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镜子:语言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透视

    时间:2020-09-30 07:58: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一国或一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此一国家或民族的存在标志,也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石。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漫长复杂变迁史(先秦至隋唐)的透视,尤其是从那些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文化语言事件中,洞见语言与国家安全战略的真相,为国家安全战略制订者提供一面可资借鉴的历史之镜。

    〔关键词〕 语言文字;国家安全;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4-0176-13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 “语言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文化研究”(WT125—62)

    〔作者简介〕向以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64。

    引言:语言即祖国

    语言的生命魅力如此强大,以至于在侵略者面前,它可以战胜怯懦和死亡。每次读到法国作家都德(Alphonse Daudet)的《最后一课》,我的灵魂都会为之颤栗。语言是民族或国家存在的基本标志,更是其文化基石。一个民族,即便被外族入侵统治,只要其语言不灭,这个民族就还没有被真正消灭;相反,这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丧失了说话的古老方式,那么,离真正的灭亡就不远了。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用粉笔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实际上也是在祈祷和赞颂法兰西语言万岁: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只要人们把它记在心里,法兰西就不会真正灭亡。〔1〕

    把目光投向古代的欧洲,语言的强大作用依然势不可挡。伟大的古罗马帝国,曾经是多么辉煌璀璨,但最终仍然分裂和崩塌了。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语言文化则是其中最为致命的原因。古罗马的分裂源于其境内两种语言的对峙:拉丁语和罗马语的对峙。18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认为:拉丁语没有在东部行省扎下根来,是罗马帝国最终走向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东部人不像西部人那么容易接受胜利者教给他们的语言,这种明显的差异使得帝国的两半染上了迥然不同的色彩。这色彩虽在罗马的繁荣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在夜幕降临到罗马世界的时候,却慢慢显得十分耀眼了。〔2〕

    还有一个例子,离我们很近: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占领我国东三省及台湾后,迅即强力推行日语教学。日本人的目的和普鲁士人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他们认为:军事占领只是一种外在的物质上的占领,只有语言文化上的占领,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占领。〔3〕

    也可以这样说:语言文字是国家或民族的最后一道堡垒。有它在,国家就不会灭亡,民族也不会消失。保卫语言,就是保卫祖国。于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德国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Victor Klemperer)何以会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语言》首页,引用犹太思想家弗朗茨·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的名言:语言甚于血液。〔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我们永远的祖国。

    为了弄清楚语言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复杂又重要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幽深广袤的历史领域——透过历史的阴影,洞见语言的神奇力量。汉语是世上最为古老的语言之一,而且就其绵延不断的历史而言,尚没有出其右者。

    自历史角度去考察语言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形值得特别观照:凡是江山易代或异族入主之时,国家政权及治国者,均会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将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方略。

    由于中国在地理空间上幅员辽阔,历史时间漫长,多民族杂居,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一直是摆在历朝历代统治者面前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人们早已明白,要彻底消除各地各族语言的差异与个性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也是有害的,但同时又必须有一种相对通用的、为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的语言文字——实际上就是必须在中国大地上,推行标准语(民族或国家的共同语,包括语音规范、语法规范、语词规范和书写规范等)——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语,东南西北的人们将无法畅通交流,上传下达的朝廷诏令亦无法即时有效地得到施行。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语言学者认为,民族或国家共同语的形成,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基础方言扩展,即扩大某一方言使用范围,最终成为全民或全国通用的共同语; 二是融合选择,即在不同方言的交流中,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接受的共同语。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则应该是在以汉民族语言为主体基础之上,融合各族语言精华而铸成的——华夏人使用的汉语。即使是汉语,也因时代不同,地方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历代统治者又会着力推行一种听说者更为广泛的汉语,这便是:先秦的雅言、汉魏的正音、隋唐的雅韵及字样(当然也包括越宋元而至明清的官话以及近现代的国语和普通话)。

    一、先秦时期:雅言及书同文

    (一)先秦雅言的形成

    先秦时代最值得注意的语言文化事件,就是先秦雅言的形成。

    先秦雅言,是最早的华夏族共同语。我们所说的华夏族,按史家的通常认识,是以夏商周人為主要来源,并吸收周边部落文化及成员,至迟在西周时期,即完成民族共同体雏形。〔5〕在华夏族或汉族的凝聚形成过程中,除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推动之外,语言文字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共同的语言,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民族共同体,语言是其存在的根本家园。先秦至秦汉时期,汉族或华夏族的共同语言,就是称之为雅言的语言。雅言,正是汉族在融合壮大过程中,以华夏族为基础,吸收外族优秀语言成果而形成的共同语言。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发生过巨大变化,但正是雅言的推行使得“雅正”的审美意识深入至汉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实际上,语言的聚散,也体现了史学家许倬云所谓的“我者”与“他者”之转变〔6〕,在华夏族取得统治与支配地位后,其所使用的雅言则成了“我者”,周边的外族语言则成了“他者”。但是“我者”与“他者”的定位并非一成不变,彼此的依存关系甚为复杂和微妙。

    相关热词搜索: 国家安全 透视 镜子 语言 战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