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FC模型框架下的资本集聚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时间:2021-02-17 07:59: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在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将新经济地理学的FC模型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模型以对称条件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集聚和流动状况为假设条件,分析了FC模型框架和假定下的资本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小罗伯特卢卡斯与克罗格的研究,认为资本集聚之所以不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于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差异与政治因素制约所致。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本次危机大幅提升本国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水平。

    关键词:资本集聚;FC模型;经济增长;人力资本

    一、 新经济地理学之问:资本集聚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吗?

    D.H.Perkins(1996)认为,当生产要素不能很容易地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或跨国界流动时,资本短缺国家中普遍存在的资本密集型生产格局,将导致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或对消费的强烈抑制,或二者兼而有之。资本能否自由流动以及资本如何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到产业组织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和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都试图从自由资本流动入手,着手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引擎因素。John Friedmann(1966)在熊彼特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CP模型(核心—边缘模型),此模型解释了交易成本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清晰地揭示出了交易成本、要素流动和集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经济增长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为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出现给当代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解释力。而由Martin & Roger(1995)在CP模型基础之上建立的FC自由资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要素的流动问题以及对经济增长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即以FC模型为基础,探讨资本流动对于发展国家经济增长的效应。

    首先,基础理论CP模型的含义。CP模型存在与生产、消费需求有着相关的因果关系,假设工人把收入全部消费在其就业的地方,如果此时生产厂房发生了转移,将导致原生产厂房技术工人的迁移,这里也包含了重新培训工人需要时间和费用成本的假设,工人的迁移将导致消费的转移;再者,消费转移又将导致生产厂房的转移,生产厂房的转移则再次导致工人的转移,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则形成了一种循环。CP模型的这种循环结论说明,由于生产厂房的转移会造成商品交易成本的变化,越接近商品生产厂房的地方,商品的交易成本相对越低,由于生产厂房的转移会造成商品交易成本的变化,越接近商品生产地和消费地就会越导致商品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价格指数越低,生活成本自然也就越低。进而导致工人转移到接近商品生产厂房的地方,又使工人的迁移带动了生产的转移。这种循环显示出流动要素的收入在要素使用地消费,也就是说工人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消费在他们实时就业的地方。资本出现了流动,物质资本(常内涵金融资本)因为人力资本的变动而出现了流动。

    其次,FC模型的提出。CP模型假定了收入随资本流动而在异地消费,而FC模型收紧了假定,假定资本的收入同样随着资本的流动而在异地消费,工人作为劳动力不能流动,资本投入者所获得的资本没有在异地消费,而是返回到原来资本所有者所在地消费,由于只有作为生产资料成本的资本可以流动,这样商品生产地随着工人转移而转移的生产消费再生产消费的因果关系不存在了,同时资本所有者的生活成本与资本使用区位也无关。总之,FC模型强调,无论资本在哪儿创造价值,资本的收入最终由生产者在生产和创造资本的所在地消费。FC模型揭示一种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终端消费没有转移而回到原来地域,不存在劳动力的迁移,本文在此把模型中的两个地区看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根据Robert E.lucas,Jr.(1967)的研究认为,由于存在人力资本收益的差异,资本不会从富国流向穷国,从而资本集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聚,发展中国家无法利用国际资本流动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 FC模型的基本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本文在FC模型的原假定基础上,将原模型的变量含义做了修改,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两个区位。假定存在两个区域空间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个部门即工业制成品部门与农业初级产品部门和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与资本。由于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受自由资本流动的影响。这里假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存量沿着各自的路径增长并最终趋于某一共同值。两部门指工业制成品和农业初级产品,制成品以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冰山交易成本为特征,初级产品部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条件下生产同质商品,且产出的交易成本为零。两种要素分别为资本K和劳动L,资本K可以流动,劳动L不可以流动。资本可以在其所在地以外的地区使用,但持有资本的人不能流动,资本收益消费在资本所有者所在的地方。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和劳动力是给定的,分别记作Lw和Kw。由于资本与所有者分离,因此资本收益的消费区域和利用资本的区域也可以分离。发达国家的资本禀赋用K表示,发展中国家用K*表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禀赋在总资本禀赋所占份额分别用sK和sK*表示;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份额分别用sn和sn*表示。发达国家的劳动禀赋用L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禀赋用L*表示。在这里假设固定成本只包括资本,可变成本只包括劳动力。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pA为农产品价格;pi为第i种制成品产品的消费价格。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形式上一致,为了区分,本文用加“*”来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所有变量。

    关于流动要素的假定,由于资本收入并不在使用资本的区域消费,资本收益全部由资本所有者转移到资本原有所在地,因此,资本流动将取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名义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而不是实际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资本流动速度与这种差异的大小成正比。区域间的要素流动由下面的移动方程来表示:

    然而,根据Robert E.lucas,Jr.(1967)研究,认为资本并没有通过流动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他认为虽然看到一些富国向穷国投资的现象,但是这种资本流动远远没有达到新古典理论预测的水平,因而不能解释富国的资本在向穷国流动,不能解释资本集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进一步来说,影响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内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冲击效应。Joseph E.Stiglitz(1992)在他的那篇经典的马歇尔讲座文献中分析了资本市场失灵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他从宏观经济领域中总结出导致经济增长受阻和导致经济波动的五大外部冲击因素:总消费和总投资的波动及其幅度;古典二分法的货币非中性;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幅度;经济衰退期的资本流入部门的变动模式;产出与就业序列相关的持久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发展中国家不能充分利用资本集聚来熨平本国的经济波动,而使本国经济的增长处于一个稳态中。根据前文假定,由于存在不完美信息,那么经济增长的就业与产出也会因为资本的转移而发生不对称变化。同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门,其对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反应也有一个滞后因素和缓冲因素。资本集聚一旦因为劳动力工资因素而导致效率下降,从而不能在资本迁入地为本国增加经济增长和应有的资本积累,那么必然会影响到该国的投资部门,甚至会导致本国的投资资本外流。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的提高乃至经济增长的放缓。

    三、 资本集聚为何不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FC模型假定了劳动力不可以自由流动,这一假定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资本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过程中所产生不完全集聚的原因。根据Krueger,Anne O.(1968)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交往中资本频繁流动的25年数据估算结果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间收入百分点差距没有发生任何变动。她从教育水平、年龄、部门等因素获知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工人的相关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不同类型国家生产率的影响中,发现发达国家的工人生产率要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人生产率高很多,比如美国和加拿大工人的生产率大约是每个印度和加纳工人的5倍。因此说,在劳动力不流动的情况下,加之生产地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及生产率的低下,从而工人工资低廉所得收入与资本所有者所得收入差距甚大,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收益中的绝大部分转回到资本原区域地区消费。这样,能够在资本生产地所剩的资本收益消费仅仅是劳动力微薄工资的消费,从而无法产生生产、需求、消费三者之间的循环关联。所以说物质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不能形成资本累积或集聚,也不能带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强烈刺激。因此说,受FC模型框架下的人力资本差异和人力资本外部收益的影响,会导致资本集聚并不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强劲的增长。另外,Robert E.lucas,Jr.(1967)还认为,政治因素也是影响资本集聚不能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使得如(3)式中的竞争性均衡出现,即?仔=?仔*与sn=0或sn=1,那么必须要有一种强有力国际借贷合约机制来约束执行,使得除人力资本之外的任何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流动值增加到能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产生外部收益所临界的阈值,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最终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因此,除了人力资本本身差异和外部收益的约束之外,政治因素也是破坏力了资本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假定。所以,发展中国家若要依靠资本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采取相关政策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积极寻求政治领域的国际借贷合约机制的建立。

    资本集聚涉及到的因素很多,FC模型在假定时强调了初级产品生产部门与工业制成品部门之间的瓦尔拉斯均衡即规模收益不变与完全竞争性,在此情况下劳动力不作为流动要素参与资本的流动,但工业制成品部门存在着D-S垄断竞争。即使生产资本大规模流动到发展中国家,最终因为劳动力外部收益低的因素,而工资水平无法提升,消费能力相对资本所有者弱很多,为此,资本集聚在发展中国家的出现是短期现象。Krueger,Anne O.分析发达国家工人生产率高于发展中国家也是基于人力资本差异所致。其实,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意识到本地劳动力水平提升对于经济增长和吸收消化流入资本的意义,从而加大投入改变教育环境,使得人力资本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水平提高后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流入到发达国家。国内学者朱磊,秦江萍(2002)在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作为投资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有利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工资的趋于平衡这一现象。这样,FC模型所假定的劳动力不能流动这一现象本身也限定了资本集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尽管FC模型在CP模型基础上收紧劳动力不可以流动这一假定,但是这并不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因为自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而导致资本集聚的经济效应,反而因为受教育后的人力资本外流变相扩大了因为投资教育的资本流失。这无疑说明FC模型劳动力不可以流动这一假定的脆弱性。资本流动不能在发展中国家集聚而促进经济增长将会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四、 结论:提升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进入调整期,原有依靠资本集聚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在贸易、科技乃至第三产业发展到饱和后,依据积累起来的资本大搞金融创新,使得这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曾有一度的高速增长。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重新接受审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发展模式又开始回归到经济学家的视野,学界需要重新挖掘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隐藏的经济思想,这也正是新经济地理学最近又成为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原因之一。资本集聚在FC模型下难以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集聚时,就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划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又可能重新得到发挥,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大调整时机,积极主动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大力投资人力资本,改善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内部环境。那么一旦世界经济交往模式出现?仔=?仔*或sn=0、sn=1时。从长期来说,相应的资本自由流动对于劳动力相对富裕而资本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来来说,能够产生资本集聚的效应,使得生产在转移过程中即使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在资本所在地,但由于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的提高,从而生产率提高,工资占比增加,就会更大规模的带动本国的消费,形成本国要素流动和资本集聚的合理增长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国企业发展积累所需的资金。FC模型的框架及假定表明,尽管在当前由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生产率高而导致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主要表现为单一流动的趋势,但当贸易自由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大幅提高且不存在大规模人才外流,国际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资本进入时,资本流动的主线很有可能产生变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自由资本流动的空间分布里,积极让本国的资本集聚与劳动力水平的提升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而不仅仅依赖于高额的外汇储备来加强对资本自由度的控制。所以说,尽管新古典理论中的"干中学"模型,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外部性收益,但是在贸易高度自由化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技术外溢、资本集聚和劳动力工资占比率提高这三者之间形成有机结合,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约束机制因长远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驱动而合理变动,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的重要议题。金融创新可以影响资本流动,但人力资本外部收益性的提高也能影响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重新调整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点,重建全球经济复苏模式。这是未来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德怀特·H·波金斯,斯蒂芬·拉得勒等著.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13.

    2. 安虎森等编著.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42.

    3. Robert E.lucas,Jr. Test of a Capital-Theoretic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Reviews of Economic Studies,1967,(34):175-189.

    4. Krueger,Anne O. Factor Endowments and Per Capita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Economic Journal,1968,(78):641-716.

    5. 朱磊,秦江萍,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外流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28-31.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第五批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项目资助(项目号:CXJJ-2010-320)。

    作者简介:丁晓峰,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8-17。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