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反复打磨课程设计对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性研究

    时间:2020-06-01 08:02: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反复打磨课程设计,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成的知识学习场,由于教学手段、学生情况及节奏快慢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效果都会随之有不同的效果。要搭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必须通过反复调整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进展,才能使课堂教学从失败走向成功。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曲教学;聆听体验;以乐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5-0094-02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稳步推进,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无不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特别是在2016年9月我国颁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以后,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音乐素养、具备怎样的音乐能力,成为促使教师不断深入地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教研组根据“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开展了让京剧这一国粹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近京剧、关注京剧、喜欢京剧的教学研究,以京剧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实践案例,阐明反复磨课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一、首次教学实践失败的反思

    第一次上课时从京剧的锣鼓经引入,用学生所说的像唱戏,引出了本课的课题“京剧”,并阐述了京剧的发展。在新课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一课以介绍现代京剧,又讲了《红灯记》的大致剧情,在陶醉于课前的“精心”准备与课上滔滔不绝的讲述时,观课的教师却发现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则无精打采地听着,脸上尽显一副茫然的表情。

    介绍完剧情,进入到体验学唱的环节,教师按照流程教唱,提示唱腔、咬字、拖腔等,但都是点到为止,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辅助素材从花旦到丑角的“报灯名”,学生的参与表现也很一般。最后,用回顾的方式作课堂小结,可是学生的反应却有些迟缓。伴随着下课铃声,第一次戏曲教学在平淡无味中结束。

    课后,教研组马上进行了问题追踪,从教学来看,这节课的设计体现出教师抓住了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这一特点,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师在实施综合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以音乐为本”这条主线,导致整堂课讲得太多,学生听和体验得太少。在京剧唱段的欣赏教学中,由于直面接触京剧的时间太少,学生对唱腔、表演、语言咬字等特点没有很深的体会,也就不可能对陌生的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京剧艺术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还得从培养兴趣着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了解京剧、学习京剧的欲望。

    二、二次教学实践的效果提升

    经历了第一次的教学失败,全组教师进行“课例会诊”,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第二次教学开始了,学生随教师在“京调”欢快流畅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教师用京剧的念白和学生问好,邀请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接着问“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教师请学生交流对京剧的已有认知,点出对京剧四大行当的了解,緊接着请学生模仿各行当代表性的动作,学生马上就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京剧引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学生进行念白、唱腔、表演动作、眼神等练习,参与的热情很高。第三个环节是“丑角”体验,学生观看了“报灯名”唱段的视频表演后,教师也让学生学唱唱段中的念白,学生练得很认真,也很有兴趣,最后,学生在具有浓郁京剧念白的告别声中离开教室。课虽完整但总是感觉学生还没有真正入戏,各环节的构成稍显零散。

    应该说第二次教学是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基本达到了“对京剧艺术充满兴趣;能够自信、大胆地表演京剧的唱腔与念白;了解京剧的唱腔、表演、行当等特点”。教师也注重加强学生对京剧表演的参与体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说、看、听、唱等方式来亲身体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主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在“京剧小票友”“行当体验”这些环节,学生转变成戏迷的角色,在玩中加深对京剧的“唱”“做”等表演手段的印象,巩固对京剧基本常识的了解,在富有表演性、娱乐性的音乐活动中感受了京剧的魅力。但教研组感觉在用时分配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前快后慢”现象,教研组建议删除拓展素材,重点突出本课现代京剧的内容。

    三、第三次磨课的良好反映

    成功的课总是在不断打磨中绽放光芒的,针对教研组的建议,本课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展示。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基本保持不变,教师做到语言精练、组织高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丑角”体验环节调整为京剧唱腔了解,最后的环节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在对京剧艺术的展望提升中下课。学生在“京调”欢快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时,听课教师的心情就如同这“京调”的音乐,无比的轻松、愉悦。

    艰难的蜕变,完美的结果,真可谓“好课多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一课的打磨过程,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方式可以给课堂教学走向带来重大影响。在不断设计与加工的打磨过程中,既磨出了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火花,也磨出了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更磨出了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理念更深刻的认识。

    四、课例背后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中,每册几乎都会涉及一些中国戏曲的教学材料,均为京剧经典,但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整合过程中应如何操作才能有效地解决“以点概面”与“面面俱到”之间的矛盾?如何自然地把戏曲专业知识与表演技能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来是值得音乐教师认真思考。

    1.果断学会放弃,打造完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面临很多“选择”,选择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对于精心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有时很难割舍,往往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或画蛇添足,学生学习困难,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的提升。

    就如在第一堂课的教学时,教师在搜集到大量的京剧相关知识和教学影像资料后,希望让学生了解较为全面的常识,欣赏更多的唱段,但结果却很尴尬:唱段来不及细细品味,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来完成任务,教学目标未达成。京剧艺术所涉内容非常多,教学必须要有所取舍,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仔细体验京剧的唱腔、咬字及表演特点,相信课堂教学会达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设计第三次教学时,教研组一致决定对教学内容作大胆删减,围绕“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一现代京剧唱段展开欣赏与学唱,结果表明,精简内容后的教学收效更好。

    2.纠正“度”的偏差,凸显音乐本质。就音乐教学而言,“度”包括音乐设备的“使用度”、音乐相关文化的“渗透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度”等,教师能否把握合适的“度”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虽然第二堂课比较顺利,但在使用教学设备的“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反复跟学唱最后一句,演唱和念白较多地依赖了课件中现成的视频和伴奏音乐。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不能只当设备操作员,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特长等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如果教师课堂示范演唱随手拈来,一招一式专业到位,更易激起学生学唱京剧的兴趣。直面教师的表演,让学生感觉遥远的京剧已不再是那么远,从而增强了学唱的信心,为喜欢戏曲奠定了基础。因此,立足于音乐之本,音乐教师不仅要把课设计得具有音乐性,且自身的教学行为也应体现音乐性。

    当教学真正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蕴含在音乐音响中的美和情感,真正为音乐所陶醉,进而产生共鸣,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变化中体会到丰富教学手段带来的教学目标完美达成的成就感。“磨课”是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必经过程,经历课堂教学的艰难蜕变后,教师自身在理念的认识与技能的提高上都会获得质的飞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在磨课中历练、在悟课中成长,为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而不懈努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