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长恨歌》主题浅探

    时间:2020-08-14 07:53: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笔者认为,其中的讽喻说并不可取,而白居易的文人情结所造成的其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对一个大时代的伤感是《长恨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 李杨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76-02

    白居易的古体长诗《长恨歌》描述了安史之乱前后李杨的爱情悲剧,其主题思想历来是《长恨歌》相关研究的重点,而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揭开这层面纱,需要将该诗带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带入诗人的内心活动以细加体会。

    一 前人研究综述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中提出,杨贵妃在马嵬坡事件中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其后玄宗对她是生离之恨而非死别之苦。这一说法对后来的隐事说及爱情说产生了重要影响。1940年,陈寅恪先生发表《〈长恨歌〉笺证》一文,认为该诗是为讥讽唐玄宗多内宠而作。这直接影响到了其后讽喻主题的形成。“十七年”(1949~1966)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为:讽刺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长恨歌》主题研究不断丰富,大致分为六种观点。第一种为隐事说。该观点以周文、周熙良、孙汝舟为代表,他们综合正史、野史和笔记小说等记载,认为马嵬兵变当天自缢的是“假杨贵妃”,而真正的杨贵妃流落到了民间。后来唐玄宗派使者找到杨贵妃后,杨贵妃表示不愿意再经历风险,只将定情物让使者带回。因此白居易是在掩饰国丑。第二种为讽喻说。周天先生从史实出发,认为《长恨歌》所描绘的“安史之乱”源于玄宗迷恋杨妃,因此该诗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劝诫君王节制情欲,以守君道。第三种为爱情说,认为作品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爱情的坚贞和专一,表达了对其爱情不幸的同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渴求。第四种为感伤说,认为该诗主题是感伤国家的衰退、盛世的一去不复返。“长恨”有两重含义,一是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长恨,二是哀伤盛世衰亡的长恨。第五种为自伤说,认为白居易是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抒写个人的情怀和喟叹,表达了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自身的哀怜惋悼之情。第六种为多重主题说,包括讽喻说与爱情说相结合的双重主题说,以及爱情主题、政治主

    题、时代主题相结合的三重主题说等。

    在《长恨歌》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作品中表现得并不明显,这也就使得其主题有着多种可能性,也使其内涵变得复杂而神秘。

    二 讽喻说不可取

    前人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笔者认为,讽喻说并不可取。

    首先,从诗歌本身看,全诗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李杨的爱情,从杨玉环“养在深闺”到二人“承欢侍宴”,从“玉颜空死”到“鸳鸯瓦冷”,从“升天入地求之遍”到“含情凝睇谢君王”,再到最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整首诗描写了李杨由相爱到饮恨的曲折过程,展现了宏大的历史画面和沉痛的爱情之思。相比而言,它并不像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那样犀利地借古讽今,亦不像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那样描绘在帝王武力开边政策下的生灵涂炭。相反,在《长恨歌》中,诗人对可能影响到李杨的内容都做了最大限度的舍弃或巧妙的变动,在政治方面亦着墨不多。如写杨玉环最初入宫的不情愿仅用“春宵苦短”四字带过,对于唐朝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也仅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三句过渡般一带而过。因此就篇幅而言,爱情远高于政治之上。

    其次,从创作背景看,《长恨歌》创作于公元806年,约“安史之乱”爆发后四十年,为唐宪宗李纯统治时期,此时唐朝虽实力下降,但尚未灭亡。即便该诗是呈给君主看的,也应是规劝大于讽刺。另外,以往的讽喻诗多是讽刺过去朝代的君主,而宪宗李纯为李隆基的来孙,若在宪宗朝毫不留情地讽刺其祖上的君主,未免有失妥当。再者,笔者认为讽喻说含有后人对李隆基的看法。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认识到唐玄宗的任人失误,而当时的百姓却无法看到历史的全貌,他们听到的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他们看到的是“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因此很难看到公正的历史,进而批判、讽喻。

    再次,从诗人自身看,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平民诗人,他不像范仲淹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不像杜甫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亦不像顾炎武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他所关注的是“新丰老翁八十八”,是“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平民百姓。因此其在诗歌创作中,更多的是反映百姓的生活和理想愿望。因此《长恨歌》与其说是讽喻,倒不如说是百姓对此的哀婉和无奈。

    三 白居易的文人情结

    笔者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之所以如此成功,除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外,白居易的文人情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皇位继承制度,许多人为了登上权力的巅峰而不惜与亲人自相残杀,而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顺利登上皇位的人却又是被迫而无奈的。梁武帝钟于佛教,几次出家却又被宫人赎出来;南唐后主李煜文质词工,却只能面对“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亡国之痛;宋徽宗精通书画,他创造瘦金体,钟情李师师,然而皇帝的宝座让他受尽精神折磨,在历史上也未留下好名声。由此来看,唐玄宗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

    在唐玄宗统治期间,虽有着“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景象,然而他对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专情亦属人之常情。身为一国之君,常常身不由己。为了派兵镇压“安史之乱”,为了平民愤,他让心爱的人在兵变中自缢,他承受着百姓的谴责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朝思暮想。唐玄宗亦像李后主,像宋徽宗那样有着文人情结,这引起了白居易的共感,因此笔者认为,在诗中,诗人流露出了对这样一位君主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写出了一代帝王的孤寂和无助。

    而《长恨歌》之所以流传甚广,在于它宣泄出了一个大时代的悲哀。杨贵妃是悲哀的,她因为自己的美貌而成为一代君主的宠妃,又因为其美貌成为一个时代人民的矛头所指,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唐玄宗是悲哀的,他有着一个正常人所有的情欲,却为时代所缚,为自己的身份所缚,在辉煌之后留下了骂名;中唐的百姓是悲哀的,他们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盛世,却又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由盛转衰的灾难。

    白居易从一个文人的视角塑造了两个美好人物的悲剧形象,描绘了一个宏大的爱情悲剧。在其文人情结的作用下,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变得真实又伤感,笔者认为,这才是《长恨歌》的主题所在。

    《长恨歌》作为中唐时期绚烂宏大的历史叙事诗,其主题与内涵复杂而神秘,很可能并不仅限于一种或少数几种说法。然而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对一个大时代的伤感,自是探究《长恨歌》主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白平.《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2]陈慧敏.李杨爱情的多重视角与《长恨歌》的多重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3]周明鹃.论《长恨歌》的怀旧情结[J].中国文学研究,2003(2)

    [4]张强、李建香.新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彭红卫.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感情指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6]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结构研究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凌朝栋.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热词搜索: 长恨歌 主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