束缚,思之所至,笔之所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四是刚健的文风。他的文字扎根于厚实的土壤,既有细腻的灵魂倾诉,又有粗豪的铜琶绝唱,强健的抒情主体和正直丰满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作品的基调没有丝毫的阴柔萎靡之气。尽管文中也常流露出他的迷惘与苦痛,但整体上延续着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精神道统,洋溢着西部汉子的英豪之气,精神高沽清爽,卓然而成一家。

    在史小溪的作品中,书信体笔札是重要的一类,是他袒露内心、阐述文学观念的重要方式,可透视出他的性情、学养和品质。他年轻时曾给老作家碧野写过长信求教,成名成家后又给全国各地的文朋师友写了大量的信件和序言,既无半点文学才俊的目空一切,也没有一丝著名作家的盛气凌人。包括给文学青年的复信中,也常常不掩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茫然与困惑,一以贯之的是他的谦和与真诚,让受信者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其他阅读者也深受感染。在随笔体长信中,他常借着一封信的由头,如一些生活现象,或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结合实际延宕开去,谈论当前文坛走向,评点作品艺术得失,纵论人生浮沉悲欢,情感倾向善恶分明,理趣、情趣、文趣尽显其中。作为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他对文学创作的本质规律有着深刻且独特的认知,很少写那些四平八稳、正襟危坐的学报体理论,而是通过这些长信短札,建构自己的文学观念,因此解读它们也是找到一条通往作者深层精神世界的秘密通道。这些信札情感饱满而无宣泄、文字张扬又懂得节制,追求理论深度的同时不忘艺术审美的呈现,包括一些谈创作理论的文章,让人在优美的文字中不知不觉向文学本质的纵深处挺进。

    长文《一片明朗高远的天宇》是史小溪为《中国西部散文》(上下卷)所作的“跋”。文中,他坦言自己的审美观:“看重那些强烈凸显西部生存现状,富有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的散文;看重那些阳刚、大气、粗粝的黄钟大吕、铁板琵琶、汉魏风骨、大唐气魄的散文:看重那些独抒性灵,独具个性特点,在思维、结构、语言等方面出格、破格有创新的散文;看重那些新家新人的高品位、高层次、大手笔散文”。该书出版后,在文坛刮起一股强劲的西部散文旋风。十年之后,史小溪再次高擎西部散文旗帜,着力编辑《中国西部散文精华》,并在约稿函《张扬西部散文的旗帜》中进一步阐述其散文观念:“西部散文除了它的‘地域’特征,更有自己独具的精神特质。那种张扬的原始自然生命力,不屈的生命激情,雄阔、凝沉的意象,悲凉、悲苦、悲壮的生存意识,无疑是它的质核和根系。……我向来以为,真正高层次、高品位的散文,是一种生命激情、生命本体真切的流露(包括在严酷的大自然和复杂变迁的社会生活面前,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孤独、无奈、困惑、忧虑、焦灼)。是一种指向极境的生命理想,是一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审美情怀。它追求的是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生活。毫不隐瞒地说,我更喜欢那些守望生活深度和精神高度,在‘形而上’宇空穿行,富有生存意识和生命体验的散文。所以我仍然呼唤那种具有大观、大略、大气、大境界、大手笔的西部散文随笔。我也喜欢散文中具有的那些流动起伏、情不自禁的东西,那些自然、浪漫、雅而别致的东西,那些独抒性灵、涵盖深邃人性的东西,那些强烈凸显个性、思想自由燃烧的东西,那些在思维、审美、结构、语言等方面出格破格有创新的东西。”其中浑厚、凝重、深沉、悠远、崇高等可视作他散文观念的关键词,从中可看出,他认为的优秀散文,应具有以下素质:吞吐日月的西部精神,昂扬浓烈的情绪勃发,大开大合的抒情方式,纵观他的散文及笔札,正是追求着这样的精神格调与美学品质。

    (四)史小溪散文研究简述

    关于史小溪的散文创作,在《论史小溪的散文创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一书中有了较全面的评析论述。本书作者大都不是文坛上的声名显赫者,却不妨碍他们写出让人击节称赞的好文章。有这样一个现象,对文采斐然的作品评论,词语大多华丽繁复,感性飞扬;反之,对体系严密的学术著作,评论则更多讲究思辨性与理论性。似乎只有这样,评论文章才能与所论对象的特征相匹配,文本美学形式的同构其实折射的是作者彼此心灵的对接。尤其读史小溪的散文,因其本身透射出的文字魅力,让人不由得被他奔涌的情思所裹挟,在审美愉悦中,很难再去寻章摘句、引经据典。或作理论上的严谨推演与归纳,论者大都追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阅读快感。哪怕这些感受只是印象式的,而且缺乏学术的规范。该书中李建军的《你是一条彩色的小河》,厚夫的《凸显西部强烈生命意识的散文》,王宏任的《抒天写地如椽笔》,史飞翔的《西部散文的一面旗帜》和陈洪金的《史小溪散文简论》,以及丁陆军发表在《西部》杂志2009年第5期上的《一位西部散文的精神牧师》等几篇都是严谨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论及史小溪的散文语言、文本结构、思想意义和文学史价值,对其散文的艺术缺憾也作了客观评论,达到了较深的纬度。

    有评论提及,面对史小溪散文创作的卓越实绩,评论界的反应是滞后的,没有给予其必要的关注和应有的评价,文坛的喧嚣与浮躁,往往导致优秀的作家在众语喧哗之中被掩盖。所幸时间是最好的检阅者,文学史如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乃千古铁律,滤去杂质,沉淀下来的就是具有金子般质地的精品。史小溪散文如高天厚土孕育的精魂,以饱满健朗的情感、鲜明的陕北地域风情和粗犷豪放的抒情方式,在思想与情感的表述上努力向着一个极高的维度迈进。他孤绝而近乎顽固的写作,极大地开拓了散文表现的疆域,赋予当代散文以丰富而全新的审美内涵。

    相关热词搜索: 小溪 散文 厚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