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从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解读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1-01-31 07:58: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回顾了该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梳理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发与新的实践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解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民族复兴;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1-0029-0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宗明义就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指导思想之一,成为大会主题的有机组成。通过对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的回顾,《报告》提炼出这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并明确“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科学发展的观点还深入贯彻到全篇,由此成为十八大《报告》的重大思想亮点。为此,对于《报告》相关论述的聚焦,实有助于对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深入领会把握。而要深入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有必要紧密结合《报告》文思的两大结穴所在: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之一也是至为根本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言之,党的健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才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创造辉煌的康庄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而十八大《报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阐释。《报告》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强调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鉴于《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追溯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而指明这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蕴含于这段论述的历史眼光、理论范式同样可适用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溯源。

    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新中国缔造者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比如,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论,以造福人民为取向的发展价值论,以及发展途径的具体实践,等等,[1]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作了可贵的探索。然而,革命方式与经济建设的错结,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准确判断,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毅然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新时期中国确立了战略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新时期就此破题。

    面对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也正是在新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主题仍是促进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指出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应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此时虽无“科学发展观”之名,但是科学发展观实已呼之欲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又正视多年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激化了经济社会问题,促成了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着重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翌年初,国内经济出现了投资偏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中央及时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5月,胡锦涛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宏观调控在年底即初见成效,这进一步坚定了党中央推行科学发展模式的决心。

    进入2005年,“十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已成定局,党中央积极酝酿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民生建设与化解矛盾,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任务目标。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党的十七大在2007年10月的胜利召开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这一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特别是揭橥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而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还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了党章。

    为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日臻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且这一理论成果经受了从十六大以来十年工作实践特别是十七大后抵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检验与证明。根据十七大的部署,从2008年9月起,全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分批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样就为科学发展观被党的十八大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铺平了道路。需要补充的是,党的十八大不仅在大会《报告》上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将此写入十八大修改的《党章》。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势必促进全体党员同志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新组成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长过程的回顾,以下要点有必要加以揭橥:首先,科学发展观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递进发展。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铺垫,邓小平的相关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发展论述则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为把握战略机遇期,积极回应新世纪新阶段实践新课题的成果。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借鉴吸纳了西方当代发展理论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视经济数量增长、经济发展方式陈旧和质量效益较低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由此一改国际一度盛行的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思想利器。

    其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完善扩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行动指南。明显区别于片面发展观的是,科学发展观不仅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除了经济、社会领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部署还涵盖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军事国防建设、外交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行动指南。

    其四,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指导性已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赢得了广泛的共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越来越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3]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党的十八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

    集中阐发,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承继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实践成果,《报告》是继十七大报告后又一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通篇主题的党代会政治报告。检索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共出现17处,尽管就数量而言,它比十七大报告少了4处(另一关键词“科学发展”,十八大《报告》比十七大报告少了7处),但这并不足以否定“科学发展观”作为《报告》高频词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该《报告》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集中阐发,并且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承接十七大报告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党的十八大对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及时总结。《报告》既充分肯定此项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又指出工作存在的许多不足,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就有:“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

    在总结过去十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报告》强调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报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双重界定,进而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由此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为此,《报告》对全党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为“四个必须更加自觉”: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随后,《报告》首次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要求全党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在专论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建设领域,以及党建方面,《报告》又明文述及科学发展观。这其实是党的十八大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的具体要求。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着重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是十八大《报告》相较于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特色内容。更具理论新意的是,《报告》将发展是硬道理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衔接。在具体论述中,《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显然,相关论述较十七大报告相关部分倡导的“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更为深入一步。

    《报告》第九部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延续了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十七大报告在相应部分明确主张:“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又进一步要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兵者,国之重器。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是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履行者,而科学发展观为强国强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十八大《报告》相关论述高度浓缩了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且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势必然进一步牢固地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报告》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该报告最后一处明文标举“科学发展观”的部分。《报告》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除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求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分明是党中央对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又一次部署。联系科学发展观,不难领会该部分标题“科学化”的理论来源,这从另一方面揭橥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党建的工作思路。

    《报告》明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包括“科学发展”)关键词来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仅见于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建设与党的建设,我们或可据此窥见党的十八大对这三项工作的特别重视。当然,就实质内容而言,《报告》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绝不仅限以上所述。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实践、理论成果,特别是理论内涵、基本经验与做法,在十八大《报告》得以延续与发展。相较于以往,《报告》阐发的科学发展观更具有理论延续性、现实针对性与理论自觉性的特点,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全面提高

    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执政兴国、谋求社会发展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吸取了晚近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奉行片面发展观导致政权丧失的殷鉴。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自然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着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党的建设,原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机组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自十七大以来已成我们党的自觉意识。从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十八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见得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了。

    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工作以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容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党建改革创新,以及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同时,《报告》也清醒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其中有关党建的就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十八大号召:“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报告》第十二部分对党的建设作出专论,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建的新思路,标题即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报告》严正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注意:这是《报告》第二次提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与“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罗陈,充满了忧患意识。对此,《报告》着眼于“两个提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而凸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对比十七大报告,不难发现“这条主线”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这既是近年查处重大贪腐案件所得的启示,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新时期加强党建的科学内涵。

    根据《报告》全面加强党的“五大建设”的构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建设“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设定,该《报告》后文有关党建的八点论述大体可归并为以下四类,具体表述更是有了明显的新进展,尤其值得重视:

    首重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建设。《报告》在坚持十七大倡导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一步,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进而提出了“政治灵魂”的概念,重申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特别是要求“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报告》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道德力量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为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紧扣科学党建的核心内容。

    突出宗旨意识,推进作风建设。十七大阐发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并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成功对接。十八大《报告》加以继承,进而将它单列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的重要方面。其中既包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也涉及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等作风建设内容。宗旨意识的强调与作风建设内容较十七大报告相关条文的前置,彰显了十八大加强党建的新思路。

    发展党内民主,强化组织建设。《报告》从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目的,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高度,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入手,充分肯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从建立民主政治氛围到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等一系列举措。除了发展党内民主,加强组织建设还要靠制度来加以保障,包括推进民主本身也需要制度建设。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均成为党建科学化的有力抓手。

    反腐倡廉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报告》将反腐工作单列,并新增出“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条文作为压阵,足见十八大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前所未有地申明了党纪的威严。《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提出了“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等新论断,特别是指出“既严于利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宣示了党惩治腐败的极大决心。在此基础上重申党的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强调“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这既是为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增强党的战斗力,同时也就自然地建成并强化了反腐“防火墙”。四、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

    的思想保障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所作的庄严承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宏伟蓝图的有机构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标志。承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对全面建成小康总体目标的设定,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同时,《报告》深情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频频期盼与召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十八大布置的各项任务目标,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践行科学发展之路。

    正因为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而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思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多依靠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基础上,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物质基础。

    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建设方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公共服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经济建设着眼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等举措,凸显了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发展动力观。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前者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后者旨在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共同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发展部署中的强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再加之经济、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齐头并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宛然可见。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得以形成落实,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胜利在望,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为期不远了。

    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论述军队国防建设、国家统一大业、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加强党建等部分,也贯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军队国防建设与党建方面的科学发展观精要,前文已揭。在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方面,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继续张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包容互鉴”观点,与“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主张,继续宣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既而释放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最大诚意,从而持续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

    国家的统一直接关系民族命运的兴衰。完成祖国统一同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也是其中影响大局、至为关键的一项。我们党坚信:“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事实上,无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统一,还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最终都可归结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道,被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正如《报告》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从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明了这一要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其指导我们完成党的十八大布置的各项任务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自然彰显出来了。

    参考文献

    [1]程新英. 发展的意蕴:发展观的历史嬗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价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0-249.

    [2]习近平. 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N]. 人民日报,2012-11-16.

    [3]夏春涛,吴波.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研究述评[J]. 党的文献,2012(1):106.(责任编辑、校对:陈东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