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与李家翰老师一起工作的日子

    时间:2020-08-26 07:54: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1971年11月初,西安市南郊马王村地区的铜网厂与工程配件厂进行基建施工,

    李家翰老师刚调入我所在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他一来,就准备前往工地随工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首次具体开展考古发掘,

    我得知后主动请愿同他一起工作,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的愿望。

    李老师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曾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任教,还曾在河南省参加考古发掘,

    后任西安市文物局业务副局长,我想随着李老师工作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

    这一去就是5个年头,为我今后在专业领域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石。

    这项工作结束后,每当再去马王村,

    我心里总感到热乎乎的。

    马王村一带是西周丰镐遗址,即西周京城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长期在这里进行过考古发掘,并取得丰硕成果,发现多座车马坑(现仅保留一座),并建有保管所。而我们这次随工发掘面积很大,虽然那时我已在文物部门工作数年,但主要是从事文物征集,有时也能遇到基建与农田建设中发现残留墓葬与遗迹的情况,但是却看不出其中文化内涵所在,以及出土文物与其关系等,留下很多疑问得不到解决,所以考古工地对我来说一切还都是新鲜的,同时也充满了疑问。

    我随李老师进行普查的范围是沣河东西两岸,有马王村、张家坡、客省庄、新旺村、大原村等区域。走在乡间小道上,我们特别注意土坡、断崖,收集了很多残破陶片,它是认识该地区文物遗存的重要文物。这些陶片有仰韶文化彩陶片至唐代的红陶片,最多的还是西周时期的各种器型的陶片与制陶工具陶拍。在沣河沿岸还发现一件客省庄文化的玉斧与唐代的海马葡萄铜镜及白釉瓷碗等文物。后在附近的沣西中学我们还了解到,前几年因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曾发动学生收集到了很多铜器,据描述有鼎、簋、爵等,但均被制作硫酸铜使用了,李老师连声说可惜。

    为了梳理考古资料,李老师把征集的陶片按时代“排队”,给我们讲述其时代的早晚与特征:西周带钉的陶大残板瓦,说明那时这里曾建有高大的房屋建筑;青釉原始瓷片,说明西周时已使用原始瓷器;从发现的小残玉片,可以看出周人在简陋的条件下能制作精美的玉器;大量的西周残陶片让我领悟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这次考古发掘由李老师总负责,我与其他同志分别做具体发掘。正如李老师所说,只有深入到考古工地具体操作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理解遗址的现状与古墓随葬器物的品种、组合,有利于时代的分期。我们的发掘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张长寿队长与左崇新、汪义亮、高新汉等同志带着任务也加入到沣西考古工作中。他们各怀“绝技”,均是我的老师,我很兴奋,新的发现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首先发掘西周墓葬,发现个别的墓葬还有早年的盗洞。多为小型墓,一般墓圹长2米余,宽1米左右,墓底距地表3米左右,近底有二层台。还有大型墓,从遗迹可见椁室上盖椁板的腐蚀木灰。李老师要求我们分层挖,若发现器物,位置、方位都要随时记录。发掘出土陶器丰富,而铜器发现较少,铜器有鼎、觯、尊、爵、觚及兵器戈等,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重环纹、涡纹等;陶器多见鬲、簋、罐,还有豆、壶、盂、瓿等,其纹饰有绳纹、弦纹、S形纹等。还发现贝、蛤壳,贝是墓主人口含,蛤壳则多置墓室四隅。一般小型墓仅有两三件陶器,有的没有随葬品。而较大的墓边长达3米多,虽墓主人骨架已朽,却可看出头向与葬式,有的墓底还有椭圆形腰坑,内发现兽骨,在二层台上有的伴有殉人,随葬品除陶器外,还随葬铜鼎、铜戈等。还发掘出边长逾4米的墓,二层台上三边各置一殉人,一边有兽骨架,随葬有铜鼎、觚、觯等。

    有次在发掘一座西周大墓将要到底时,二层台与底部的器物已露出,却下起大雨,李老师就安排大家在墓口挖小沟,以免雨水流入墓室,自己坚持记录与清理,直到完成才撤出。这时秋风掀着衣襟,我们向回走,泥水把全身打湿。

    发掘灰坑也花费了我们大量精力。开始时我对灰坑并不重视,而李老师却非常认真,同样是一层一层地挖,把每层发现的陶片与杂物按层分别装在草袋里,并把坑壁的不同色土用线划出。到晚上就打开草袋查对陶片,仔细分辨陶片的口沿、足、腹部等的变化与上面的纹饰,找其变化规律,确认相对时代。第二天则将这些陶片与坑壁的层位进行对照,定出坑壁的时代,这就是考古发掘。

    一般考古发掘到了冬季就收工暂停,在室内进行整理,而我们由于工期紧迫没有停工。冬天的田野,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我们坚持工作,蹲在坑内用小铲发掘。因为若是等天晴了,雪融了再冻冰就无法挖掘了。一天的工作开始,李老师将整个工地分为几组,由他统一调度安排,有的负责清理表面耕地层,有的挖坑内的土。在墓葬区,他认真巡视检查,发现属重要墓葬,就自己做记录、照相,墓内出现二层台就紧紧盯着发掘,整天工作下来劳累不堪,田野发掘虽然辛苦,但不时有新的发现,常常使我们兴奋。

    发掘工作进行一段后,李老师做了初步总结: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多来自沣河两岸,这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区域,红色陶片上绘着黑色的各种几何纹,与西安东郊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属同一类型。发现的客省庄文化玉斧,属龙山文化时期,已脱离实用价值,成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表明其时已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阶段,出现了阶级。西周时期的残陶片极其丰富,为泥质灰陶,还有仿铜器残片。铜器仅发现于大墓葬。西周已属青铜时代,属奴隶社会。当时奴隶没有生命保障,有的活着就被为墓主殉葬,让人领略到森严的等级制的残酷。

    在丰镐遗址保管所院内,保留着1955~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的一座车马坑(在其范围内探明7座车马坑,应属同一家族,当时发掘4座,仅保留这1座),由于天长日久风化严重,领导向李老师提出保护这座车马坑的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难题”。李老师请来两位传统的有经验的文物修复师傅,他们都因为要用化学保护有难度而走了。正好在北京从事科学保护文物的专家奚三彩先生到车马坑参观,介绍了马骨、铜器与木车的科学保护方法及所用化学材料等,这使我们如获至宝,并开始查阅资料了解保护材料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实际上考古与文物保护属于两门学科,对于文物保护我们是生手,但李老师说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意义重大。经过一冬的努力,马骨的粉状被固化,木车被修复,铜车马饰得到清洗,坑地面得到保护,使人又清楚地看到三千年前的完好车马。多年后的一天,李老师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奚三彩先生又来车马坑参观,对保护修复的车马坑给予肯定和赞扬。的确,对我们来说那是一次“壮举”。

    我们发掘中也探明一座车马坑,并着手清理。时隔近三千年,木车已朽成灰,痕迹已难以分辨,须仔细一层一层地下挖。为了便于观察灰土间的颜色变化,还不时要在上面少许洒水,寻找几千年前车的痕迹。最终发现了竖排列12匹马4车(前两辆车各为二马拉一车,后两辆车各为四马拉一车),车后有殉葬的驭人。随后,又清理发掘两座车马坑,各是两匹马一辆车。全部出土的车,各饰有铜銮铃(图1)、铜马衔(图2)、铜马镳(图3)、铜当卢(图4)。这3座车马坑相距较近,应属一个家族。

    我们发掘期间,听说新旺村北村民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我们赶往清理,属一处窖藏。其坑直径1.2米,出土有两件大器,一鼎一盂,盂在鼎内,二器倒置于坑中。铜鼎高85厘米,口径63厘米,腹部上一周饕餮纹,下为勾连雷纹(图5)。铜盂通高40.5厘米,口径55厘米,腹有兽面衔环,上部一周为窃曲纹,下部环带纹,圈足饰斜角雷纹,纹饰精美,高贵华丽。

    不久马王村村民取土时又发现一处窖藏,青铜器多达25件,计鼎3件、簋6件、甗1件、壸1件、1件、盘1件,还有甬钟10件、车軎2件。当我们赶到窖藏处时铜器已全部从坑内取出。坑为椭圆形,底距地面深约2米。3件鼎两件有铭文,其中一件敞口、浅腹 、附耳、兽足,通高22厘米,口径31.5厘米,腹内铭文19字:“卫作文考□仲姜氏盂鼎,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还有一件直口、鼓腹、柱足,通高53厘米,口径45厘米,腹内有铭文8字:“□作宝鼎,子孙永用。”铜簋6件均有铭文,分为两式:一式4件,圆口、束颈、有盖,腹略鼓、圈足,双兽耳,下有珥,带有方座,腹、盖、座皆饰饕餮纹。通高32厘米,口径21厘米。盖内与腹内底各有铭文,4件铭文相同,各计57字:“隹八月初吉丁亥,王客于康宫,伯右卫内,即位。王曾令卫,易赤市攸勒。卫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且考宝尊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图6)。二式2件,敞口,束颈、鼓腹、圈足、附耳,上有盖。盖、腹施竖直纹。通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盖内与腹内底同铭,各计16字:“隹十月,□□作文考宝簋,其子孙永宝用。”铜与铜盘是配套使用,长流,兽足,柄上牛首纹,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通长27厘米,腹内铭文6字:“□母作□”(图7)。甬钟10件,按器形与纹饰可分为5式,属于青铜礼乐器,即打击乐器,试击音质悦耳(图8)。车軎是当时的车件饰,装在车轴两端,保护装饰车轴。

    当时窖藏出土铜器的消息很快传开,群众都来观看,场面有如赶庙会。而作为工作人员的我们更是高兴,对于西安市文物管理单位来说,这是首次考古重大发现,许多铜器带有铭文,实属罕见,是研究西周社会上层贵族生活与铜器铸造工艺等的珍贵资料,引起全国考古文物界的重视。

    新旺村与马王村出土窖藏铜器非常重要,在此前后多次出土窖藏铜器。从窖藏出土如此多的重器分析,西周晚期社会出现动荡,尤其到了西周末年,西戎进逼镐京,贵族们惶惶不可终日,预感到王朝灭亡的结局,在逃跑前将珍贵的青铜器埋入地下,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但是这个时机永远没有到来,器物一直被埋在地下,铜器上铭刻的“子子孙孙永宝用”未能实现,社会在前进,奴隶社会被推下历史舞台。

    我们的办公地址在丰镐遗址保管所内,因为遗址面积很大,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沣西中学用青铜文物制硫酸铜这样的悲剧,李老师经常向周围的单位与生产队宣传文物知识,效果明显,有的群众将家里私藏的出土文物上交我们,有时给予人力物力支持。有位姓赵的同志喜爱历史,参观车马坑时看见大门破损无法使用,就主动给我们制作了铁大门。到现在,这个大铁门还完好使用着。

    1974年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沣西遗址保管所成了运动参观的现场,而发掘工作仍继续进行。到了1975年夏天,要求我们回各单位参加运动,我们在这里进行了5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2014年秋我去看望李老师,他早已从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职位退休,眼睛也模糊看不清了,人是老了,但话音仍充满着力量。我们曾经朝夕相处5年,一起工作,现在见面格外兴奋,但我们的话题仍是沣西工作的那些事,和留下的很多遗憾。

    责编 有仪

    相关热词搜索: 李家 日子 老师 工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