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育儿知识荟萃

    时间:2021-02-23 08:01: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校园童谣为儿童教育敲响警钟

    近日出版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第一、二合刊刊出《新校园童谣31则》,这些童谣的戏谑、调侃和表达出的不满情绪立即引起一片哗然,诸如“现在学生真糟糕……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我们学校……校长上吊,老师抽风,学生跳楼,没有师生”等篇章尤令一些家长和老师惊骇:公开发表这些童谣目的何在?这些童谣的诞生和流传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新童谣刊出后,《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和他主办的杂志都受到一些质疑,他因此特别强调,我们的目的不是向大家推荐这些新童谣,而是让大家了解现在儿童的心态。

    孩子们为何自创并如此喜爱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太合常理的“童谣”呢?孙云晓认为:目前适合孩子们的诗歌、童谣太少,有一些很老的童谣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没有时代气息,并且很多成年人不了解儿童世界,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表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的真实生活,所以孩子们就自己创作了自己的童谣。

    另外,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们的生活太单调,而且学习压力太大,孩子们不像成人,没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所以只能用自己的童谣来排解自己的紧张不满情绪。

    孙云晓说,尽管新童谣不会给学生带来实质性危害,但它是学生压力大的一个表象,它给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乃至儿歌创作者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真真正正地切实为学生的减负做好工作,而儿童诗作者也应创作出更受儿童欢迎的校园童谣。因为儿童的天性就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休息、娱乐以及轻松充满快乐的生活。孙云晓认为,童谣的特点就应集娱乐、审美、教育、认知、自我保护于一身。所以这也给儿歌创作者们提出了一个议题,即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真正新校园童谣。当这种健康、积极的新校园童谣广为传唱之后,那些儿童自创的童谣才会自动消失。

    《少年儿童研究》已经开始在读者中,特别是小读者中征集积极、健康的校园童谣。

    要约束孩子的物质需求

    美国专家日前对溺爱孩子的家长们提出警告,指出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加约束是愚蠢的,放纵孩子将使他们难以应对未来人生的挫折,应该教育孩子努力工作、享乐在后。

    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发表封面文章指出,富裕的20世纪90年代带来了未曾料到的后果,即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能或不愿加以约束。

    这篇题为“说‘不’的权力”的文章说,随着新学期的来临,许多家长开始掏钱为孩子购买各种时髦玩意。然而,尽管家长用心良苦,更多的家长却发现他们的孩子是一些“不断张口的机器”,即便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也不满足,相反要求却更多。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太多太快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难以应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有一种扭曲的权力感,阻碍他们在工作单位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心理学家说,对孩子放纵的家长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焦虑和沮丧。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威廉·戴蒙认为,溺爱的结果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只顾个人利益,而那只能危害精神健康。

    美国流行儿童投资俱乐部

    如今全球不少国家利率仍然偏低,将资金放在银行收息,似乎不太明智。成年人当然要学会理财,其实小孩亦然,儿童投资俱乐部近年便在美国流行起来,有孩子的投资组合十分成熟,拥有30支股票。

    不少美国人都会向小朋友灌输投资概念,年纪小小的小学生已开始买卖股票,戴蒙·威廉姆斯与大部分美国人一样,已加入股票投资俱乐部,目标是赚取足够的钱接受教育,但戴蒙只是一个11岁的小学生,他投资6年后,已拥有价值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8万元)的投资组合,获利4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3万元)。

    戴蒙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阿普里尔30岁那年开始学习投资,从此扭转了命运,并开设成人投资俱乐部,及开班教小朋友投资。目前,儿童投资俱乐部已有20名年龄在11-18岁之间的会员,排队名单则逾30人。

    阿普里尔和其他两名导师会教小朋友玩大富翁游戏,及教他们长期投资,以减低风险。纽约州立大学的财务系教授曼德尔表示,投资俱乐部有助儿童长大后理财,但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孩子需要用真银白银买股,才懂得投资之道。用假钱进行模拟买股,亦能学习投资,好处是不用输钱亦能了解投资的风险。

    感受英国教育——一个孩子一个主题

    在英国的“课程指南”中强调,“幼儿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学习”的,“实践工作者必须理解,幼儿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件事情,以及幼儿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取得进步”。因此,在英国的幼儿园观摩,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注,以及为每一个幼儿设计的“课程”。

    Alice,是新绿地幼儿园一名4岁的女孩,她在飞机场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旅客的行李,通过传输带后就“消失”了,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及时了解了Alice的需要,支持她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带她去科技博物馆,看到了更多更复杂的传输带;提供各种材料,让她做传输带的试验———把皮球与其它平面的物体以同样方式放在皮带上运动,以验证她的各种假设;与她一起做纸模型;一起学词语“运输”、“方向”等。Alice自主探索,自主建构。逐渐地,她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数学和物理的初步概念,诸如“围绕”、“包围”、“连接”、“通过”等。

    Alice的老师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模式都是独特的。政府制订的“大纲”,仅仅是为教师的工作指引了一个方向,真正有专业水平的教师,是能够按照每个孩子的“图式”去设计课程。

    在英国的幼儿园里,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教师在幼儿活动的现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记录、拍照、录像……在幼儿园的教室里,我们信手拈来的是孩子们的成长档案、观察记录、资料照片……

    英国同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日益重视幼儿个别化教育的我国的学前教育,还是有着许多实实在在的启发的。

    日本重视“食育”

    日本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食育”。吃饭时无论是品尝山珍海味或是粗茶淡饭,都不忘类似于中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庄稼的春种秋收,都是老百姓出力流汗,辛勤劳动得来的。除了传统教育外,还让孩子参加食物的制作,去亲身体会有劳动才有收获的感受。

    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在日本幼儿园里用餐的孩子,几乎没人挑食,听从老师安排伙食,营养均衡,胖墩很少。

    更加令人叫绝的还有,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老师和家长都善于将培养孩子的艺术想象力融会于饮食中。比如,餐桌上的色拉,有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绿的森林里,既有黄叶又有红叶;那些肉馅则如凋零的枯叶飘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带的五香菜串儿,那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黑丝带……儿童对此有兴趣之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作出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另外,环保教育也是食育的重要内容。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生物应该保护它,什么动物不应该随便吃它,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家长该如何“分苹果”

    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人的行为、习惯、品质将形成人的最终命运——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100个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信发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两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这两封信,一封是美国白宫一位著名人士写来的,一封是一个仍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写来的。

    那封来自监狱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我很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表扬我是一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我。我说谎话,却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我被送进监狱。

    那封来自白宫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急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比赛结束后,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教育的。

    相关热词搜索: 荟萃 育儿 知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