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搭建文艺联盟,开启文化走亲,打响江南品牌

    时间:2020-11-21 08:02: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近年来,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不断加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步伐。今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大重点任务——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

    上海绝不是江南之外的“飞地”,都市化的上海仍是“文化江南”的重要组成组分。2018年1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形成‘拥江面海、枕湖依岛、河网交织、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和江南水乡风貌特色”,也凸显了江南文化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长三角各地自古文脉相承、血脉相亲,近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相互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其中文艺界的合作联动也愈加紧密。例如:2018年5月30日至31日,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组成的采风调研团来到了古城苏州,展开了为期两日的“艺江南”之旅。2018年6月20日下午上海市文联联合江苏省文联、浙江省文联、安徽省文联,共同组建“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推动长三角地区文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

    江南文化,在很多人印象中还是小桥、流水、人家,事实上江南文化的基因早已有了更迭。新时代的江南文化基因如何汇入上海文化的“激流”之中?长三角地区如何共同擦亮“江南文化”这个品牌?这都是文艺界在思考并实践着的课题。

    沪苏浙皖携手发展,共建“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

    2018年6月20日,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的大厅内分外热闹。由沪苏浙皖四地摄影家协会选送的 “最忆是江南”图片展将江南地区的风光移到了现场。在一片美景中,舞台上呈现了另一番旖旎风光: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江苏省曲协主席盛小云与8位来自苏州评弹团的曲艺家一同表演了弹词开篇《江南好风光》,委婉高雅、清丽高亢;中国剧协副主席、安徽省剧协副主席韩再芬风姿绰约、唱腔优美,一曲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令人听得如痴如醉;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扬剧王子”李政成唱念做打俱佳,一曲扬剧《梁祝·十八相送》选段表演得酣畅淋漓;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汪育殊现场即兴一曲徽剧《吕布戏貂蝉》选段高昂激荡、引爆全场;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感情真切、嗓音甜润,一曲沪剧《江姐》选段《红梅赞》令人回味无穷;浙江省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吴凤花扮相帅气俊逸、表演形神兼备,与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方亚芬联袂表演一曲越剧《梁红玉》选段《夸夫》让人意犹未尽。

    戏曲名家们唱罢,书法家们紧接着登场。上海市书协顾问刘小晴、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沈岩松、江蘇省书协副主席王继安、安徽省书协副主席韦斯琴四位书法家共同书写“艺荟江南”,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方瑜一旁伴奏,书法笔墨挥洒自如,古筝弹奏悠扬婉转,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这就是“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签约仪式现场。沪苏浙皖四地文联的文艺工作者们齐聚上海文艺会堂,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夹叙夹“艺”的签约仪式。一边四地文艺界“招牌艺术家”们呈现丰富的江南文化,人在歌中,歌在画中,整个江南的风情都摇曳在欢声笑语中;一边是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和四地文联领导们高屋建瓴、挥斥方遒,共商长三角文化的发展大道。

    仪式上,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表示,这是一次文艺的集结,是党中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沪苏浙皖文艺的大团结大联动,也是长三角文艺的新蓝图,人杰地灵的江南文化将再领时代风骚。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水家跃指出,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已由过去的地理概念拓展到区域一体化阶段,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相互借鉴、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田宇原表示,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文联将亲历“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建设,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同道一起,在推动长三角文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浙江的作为,作出浙江的贡献。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何颖则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借鉴沪苏浙的经验做法,并且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启迪。下一步,将在中国文联的关心指导下,携手沪苏浙,共同下好文艺发展一体化这盘大棋,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成立无疑具有历史性意义,为此,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也亲赴签约仪式现场并指出,长三角成立文艺发展联盟,通过艺术联通四地,强强合作、协同共进、意义非凡,这是推动实施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文联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团结协作、各展所长、共谋发展的创新实践,成长空间很大,前景十分美好。

    上海文化大码头的功能升级与未来期待

    “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成立无疑是文艺界的一件大喜事,从外地赶来见证这一刻的艺术家也是颇有感触,且有了更多的期待。

    “江南文化本一家,拿苏州评弹来说,它发源于苏州,发祥在上海,在上海所产生的很多流派都是我们苏州评弹之最,比如琴调、张调、薛调……而这些评弹大师都是来自江浙沪各个地方,所以江南文化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盛小云告诉本刊记者。

    这位苏州评弹界领军人物与上海的渊源也颇深。盛小云出生于评弹世家,父母都是评弹演员,父亲家就在上海青浦,所以盛小云的籍贯是上海。学艺伊始,她便跟着父母跑码头,边学边演。16岁时,盛小云在上海大华书场第一次登台表演,获得了上海观众的认可,之后还多次在上海拿奖。“从小父母就告诫我,上海是评弹演员必须去的一个地方。上海的观众,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无形中对演员有了很高的要求。”从出道以来,盛小云每年必定到上海演出两到三次,她用“谨慎”来形容每次来上海演出前的心态。“经过精心准备才敢来上海。观众是我们的第二个老师,我们都是在观众的督促下不断成长起来的。”这次“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签约仪式上,她表演的弹词开篇《江南好风光》是专门创作的新曲子。从接到任务到演出当天,只有十二天的时间,虽然时间紧迫,但盛小云和整个苏州评弹团严阵以待,终于为当天的活动献上了一个精彩的开头。

    彩排时,听着苏州评弹《江南好风光》,台下的韩再芬不禁感慨:“真美!”紧接着她也跟着哼唱起来,一字一句别具韵味。唱完,韩再芬对本刊记者说道,江南文化一家亲,但具体到每个地方剧种上,仍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相对于苏州评弹,黄梅戏更加活泼硬气,而与豫剧相比,它又多了几分婉约细致。正是这或多或少的差异,我们的戏曲文化才得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韩再芬说,“以前交通不便,文化交流不畅通,仅以我们徽州为例,翻过一座山,语言就会不同。现在不一样了,社会发展天下大同,各个剧种之间互相交流、借鉴的机会越来越多,有利于能诞生出更多具有融合性的戏曲作品。”

    韩再芬与上海的缘分也很深,她的代表作《徽州女人》,就是由上海的艺术家参与编创的。黄梅戏的发展也一直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第一届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巨大成功;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天仙配》摄制成电影,轰动全国,风靡东南亚……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黄梅戏的普及。

    在问到对于“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成立有什么期待时,韩再芬缓缓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黄梅戏是安徽的一张文化名片,我希望借这次契机,把黄梅公馆开到上海来。”黄梅公馆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优秀的新人,后来又逐渐成为安庆对外宣传的文化场所。“在上海有许多安徽人,他们都在为上海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黄梅公馆可以开到上海,不仅可以宣传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曲,还能慰藉远在他乡的安徽人的乡愁。”韩再芬解释道。

    联盟的成立将为艺术家们带来更多空间,为了能真正把愿景落到实处,还需要切切实实的探索和举措,这也是艺术家们所期待的。盛小云告诉记者,苏州评弹团每次来沪演出均是自己营销,做得比较辛苦,其实这方面更需要专业人才来运营,如果联盟可以成立一个传统文化营销方面的组织,负责这部分工作,演员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和表演上了。盛小云认为,沪苏浙皖四地未来在深度合作方面可以有很多方向,比如三省一市共创一个联动的文化品牌;又如三省一市可以共享一个好节目,可以巡演,大家联手推广等;再比如政府支持和市场引导下,让地方文化“走出去”。

    吴凤花和她所在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经常来上海演出。她谦逊地表示,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近几年的探索、实验剧目,都会来上海“汇报”。对于“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成立,吴凤花也很期待。“以前各个剧种、院团之间,大家都是独立体,大联盟能让各地方剧种汇聚在一起,让管理者、一线创作者可以坐在一起聊艺术见解、剧目建设、题材拓展甚至是跨剧种创作,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吴凤花希望日后几个地区之间可以通过“文化走亲”等形式多加强交流,手牽手迎接地方戏剧的新繁荣。

    上海一直是全国各地众多演员心中必须要到的一个大码头。不仅是演员,上海这个码头给很多外地艺术家带来机遇与声誉,那么到了新时期,随着“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这样的平台的搭建,文化大码头的功能必然会有新的升级,如何落实值得深入思考与实践。

    “我们期待‘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位,统筹协调更加有力。我们期待‘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建设能够加快构建并不断优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建设能够坚持开放理念,探索区域文艺交流合作新模式,带动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李屹指出。

    上海文艺家下江南,探寻文化之根

    在长三角文化共享共融的大趋势下,苏浙皖等地众多艺术家、组织,期待着更多深度合作,在上海这个大码头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上海的艺术家也纷纷开启“文化走亲”,探寻江南文化之根,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日前,由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市文联共同组织的江南文化主题采风调研团走入苏州,感受古城古韵与新颜。采风调研团一行35人,包括文学、书法、美术、戏剧、电视、曲艺、民间文艺、杂技、摄影、评论、媒体等领域的艺术家。

    拥有2500多年历史与记忆的古城苏州一直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印象和历史印记。如今再到姑苏,“小家碧玉”之美早已增添了时尚与现代范儿,在保留历史温度与底蕴的同时,又融入了新时代的思考与活力。采风调研团参观考察了苏州部分著名地标,并与文化场馆、品牌的组织者、运营者们座谈研讨,深入的跨“界”文化交流,触发了上海文艺家诸多思考与感悟……

    采风调研团首先来到苏州博物馆。典雅的古建筑、现代化的馆舍、别致的山水园林,苏博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之美以及品牌运营、策展及文创等方面的创新理念,更新了大家对博物馆的固有认识。

    “苏州博物馆的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苏博就做好小家碧玉,体现了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定位,他们没有随大流追求高大上,而是看清自己的优势并把这种优势做到极致。江南文化的精致和优雅是最能吸引人们关注的,因此做好自己才能真正做强做大,这对评弹的发展也很有启示意义。”上海市曲协副主席、评话演员吴新伯感慨。

    “苏博的展览资源并不都是自己的,但他们搭建了功能非常强大的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苏州的文化发展定位有自觉意识,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聚焦历史资源,文化特色非常鲜明。”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化部决策咨询专家蒯大申说道。他认为,上海也应该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让长三角以及全国乃至全球各种资源到上海这个平台上来集聚,“上海文化”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打响、擦亮。

    苏绣以及苏州的工艺闻名全国。在镇湖刺绣街、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采风调研团亲眼观赏到作品、了解了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后,啧啧称赞,感触良多。上海市曲协主席王汝刚从中看到上海与苏州间很好的合作前景,“苏州刺绣做得蛮好,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上海画家的画,文联很多沉淀下来的宝贝,都可以跟刺绣合作,很多题材可以嫁接,还可以请苏州的艺术家到上海文联做专场演出,合作前景很宽广。”

    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昆剧院也是苏州有名的文化地标,构建了一道古朴又时尚的戏曲风景线。苏州戏曲博物馆内,华丽精致的古建筑群独具风采,珍贵馆藏以及特展独具匠心。馆内的舞台,既有现代化的设备,又充满古典之美,引得表演艺术家钱惠丽、评话演员吴新伯心血来潮,纷纷上台即兴表演了两段,精彩绝伦……

    身处具有东方古典美的建筑、充溢江南独特乡土气息的风景中,上海文艺家们的灵感纷纷被激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歌扇裁风舞带长,谁吟娇凤懒添香。宵听松雨分残月,十二楼头正作场。莺语间关衽正单,吴歈缭绕夜将阑。重帘挑尽千丝缕,何胜前朝旧衣冠。”调研时,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丁筱芳拍了许多照片,回到宾馆后顾不得休息,又立刻速写下他的苏州印象。“此次苏州行,我印象最深的是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昆剧院,把昆曲和当代审美结合起来,包括在苏州的园林中进行演出。园林是中国江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昆曲又是传统戏曲的一个标志,这两张名片放在一起,也给了我启发,可以用中国水墨的语言来创作一组园林中的戏曲人物,以中国画的传统语言,用新的模式,跟现代文化、当代语境结合,有个性地展现江南文化。”

    步入苏州昆剧院,既能看到剧场、排练厅等比较常见的空间,也能在厅堂看到老师一丝不苟教学的场景,在实景演出环境里见到演员咿咿呀呀地排练……苏州昆剧院已然超越了传统剧院的模式,打造了一个融合实景演出、厅堂表演、排练演出、体验教学、展览陈列等为一体的艺术空间,也是城市的会客室、第二课堂。对于苏州昆剧院这样一个昆曲“活态传承”的典范,参与调研的文艺家们都颇有感触。

    “苏州昆剧院就像一个小型的‘活’的博物馆,现场教学、演绎,一些乐器、服装等的展示,非常有艺术氛围,很有感染力。院长把院团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用心爱护,他的这种精神确实值得现在的一些事业单位学习,没有‘等、靠、要’的想法,而是一步步地规划,不断发展,聚拢人才。”上海歌剧院舞剧团艺术总监张玉照表示。

    在苏州昆剧院,蔡少华院长为调研团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言谈中所传递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以及对昆曲的无比热爱也打动了大家。“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把剧院做到极致。”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这也让他联想到一个问题:在一个多元的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做什么?“做你最内行的事,并把最内行的事做到极致。”杨绍林说道,“苏州昆剧院就是一个例子,向社会开放,引领创造一种生活形态。我很赞成吴冠中先生说的:不能变成下里巴人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很多进入殿堂的艺术,其实都是从老百姓生活中来的,都是跟老百姓相关的。我们能感受到苏州各界都在努力营造这种文化生活。”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表示:“此行参观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和苏州昆剧院,都利用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全晋会馆、苏州昆曲传席所旧址等)来设立,都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博展示,而是把体验、教育、衍生服务、文创开发等多种功能融合其中,让这些场所充分‘活’起来,吸引力倍增。苏州在城市‘文化空间’的营建上,做得十分出色,给人很多启示。”现下,上海作协即将筹建上海文学博物馆,王伟认为可以从苏州文化界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很多经验。

    上海如何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苏州拥有丰富的传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资源,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达到32项之多。在“‘江南文化’主题采风调研——苏州行”座谈会上,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龚平介绍,在32项非遗当中,“主根”是昆曲。昆曲在苏州带动了其他非遗的发展,如昆曲服装带动了苏绣,昆曲演奏带动了民族乐器,昆曲戏文故事带动了木版年画、泥人等,于是以昆曲为中心,形成了一条生态产业链。这样的经验也给上海的非遗传承带来启迪,有上海专家认为,上海也要抓住主干,纲举目张,带动整个平台发展。

    “非遗项目的话,如果不进行合作研究,有时是很难出成果的。同一个文化圈里的文化,怎样合作,然后凝聚成一些品牌,为我们当今社会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提出,“‘江南文化’这个课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大家需要这么一个平台,建立合作机制,然后大家可以通过课题来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汪涌豪表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联动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有鉴于类似《吴中文库》这样的大型丛书已经编纂出版,上海城市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也已日渐成熟,未来希望不仅在物质层面、各种艺术创作层面上多多加强两地的交流,更要在文化的层面认真梳理两地文化的内在关联,进而完整地彰显以尚礼重教、开放包容为特征的江南文化对于当今城市发展的贡献。这样,才有可能赋予这片土地上的文艺以更厚重的质感,这片土地上建成的城市有更远大的未来。”

    “沪苏浙皖四地,资源可以共享,人才可以共用,剧场可以共建共享,宣传可以共通。我在电视台工作,节目中舞台上的演员其实不光来自上海,还来自无锡的歌舞团、江苏的歌舞团或者浙江小百花,共享一些优质的资源,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共建共享共通其实最受益的还是老百姓。”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金炜说道。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党委书记、上海杂技团总经理俞亦纲则指出,在合作中,上海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好心态。“现下上海正式提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海要做好有特色的文化,不要简单地攀比,发展有上海特点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比如上海的杂技和魔术在创作一些主题晚会、节目时,并不拘泥于上海地区的文化元素,而是从整个江南文化中汲取营养,最后在作品中综合呈现。”

    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朱英磊认为,在发展“江南文化”中,有两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是走出上海、携手联动,要有稳定的载体和有效的机制。其中关键是机制,门类、主题、周期、分工、联络、标准等要非常清晰。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打开家门、拱手迎宝。苏浙皖的许多文化精品水平已经很高,上海要想復制、赶超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集聚,“请进来”。可以做好几点:1、玉盘捧珠、如数家珍。上海对江南文化的宝贝要十分清楚,十分恭敬。2、全市布局、一一对口。可以将最高水准的大师及其作品,对口请到上海最合适的地区开设窗口,并进行互惠合作。3、精雕盆景、全球展示。组织上海文化精英对“江南文化”进行学术挖掘和时代装饰,然后以新的形象,推向全国,向世界展示。

    尤存表示,为进一步深化江南文化课题,要做好以下九点:第一,江南文艺各艺术门类的合作联动;第二,共同打造新项目,拓展新空间;第三,艺术链条的起承、衔接;第四,艺术人才的联合培养;第五,艺术采风、艺术创作的共同推进;第六,江南艺术之旅地图的共同绘制;第七,江南文化外宣通道的共同打造;第八,江南文化的文创产品的研发;第九,江南文化传播工程的共建。长三角各省市之间要全面梳理相互间的文化产业和生态链。“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将共同挖掘江南文化艺术资源,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搭建区域一体化的文艺创作、研究和展演、展示平台。

    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动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走出去”,开启“艺江南”之旅,从江南文化中汲取营养;还是“请过来”,上海市文联联合苏浙皖文联共同组建“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开始了深度实践。长三角各地的历史、文化更深度融合后,会生发怎样的“新声”和“新态”,“江南文化”品牌的打造如何更好地推动上海文化、长三角文化的快速发展,值得期待。

    (本文摄影:祖忠人、蔡晴、郑宪章、崔益军)

    相关热词搜索: 江南 打响 搭建 开启 文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