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三教《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2-23 07:57: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问题的提出】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文学素养。因此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颇感枯燥乏味。现以《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本人如何通过3次不同的教学方式,摸索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目标:1.诵读积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了解;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次授课设计

    设计思路:由老师讲解、分析课文,学生听讲、质疑、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作特色。

    (一)导入新课:由描写西湖的古诗词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2.有节奏地朗读。

    (四)朗读课文:正音释词,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多媒体显示文言词语解释)。

    3.教师串讲课文,疏通文句(多媒体显示主要译句)。

    4.多媒体显示全文翻译。

    5.学生朗读词语解释、课文翻译。

    6.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7.学生齐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1.归纳段意。

    2.概括中心。

    3.简析写作特色。

    ①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②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特色。

    (六)课堂小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让我们颇为感叹。只是应该批判地对待作者消极避世的情绪。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翻译课文。

    教学成效与反思:

    成效: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耐心地讲解词义,疏通文句,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基本能理解。

    不足: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纯粹地听、机械地记,并没有认真地动脑思考,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

    改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备课组教师共同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即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加强朗读;让学生能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学生能讨论交流,质疑解难;让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探讨,合作探究课文有关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次授课设计

    设计思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一)激趣引读,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杭州西湖的,再创设情境,用“西湖泛舟”图片投影,引出西湖。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理解文意:学生圈点勾画,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同时质疑解难。

    3.感知课文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确: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明确: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

    1.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依的伤感。

    3.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明确: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课外拓展,对比理解。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提示: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则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小结课文。

    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我们应该认真体味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2.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教学成效与反思:

    成效:本次教学重视学生的“读”,通过诵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慢慢体会,再通过表达与同学交流。学生动脑、动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相比第一次教学,教师讲得少了,教师主要起引路人的作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更高。

    不足:学生自主学习多,而一起合作讨论交流不够,师生互动多,而生生互动少。

    改正措施:针对此问题,我们备课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即加强生生互动,且互动最好形式多样,并增加学生课堂语言表达的时间。

    第三次授课设计

    设计思路:加强朗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特别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义,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四)合作释疑,理解文意:先围绕课前布置的预习问题自主学习,然后以同桌为单位互问互答,最后老师点拨,多媒体显示主要问题答案。

    1.课题:湖心亭在哪个地方?谁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张岱是哪个朝代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3.正音:互相选出课文中的生字给对方正音。

    4.释义: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给对方解释。

    5.译句: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给对方翻译。

    (五)合作探讨,研究问题。

    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质疑、讨论前3个问题,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发言,最后老师小结。

    对第4、5个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学生一起探讨、质疑。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明确: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为痴行,绘痴景,现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贬?是褒?

    明确: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作者引用是褒,“痴”亦指追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4.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分组探讨了前3个问题,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结合起来,探讨第4、5个问题,重点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片段:

    师:大家能说说这篇叙事散文写了何人在何时干了什么事情吗?

    生: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己与之畅饮而别的事情。

    师:很好。由此可知文章中既写了人的活动,又写了雪景。那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雪景呢?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大家一起朗读上面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西湖雪景。

    生: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像两三粒人影罢了。

    …………

    师: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

    生:清新、悠远。

    生:宁静、淡雅。

    师:大家想一想这种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生:白描。

    师:对。你能简要分析一下文中白描手法的作用吗?

    生: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概括描写,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生: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生: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师:很好,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

    生:不是,如描写人物也可简单几笔勾勒人物的外表神态等。

    …………

    师:对。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多运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如鲁迅在《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杨二嫂这个人物,使人难忘。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将慢慢体会。

    …………

    师:这么冷的天气,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生: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生:作者行事很特别,课文表现了他的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世俗之人为伍的心态。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热爱自然,痴迷自然。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生:文章开头叙事,中间写景,在叙事写景中抒发作者感情。

    师:对。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六)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或自己欣赏的地方找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解疑品评,推举其中优秀或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运用白描手法写一写你的同桌,200字左右。

    教学成效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新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此举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意义、意境以及句式美,不断深化了对文意的理解。

    2.探究交流:本节课无论在理解词义、疏通文意,还是在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课文主题及写作方法时,都采用了探究交流学习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研究总结】

    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种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第三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程度更高,因而教学效果更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令许多学生深感“头大”,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通过对本次课例的研究,本人对文言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1.精心准备,优化设计

    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抓住文言文的结构、语言等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让学生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如课前导入新课,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讲课中穿插介绍西湖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等。这些方法可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因人设法,巧于安排,必能激活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2.相信学生,使其主动探究学习

    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综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仁化县丹霞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湖心亭 看雪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