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趋势

    时间:2020-09-21 07:54: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的三次大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战略趋势:要继续推进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区域发展互惠互利机制。

    【关键词】 区域;平衡发展;协调发展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即从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

    1、第一次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变(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依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地带,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次大转向。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是:强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内地。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内地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与沿海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独立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一是根据当时大的国际环境备战的实际和边防安全的需要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二是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

    表1 改革开放前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比较(1978/1952)[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 - 1984)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137.

    2、第二次转向:平衡发展战略到局部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向(1979~1999)

    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发展转变。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国民经济的启动力量,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在一定时期保留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待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再有序地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和人们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表2 1979—1999年的GDP和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3 1998年与1978年区域生产总值相对比重及人均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 /www. stats. gov. cn /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网http: / /db. cei. gov. cn /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但这种发展战略在发展实践中由于单纯只注重效率优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对地区经济发展公平关注不够,从而使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见表3。

    3、第三次转向:从东部优先到全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向(2000年以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央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要以“五个统筹”为指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化,从核心向边缘再到外围的空间扩展进一步扩大。

    4、我国区域战略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史表明:不能单方面偏向于公平一方或效率一方,正确的目标取向应该是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调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实践证明,只有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统筹的调控性作用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调节机制,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第三、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区域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应主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来推动区域经济顺利发展,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扶持机制。

    第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自身优势和发展积极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发掘各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趋势分析

    步入21世纪,面对国内外环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再发展问题,但又预示着将有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将创造出一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中西部协调优化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第一、政府职能逐步规范化,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日臻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将从原来对地方及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和参与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

    第二、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后的不断完善、健全发展和规范运作,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必将由以政府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各经济区域的企业,将根据市场信号和政府的调控政策,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自身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以追求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价值、高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自主地进行投资决策,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

    第三、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开始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水平将达到54.5%,即2020年将有一半中国人口生活在城市,大城市将是支撑中国现代化经济的栋梁。而各省都将形成自己的经济中心,从而形成不同层次核心区在全国分布的空间经济格局。

    第四、中国将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格局。中国作为支持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将逐步形成若干个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亚国际经济合作区,其中包括东北亚国际经济区;东南亚国际经济合作区;中亚国际经济合作区,等等。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趋势分析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为了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各地区既快又好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促进我国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继续推进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继续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首都经济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第三,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继续以形成的地区经济区为中心,如沈大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快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注 释】

    [1] “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内地”.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 [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杨小军.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J].现代经济探讨,2009.9.

    [3] 吴焕新.中国区域经济回眸与展望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107.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发展战略 演变 趋势 区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