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告诉国人:隐在山河深处的史与地

    时间:2020-11-22 08:01: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放在中国的大地理版图上,这块被山河(贺兰山和黄河)合围出的绿洲确实被掩隐在中国深处:西边急促的黑山峡峡谷和广袤的腾格里沙漠,北边浩瀚的阿拉善高地与乌兰布和沙漠,南边延绵数百公里的枯山和干旱少雨造就的“最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地区”,东部隆起的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这种地理貌状和环境包围下的地域因为千百年来生活于斯的民众对山河利用、改造出的人工绿洲,会给人怎样的惊呼?这本书里有着将地理学、地貌学作为入口,历史学、民俗学及宗教学等为内核的人文解读。

    较东部地区而言,这是一片自然海拔意义上的高地,但从国人对其了解的人文海拔角度来看,这里变成了很多人理解中的人文意义上的低地。夹在这“高地”与“低地”之间的宁夏平原,有着怎样的人文内涵呢?这本书里有着史地综合在一起的切入角度,试图给读者勾画出一幅宁夏平原上的立体人文画卷。

    王国维在他的《殷周制度论》中,从行政地理学和制度地理学的角度指出:殷周时期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巅峰时期,他发现历史年表中的殷和周处于先后地位仅仅是时间范畴上的事。在地理历史学的研究视野下,王国维发现这两个王朝带给中国历史更大影响的是,殷人之后的周人,以向东扩张(史料委婉地称之为安抚)来推行、完善、发展自己的制度。真正改变中国历史和疆域的是先秦,秦以后的中国,由于掌握了更为娴熟的畜养技术和马上作战技术,摆脱了和西部游牧部族争锋时的劣势地位,在秦汉时期的多次战争中,开始像周朝向东扩张一样选择向西、向北扩张,并在扩张过程中,将自己的制度试图影响到所征服地区。制度在这些地区的建立标志着征服的成功,秦汉时期对宁夏平原的征服以及设立郡县,改变了此前中原王朝“圣人疆理之制,固不在荒远矣”的局面,使宁夏平原从此走进中原王朝的控制或视野之中,使之和北部、西部众多游牧部族掌控地区结束了“荒远”的地理角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中国人读到的历史典籍还是停留在以汉族为主、以中原为中心的史学。其实,当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向东推行其政治制度时,早在距今两三万年前,宁夏平原就迎来了从西伯利亚远迁而来的古人类,他们在今水洞沟一带创造出了和同时期欧洲莫斯特、莫瑞纳文化基本一致的水洞沟文化,水洞沟人不仅是三万年前宁夏平原上的主人,也成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主体;当中原地区的殷商王朝遭受来自西周属国的进攻时,宁夏平原一带的战车不仅被大量先民刻画在石头上(今天见到的岩画内容),而且被姜子牙派遣南宫适借去且成为攻打殷商王朝的利器;当先秦王朝纵横华北、中原以横扫六国疆域时,生活在宁夏平原的戎等游牧部族成为先秦最大的边患,以致其不得不修筑长城来防御,如今,散落在宁夏平原南部的固原一带的战国长城在残阳里无声述说着这一令先秦王朝羞色满脸的历史,那时的宁夏平原,何曾失色于历史版面?

    当宁夏平原上的丰美水草成为滋养匈奴的沃土时,匈奴以此为跳板,对中原王朝一度构成威胁,迫使秦、汉王朝没有理由忽略这块土地了,这里开始走进司马迁等史学家的典籍中,习惯了从史籍中领读历史的国人,对宁夏平原的掌握更多的以此为开端,即便这样,在一个以中原地区和民族主义情绪支配下的史学观支配下的修史者,给后人留下的宁夏平原,依然是游离于中国主流视野之外的蛮荒之地。

    戎和狄退席之后北魏拓跋政权、党项大白高国等游牧部族为主体的王朝形制以及随之而来的“异形制度”出现,也被传统史学视为异端。这些,对中原之外的宁夏平原甚至西北、东北、西南的历代少数部族建立的王朝政权来说,是有失公允的,长期缺席于中国大历史的命运遭际,该到重写的时候了。

    黄河在万里流程中,流经贺兰山下的三百九十多公里地带,形成了一片山河隐地,造就了这块土地的肥沃和富足,养活的不仅是不同时期在这里生存的民众,更有含在其中的历史故事、民间传奇、野史艳史,尽管更多的文字之外、“正史”之外的文明痕迹随着黄河水的涛声,或积淀于历史深处,或烟云般飘散而远,以致使一部真正能书写其辉煌和真实的书籍的出世,显得那么困难,这本书担当了其中的责任。

    宁夏平原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带上,人类进入工业时期,这里的一切改变得那么迅速,城市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局。尤其是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已经跳出了企业和资源的圈子,变成了大城市群的竞争,因为它们决定着某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格局甚至经济话语权。宁夏平原因为聚集了城市群而拥有了宁夏话语权的绝对优势:平原上三个地级市和六个县市和若干个建制镇为基础的城乡集合体,占宁夏百分之四十三点二的土地面积,积聚了占宁夏人口总数百分之六十三的四百一十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二百七十万),同时积聚了宁夏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产业,创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本书中对宁夏平原上现代文明的书写,旨在告诉读者另一个信息:除了拥有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源外,宁夏平原照样拥有宁夏大地上绝对数量的现代文明资源。

    真正在历史地理视野下审视一个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的著作,应该是将地貌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行政地理学甚至宗教地理学等融为一体的,将文学、地学、史学、经学、民俗、宗教、人文等融为一体的,是跳出单纯地貌解读或对伪风俗解说的,也应摆脱将某一地区或地理单元范围内历史时间按时间顺序进行简单排列的所谓某某地区通史、简史的窠臼,更应排除将人文地理粗暴地理解为某一地区内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做法。中国至今缺少真正的人文地理著作——那是站在自然环境和地理风貌的基础上,以某一地理单元为载体的自然生态环境演变、文化地理演变、社会或行政地理更迭、历史人文事件、人与空间的关系(地理环境下的战争、开发、利益驱动下的较量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立体多元地挖掘展现出来。这是这本经过我的努力后出现的作品的初衷以及试图表达的思想,套用《南方周末》的那句“在这里,读懂中国”的话,就是“在这里,阅读宁夏平原”。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诗人哈罗德·品特说过这样的话:“当你不能写作时,就被放逐了。”我清楚,当我开始写作时,我就被放逐了,被主流写作放逐了。我不是专业作家,我的每一部作品都不是某一学派或利益集团赞助下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某一种权力话语语境下被动应付的作品。

    科学这个词汇来自西方,而人文这个词汇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古典中,《易·贲》里如此阐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国人最初的理解,即指诗书礼乐及其教化,后来的演变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人文这个词汇包含着“人”和“文”两重含义,也就是“理想的人性”和“文化的教化”。在一个伪旅游时代,大量打着文化旗号的解说词充斥着人们的耳膜,使大量伪风俗的东西直逼走进某一地域的那些人的内心,真正关注人文的文章正在远离着人们的视线,一个主要原因是真正的人文地理文章要在大量占有史料、消化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田野考察,这两条路径都会加大一篇人文类文章的写作成本,而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在一种轻阅读心态下,也宁愿在那些表层的、浮夸的,甚至是伪虚的文章前被俘虏,也不愿静下心来,静静展读人文类文章带来的享受,这两者的合谋,使得真正体现人文特性的文章正远离着时代的视线。所以,这本书注定了不会是那种快速阅读的畅销书。

    从人文书写的角度而言,这本书是有自己特色的,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进行历史、地理、人文三种视角关照下的个人见解,这种声音在一个失却写作尊严的时代里,是沙哑而悠远的,基于这双重的穿行后的认真甚至敬畏的写作,我有权利欣赏这本书带来的自信,它会远离广告式的炒作,静静地躺在某位读者的书架或图书馆上,随时等待一双想认真解读宁夏平原的眼睛,随之是一双手轻轻拂去上面的轻尘,被它引领进一个有关宁夏平原的书香里,会将你带进你不知道的宁夏平原!

    唐荣尧,1970 年生。曾获“中国十大校园诗人”“中国十大新星诗人”“中国院校诗歌评论特别贡献奖”等。出版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像》、新史学专著《王朝湮灭》《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国》《西夏史》等、人文专著《宁夏之书》《青海之书》等。现居宁夏银川。

    [责任编辑 北隐]

    相关热词搜索: 山河 国人 深处 告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