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广西归难侨生活现状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1-02-13 07:54: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侨乡之一,区内归侨、侨眷有120多万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关系到区域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在本次调研中,作者主要围绕“扶绥县山圩农场归难侨生活现状调查”这一主题进行,并在调研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调研成果。

    【关键词】山圩农场;归难侨;现状;研究

    一、广西归难侨安置

    广西的归侨绝大部分是被接待安置的归国难侨。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共接待安置归、难侨约15万人,50年代3万人,60年代的印尼难侨有2万多人,70年代末的越南难侨10万多人。

    50年代,广西接待安置归、难侨3万人,主要接待安置马来西亚回国的难侨和部分越南、泰国等地归侨。分散回原籍安置的归、难侨,其中原籍大部分在容县、北流、平南、岑溪、博白、陆川、防城、龙州、梧州等地。

    60年代,广西接待和安置回国的归、难侨2万多人,主要是印尼排华回国的归侨和部分印度、缅甸的归侨。建立6个华侨农场进行妥善安置。

    70年代末,大批越南难侨、难民被驱赶进入广西境内,集中安置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自治区直属华侨农林场和国营农林场。二是在有条件建渔港的沿海建渔业社队(发展至今的北海市侨港镇现安置归、难侨约10000人),三是在县直十一个厂矿企业安置有一技之长的难侨。

    二、山圩农场概况

    山圩农场地跨广西扶绥、邕宁两县,面积近40000亩,人口35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就是70年代末的越南难侨及其后代。这里以剑麻为支柱产业,全场剑麻种植面积已达万亩。这里有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创造的“剑麻亩均单产世界第一”的神奇,剑麻亩均单产纤维达到550公斤,是国内亩均单产的两倍,世界亩均单产的四倍,让国内外业内人士惊叹!

    这里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的“广西剑麻之乡”。经过三十多年的剑麻种植,山圩农场形成了一整套良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2年农场被农业部认定为“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剑麻)”、“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剑麻)”,依靠科技进步,山圩农场多年来剑麻单产居世界前列。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剑麻加工基地,以加工剑麻为主,有各种麻布、麻袋、麻绳等。

    三、农场归难侨生活现状

    1.经济收入

    剑麻是山圩农场归侨的主要经济支柱。除了剑麻,这里还大量种植甘蔗、西瓜、龙眼等经济作物。

    始建于1965年的山圩农场,最初以种植橡胶为主,1977年冬遇特大寒害,橡胶树遭受灭顶之灾全部死亡,农场经济跌入低谷。在灾害和困难面前,山圩人重新审视了农场的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低坡丘陵地区,全年高温少雨,土壤贫瘠,含有机质低,保水能力差,适宜种植剑麻这类耐旱作物,农场的400多亩剑麻在这次寒害中没有受到影响。于是,当地人在时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决定因地制宜种剑麻,踏上了发展剑麻生产的道路。在经历一次次挫折和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山圩人对麻田开始了精耕细作,除草、中耕、培土,有机肥、麻渣还田,剑麻叶片营养诊断配方施肥。从此,剑麻产量逐年递增。到2008年,全场剑麻种植面积达9148亩,纤维总产3687吨,经营总收入100380万元,人均收入12975元,全年实现利润851万元,创造了种植剑麻以来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两个新纪录。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授予山圩农场“广西剑麻之乡”的殊荣。

    因此,农场华侨的经济来源比起其他普通农民来有相当大的优势。按每个家庭拥有20亩地来计算,每年种植剑麻的经济收入就达到7万元以上。调查显示,近两年来,由于农场管理方面的原因,更多农户选择种植甘蔗和西瓜等其他经济作物,家庭年收入更为可观。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农场里平均每2家农户就有一辆农用车,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田园化、设施化和机械化,很多农户家盖起了宽敞高大的楼房,并且装修精致,农户的生活水平较高,生活质量好。

    2.教育和文化交流

    2007年,扶绥县人民政府和山圩农场签定了《山圩农场子弟学校移交协议书》。子弟学校事实上接受政府和农场的双重管理和支持。农场适龄入学的孩子就在这个子弟学校就读九年义务教育,当然也可以选择就读南宁市内的广西华侨学校。但总的来说,尽管农场或政府对子弟学校或华侨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设施也不断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与其他中小学不能媲美,加之农场孩子在经济上具有相对的优越性,阻碍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因此,尽管不差钱,但农场培育出的大学生数量掐指可数,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稀缺,大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很不够,缺少文化气息。尽管如此,农场归侨的后代思维敏锐,视野开阔,这与他们的出身及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与越南和合法移居美国的亲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对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3.思想认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场归难侨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让人感动。首先表现在,身为农民,他们爱看电视,尤其是新闻、时政评论方面的。休工回来,晚上闲聊的话题多与时政、社会热点有关,他们对党的知识、政策掌握得较快,对政治的热情和主动比一般农民要高得多;其次,被调查的归侨表示,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乡土观念重,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难舍情怀。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归国前经历了常人不能了解的坎坷,在异乡遭受常人没有体会过的苦难,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的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祖国母亲对自己的养育、培养恩情。

    四、构建和谐新农场所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农场存在以下问题:(1)对学校教育不够重视,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少认识,家长对孩子疏于教育和培养;(2)优生优育观念不强,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在这里,超生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对生育男孩追求狂热,“传宗接代”、“续香火”等守旧思想顽固;(3)不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农户在浇灌农作物以及生活用水上,都存在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4)劳动力极其匮乏。

    五、措施

    1.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亡。地方政府应联合农场领导,向农户普及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和奖励学习知识的行为,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接受大学生的交流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

    2.广泛宣传国家计划生育、诚信生育的政策,务必让“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深入人心,严把生育关,严把户籍登记关,这对提高归难侨的人口素质,对其子孙后代的良性发展和未来社会整个民资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广泛宣传节约用水,正面引导农户科学浇灌,强化管理,加强对农场用水量的控制和整治,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投入环保建设,切实做好防治工作。

    4.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操作,提高效率;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如接受大学生三下乡帮扶活动就是很好的一个途径。

    六、小结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们认识到归难侨这个特殊群体还需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尽早解决,以维护归侨的根本利益,保证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侨务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总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3]黄昆章,张应龙.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4]赵和曼.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5]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蒋戴丽(1984—),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难侨 广西 现状调查 研究 生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