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国际合作中的背叛与惩罚

    时间:2021-01-20 07:54: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国家间合作能够达成,需要利益的交集、制度建构以及策略有效性等因素;合作的实现还依赖制裁背叛者所必需的确定的预期和打击能力。因此,探讨合作中集体制裁困境的机理,并给出解决此困境的出路,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家间能够通过良性互动产生“强互惠性”,并由此线性衍生出利于对行为体作出制裁选择的另外两个变量:声誉感和信任。这三者对于降低国家间制裁成本十分重要。实际上,某些看似与国家利益相悖的合作行为之所以能够反复出现,主要是因为隐藏在国家理性背后的社会属性成为了最关键的激励因素。

    关键词:国际合作国际制裁强互惠

    国际合作的实现问题历来是制度自由主义者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议题。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在《霸权之后》一书中给出了国际制度对促进合作的功能性解释;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则运用计算机模拟竞赛的模型证明了合作的原生性质。在随后他与基欧汉合写的《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取得》一文中,制裁问题被列入了讨论重点。论文提出了行动者的多少与制裁效果的关系问题,阐明了有效互惠的三个条件,即判别背叛者,有能力实施报复,有意愿实施报复。Axelrod R, Keohane R O. 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World Politics, Oct 1985,38(1):235参与合作的行为体越多,通过团体实施惩罚的成本就越高,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动逻辑。本文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合作中背叛行为处理机制的考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有限理性假定出发,以一种国家社会属性的视角,给出降低制裁成本的新解释逻辑。

    背叛逻辑下的制裁困境

    国际政治学界对于合作较为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新自由主义者。例如,基欧汉将合作视为通过谈判将各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的行动变得相互一致起来;也就是在政策协调过程中,当行为者将他们的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者现行的或可预料的偏好上时,合作就会出现。[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1这个定义着重强调互动过程,重视共识的关键作用。合作肯定始于利益的交集,且共同利益大于共同分歧。但合作也强调调整、妥协和谈判的力量,这一点直接将其与和谐区分开来。以理性自居的个体,在追求自我利益满足而进行合作的时候,为什么经常导致相对低劣的收益?如被政治学家所熟知的公地悲剧问题。推而广之,为什么在现实主义者眼中,理性国家的合作总是被抱以悲观的态度?

    学术上通常把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运用到解释国际合作的问题上来。两个互动行为者应该选择的最佳战略是相互合作的抵赖政策,但从个体自私的角度出发,双方最终选择了收益总和最小的相互背叛策略,从而使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获得总体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凸现出来。因此,如果国家之间在绝对理性的坚硬外壳包裹下进行互动,合作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背叛的动机和害怕受剥削的担心始终左右着理性国家的选择。但这样的假设均是建立在单次博弈的基础上。阿克赛尔罗德通过三轮计算机模拟竞赛证明,只要当双方的互动不是有限多次而是无限多次,且当下一次行动重要性的贴现率至少是前一次的2/3时,“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是稳定可信的。在这种条件下,即便在一个相互背叛的世界里,行为互动的双方如果采取“一报还一报”的策略,便可以使自身在一个集团的多次博弈中获利最大,且让整个集团向着彼此合作的模式进化。[美]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合作的进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4,66尽管阿克赛尔罗德对人类社会的合作前景报以乐观态度,但仍有问题存在:既然有效的合作基于“一报还一报”的实施,“一报还一报”就必须能够被背叛所激怒,进而采取报复措施,完成一轮博弈。报复的可信性和可实施性就成为关注的重点。令人遗憾地是,也许是为了使理论看起来更为简洁和明确,阿克赛尔罗德并没有在《合作的进化》一书中论证这一环节,不得不说是他在理论建构上的一个缺失。

    在军事安全问题已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首位的今天,一国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缺乏严格的界限,经济手段在各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外交实践比比皆是。因此,任何一种试图影响他国的经济行动都具有政治性;同样,任何一项政治制裁都会对目标国的经济状况造成冲击。从目前看,经济制裁越来越成为大国和国际组织经常运用的惩罚手段。据统计,在1914年到1998年间国际社会所发生的170多件经济制裁案例中,有150多件发生在二战后,其中仅1990—1998年就发生了50多件。与此同时,经济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1938—1972年间,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达到制裁预定目标的为67%,1973—1990年则下降到22%。即使在两极对抗消失后的90年代,成功率也只有1/4左右。Elliott K A, Hufbauer G C. In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 Sanctions:Same Song, Same Refrain?. Economic Sanctions in the 1990’s. 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May 1999,89:403 // 转引自阮建平.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理论述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33

    传统合作理论认为,无限重复的“囚徒困境”双边博弈,互惠战略(一报还一报)可以作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行为者合作的有效策略。重复博弈使得潜在的背叛者必须在背叛带来的短期收益与背叛引起的未来长久收益的牺牲之间进行权衡,由于在多次博弈中声誉很重要,因此每一个行动者都将试图通过自身稳定的合作姿态来维持对方的合作。Oye K. Explain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Hypotheses and Strategies. World Politics, Oct 1985,38(1):13但如果加入惩罚背叛行为的制裁成本变量,制裁能否实现还需考虑如下三点:第一,行为者能够辨别、认同背叛者;第二,他们能够对背叛者进行集中报复;第三,对背叛者存在长期惩罚激励。在行为者很多的情况下,这些条件难以满足:识别背叛者将变得不可能,更不用说能够进行惩罚了;即使可能,也没有合作者愿意扮演警察的角色。在强制其他行为者遵从规则的行动中,每个合作者都希望做“搭便车者”。Axelrod R, Keohane R O. 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World Politics, Oct 1985,38(1):235由于存在诸如国联集体安全式的普遍困境,不能保证有效报复以及报复的威慑性,互惠战略(一报还一报)不能开展,在一个背叛动机横生的世界当中,合作的演化便难以推进。因此,制裁问题是合作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一旦制裁问题严重或制裁失信,合作就有崩溃的危险。

    相关热词搜索: 国际合作 惩罚 背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