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金文尚意书风代表之作——《散氏盘》

    时间:2021-02-06 07:52: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顾翔,1977年11月出生。河南项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联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会员。现任职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

    作品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获奖作品,河南省第二届篆刻展一等奖,全国篆刻艺术展铜奖,“许慎杯”全国书法家作品展金奖,全国第二届“商鼎杯”书法大奖赛银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全国第四、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上海河南书法篆刻交流展。

    收录于《河南省书画名家志》、《河南书法30家》等多部书画作品集,参与编写河南省中小学地方教材《书法艺术》。

    金可泛指金属,也特指青铜器。继甲骨文之后,中国的古文字就集中出现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比石刻的文字早了千余年。在众多的青铜器中,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铭文以其稚拙弥漫、浑穆异趣独步古人,著称于世,它是金文尚意书风中的代表之作。

    一、《散氏盘》铭文探微

    殷和西周的金文书法,较甲骨文更丰富多彩。在共同时代风格中,又有多样的个性。从风格来看,殷和西周金文,由雄浑壮实,趋向典雅工饬。昭王之前的可算前段,穆王以后算后段。前段点画形态较多样,起笔收笔往往露锋,多有圆点和肥笔,字形长短、宽窄、大小,相当随意,章法上行距不整齐而互相争让者多。也有行距字距相对整齐的,如《大盂鼎》。后段点画较单纯,增强了线条化,起止藏锋已如后世小篆;字形大小多渐趋一律;章法上以行距字距相对整齐为主。有的还有明显的长方形界格。西周的《颂壶》、《墙盘》、《散氏盘》、《毛公鼎》等,都是代表作品。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亦被国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称之为《矢人盘》,文中三处出现“西宫”,也有人称之为《西宫铭》。传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重20公斤。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林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清室内务府清查养心殿时,复得于库中。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他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

    《散氏盘》铭文铸于内底,计18行半、350字。铭文记述了厉王时夨人将眉、井邑田两处的土地分割给散氏的史实。文中明确规定了分给散氏的田界的标志,其中用某地之某种树木为界的方法,是典籍中封树的实际例证,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盘是用于盥洗的水器,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盘铭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苏秦所说的“三分壤土,著之盘盂”的话。它作为研究西周后期土地制度及社会变革的历史文献,可以说就是一篇《尚书》外篇。

    《散氏盘》以长篇铭文及其重要史料价值而著称。此器自发现至今,书法极受学界艺林推重,评论文字之多,效法者之众,居三代书法之冠,大概其影响只有《石鼓文》可以与其颉颃。

    二、《散氏盘》铭文赏析

    金文发展至西周后期变化是比较大的,《散氏盘》铭文则是其中粗放尚意一类的代表。它与厉王时期所作的端庄遒美的铭文形成鲜明的对照。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的特征,和武王时的《天王簋》,恭王时的《卫鼎》、《卫盉》等金文的书风一脉相承,唯《散氏盘》之文字更较恣放、宽博。从字形上来看皆作正方形,结体比较疏阔。若与晚于它的《毛公鼎》等比较,尤其是与解放后所出恭王时的《史墙盘》等比较,在书风上虽有拙、秀之分,但其质朴浑厚的气势,以及潇洒的神韵,还是堪为楷模的。

    学书法最好能看真迹,临摹要选善本,学习一个碑帖更要看它的全貌。我们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碑、帖、器物实物,学习临摹的都是印刷品,由于版式需要原有的章法大都被打乱重新排版的,这样一来,字体空间的变化,以至于左右上下之间的关联,也会随之改变,它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这个碑帖的片面认识。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态飞扬。整个铭文拓片呈方形,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具有明显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许多印刷品重新排版,这种秩序感不知所踪。《散氏盘》铭文笔画粗细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于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先生一个“横”字道出了《散氏盘》的与众不同。《散氏盘》的结字仪态万方,自然生动。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石味”。

    《散氏盘》铭文的结字“横”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金文和小篆而言的。它的结字还是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如“强”、“宫”、“君”、“邦”“暮”、“封”等字,也有许多圆形的结字,如“道”、“南”、“周”、“罪”等字,另外,许多字随形就势,一任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字特点就是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个“封”字,或大或小,或庄重、或严谨、或疏朗,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如“以”字,全篇共9个,这个字在金文中的笔画比较少,所以,要变化的难度就相当大,但在《散氏盘》铭文中,我们却能看到每个“以”字,个个神采飞扬,变化万端。另外,如“道”、“散”等字,也是处处经营,字字匠心,这种经意的水平确实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与高妙。

    《散氏盘》铭文笔法精美,浑劲圆润。在众多的金文作品中,《散氏盘》铭文是比较特别的一件,特别是在它的笔意上,既有粗放野逸的意蕴,又有自然圆劲的趣味,线条婉转飞动中多见率意自然。言恭达先生称其“开了草篆的先河”。确实表明了它在众多金文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综观西周金文书法,用笔有三种类型。一为规范之篆引,二为钉头鼠尾式滑出摆动状态的古文笔法,三为篆引线条而为日常简率书写之法。《散氏盘》属于后者,即注重实用的,在我们看来艺术价值较高的书写形式。正是如同《散氏盘》这样实用简率的书写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之后,导致了隶变的发生。因此,《散氏盘》铭文书法具有文字学、书法艺术上的双重价值。

    三、《散氏盘》铭文的临摹与创作

    有清以来许多书家对《散氏盘》铭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诠释。近代大家吴昌硕一生偏爱《石鼓文》,遗貌取神,标新立异,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临写的《散氏盘》铭文及其楹联创作饶有独到之处。陶博吾师承吴昌硕,他书写的《石鼓文》、《散氏盘》铭文,其艺术风格既有吴的风神骨力,又有自己的面目。他善用柔毫,笔酣墨饱,结体千姿百态,放荡恣肆、率真动人,具有高古雄迈的的韵致。当今名家如言恭达、王友谊等都在《散氏盘》铭文上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去体会形散神蓄、质朴天趣的《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铭文已去尽了工整纯熟、精美华丽的铸铭技术。用笔恣肆放逸,线条深厚苍茫,结构形方势圆,信笔所至,漫不经心,奇姿迭出,不拘俗套。《散氏盘》铭文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汉字字体的表现力。临习《散氏盘》铭文,以我自身的体会来说,着意的是线条与结字的变化。

    相比行草、楷书,篆书的笔法相对简单。简单并非容易,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去表现。篆书的线条多以中锋为主,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圆劲挺拔,质感较好。故临习《散氏盘》铭文,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的浑厚苍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

    临习毛笔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性能的毛笔表现出的线条也各有不同。羊毫毫颖柔软,蓄墨足、濡墨快,线条醇厚古朴,富有纫性。狼毫毫颖锐利坚挺、弹力十足,线条苦涩老辣,遒劲爽健。我个人喜欢兼毫,蓄墨适中,刚柔相济。相同的铭文,不同的书家临摹与创作出的风格迥异,表面上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却是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个性所造成的不同线条。线条能够使形象生动的原因,就是它注入了个性因素。

    结字的变化多端是《散氏盘》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临摹之前一定要认真读帖,细心揣摩,心领神会其结体特点,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曾有书家认为该铭文书写者是左手执笔。要通临全文以掌握单字结构的组合以及起笔收笔的要领。细心观察,反复临摹,准确地把握字形的变化和运笔技巧。

    书法临摹不外乎实临与意临。实临在结构与笔法上尽可能准确,追求《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天趣的风韵和漫漶残泐的金石气息。意临则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关键步骤。临摹时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临习一段时间后,便可尝试着集字创作。集字是对原作的二度临摹,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的捷径。因为操作时须将字的大小,重字的选择等因素考虑在内,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集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别人曾经写过的,不妨采取“拿来主义”。如吴昌硕、陶博吾等前辈都曾写过集联。今人黄四德也曾出过《散氏盘集联句》如能合理利用,便可省却许多案头工作。

    另外一种就是自己集字,这对于我们来说难度似乎更大。《散氏盘》铭文文辞艰深,铭文字数少,且多数为非常用字。对于创作,可利用的资源毕竟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临习同时期其他铭文,熟悉其字形,再用《散氏盘》铭文的笔意、结体进行改造,那便有另一番风味了。从文俊先生曾经说过“学习金文不能仅限于一鼎一盘,还要博取诸铭,凡沉雄凝练者,皆尽汲取。”然而书写的篆书形体应该有可靠的根据,随便错写古文字的笔画,或者把“她” 、“们”这类后起字用偏旁拼凑法仿造成古文字形体,都是不妥当的。学习篆书必须研习“六书”及《说文解字》,明白字义以免写错。

    在创作中笔墨的运用也很有讲究。言恭达先生曾说:“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也。”此语足见他对于写篆用墨方面深有研究。工稳的篆书特别是铁线篆,墨色的变化是有限的,而写意篆书则不同,大可像行草书那样,蘸一次墨书写多个字,这样就使墨有了韵律美。太浓无韵,太淡伤神。在篆书用墨方面,我们可借鉴宾虹“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思想,把水墨画中的墨法运用在金文书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谈到金文的创作许多书家都提出如何表现“金石气”的问题。“金石气”,是经过悠长的年代,风雨的侵蚀或人为的破坏,使作品表面造成一些残损,也就是“残缺美”。清代学者李瑞清是用抖笔的方法来表达青铜铸造般的沉重线条的,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写法。我认为这不如吴昌硕取《石鼓文》的爽利厚重,从而留下作态的痕迹。金文的生动处往往在于会写与不会写之间,规范与破坏规范之间。单纯的规范只能看到一种优美,而完全不规范我们看到的是完全没有法度。艺术并不是要破坏所有的东西,是要在生动的形式中创作出属于你个性的形式。现代一些篆书名家通过尝试丰富笔法增加侧锋、使用秃笔、枯笔和涨墨来营造出那种残驳的效果。在金文创作中,还有很大的资源与空间亟待我们来开发与发展。

    《散氏盘》铭文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临摹与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把它吃透,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仔细去体会,学会跟它对话,和它心神相和,做到心与物游,尽可能地把我们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和作品背后那个隐藏着的作者一起沟通。

    相关热词搜索: 之作 代表 金文 尚意书风 散氏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