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办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1-03-07 07:57: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进行内部调整与教学改革,以增强专业活力与竞争力。本文回顾了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创建与变迁历程,对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办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制出了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分析了“课程方案”预施反馈意见,从而提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在“课程方案”指导下,研究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主干课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结构科学合理、主干内容突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今后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材和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实验指导、题库、教学参考书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章编号:1009-83X(2008)04-0001-06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世纪之交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扎实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才能使我国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上述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也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进行内部调整与教学改革,以增强专业活力与竞争力。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中所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也是一个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该专业越来越多地被社会认识与关注,逐渐开拓着自己的发展空间。

    1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创建与变迁

    1987年,首都体育学院(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专家学者赴国外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高等体育教育进行考察后,将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办学思想与国外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深刻认识到体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求。体育院校具有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倘若在体育院校开设此专业,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将体育、保健、康复三者有机地融合,不仅可以填补该专业人才市场的空白,还将会促进“体育”的涵义及功能的拓展与延伸,同时还会为体育院校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恰值前国家教委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定之际,因此1988年受前国家教委委托,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两所院校分别对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生物学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调研、论证和目录起草工作。论证成功后于1989年在前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增设了体育保健康复本科专业(试办专业)和体育生物学科本科专业。1990年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由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两所院校率先在全国试点开设体育保健康复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建系招生。

    前国家教委在1989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体育保健康复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从事体育保健康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康复工作的专门人才。对体育生物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从事体育生物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当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正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利用体育院校的优势,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地从事体育保健与体育康复和体育生物学科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专业设置的改革问题,又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再次审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1989专业目录中的各专业设置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体育学类中的原体育保健康复本科专业与体育生物学本科专业进行整合,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原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由重点在伤、病、残人群,转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及运动员群体。这一调整符合了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主动适应了“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战略的总体要求,为专业的拓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据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现全国设有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近30所,各学校从其所处的地域情况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与特长优势,体现出了各自的办学特色。

    2 对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

    作为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由于教育部尚还未有一个用以指导性的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来规范、指导专业的建设,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又较少,从全国范围看整个专业的建设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各地区专业的发展也不甚平衡。部分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在各自办学中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模式不够清晰;课程设置结构、学时比例还不尽合理的问题。而且,各校之间在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差异还较大,这必将会影响到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办学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很难得以保证实现。

    笔者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办学现状及其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进行了文献资料查阅和问卷、座谈会调查。除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外,还收集了12所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的教学

    计划(培养方案),获得了各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问卷调查是在参加200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设有的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20所学校的代表中进行的。座谈会调查是利用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体育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学术会议以及“全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之机。与参会代表座谈了解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办学状况。

    2.1 专业培养目标

    从12所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但是根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各校办学条件以及对“目录”中培养目标理解的差异,各校在各自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表述及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从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看,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的提法基本一致的学校有8所;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为唯一培养目标的学校有1所;强调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学校有3所。从人才培养层次角度看,认为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为“高级专业人才”的院校有8所;认为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为“专门人才”的学校有4所。

    在办学实践中,有些学校出于多种原因,仍然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单一培养从事临床体育康复工作的专门人才上。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学制、课程设置、毕业所授予学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的能力和事业发展前景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在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一种思路,即将培养目标单一定位在体育生物学科方面,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生物学科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然而,当前本科毕业生无论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以及科研能力上,与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研究工作的要求还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于是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部分学生只得选择去报考研究生,以期进一步深造来适应科学研究或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这就背离了确定培养目标的初衷。

    2.2 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在12所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的安排差异较大,结果如下:

    总学时安排最少的为2224学时,最多的为3098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最大的为15.2:1.最小的只有1.6:1。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最大的院校有38.5%,而最少的只有6.2%。

    必修课学时最多的学校为2743学时,是最少学校(1558学时)的1.8倍。

    各学校公共课中均以外语课、计算机课、思想政治课为主,其他的公共课程安排有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大学语文等,公共课学时安排最多的学校是1176学时,最少为624学时。各学校中,公共课程门数安排最多的有16门,最少的只有8门。外语课在多数学校公共课中学时比例最高,最多的学校占52.2%,而最少的占31.7%;思想政治课学时占公共课学时比例最大为37.1%,最小为18.4%;计算机课学时占公共课学时比例最大为20.6%,最小为7.2%。

    专业必修课学时安排最多的学校为1936学时,比最少的学校(934学时)多出1002学时;专业必修课程门数最多的有37门,最少的为19门。

    专业选修课学时安排最多的1128学时,最少的只有160学时。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看出,各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紧密围绕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研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以指导、规范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数学校代表反映今后在制定专业课程方案时,在课程设置中以4年总学时控制在2600~2800学时为宜,并逐步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给学生留下自身发展的空间。在此前提下要精设专业必修课,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专业主干课程并对各门主干课程编写出“教学指导纲要”用以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为各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奠定基础,是目前该专业建设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3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

    2006年初,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课题组研制《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为“课程方案”)用以指导、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本科专业的办学。

    “课程方案”研制组从总结多年来各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办学实践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与模式,借鉴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其它领域的改革经验,主动适应体育发展的社会需求;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积极探索符合高等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课程体系,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研制。

    “课程方案”研制过程中,课程组自提出初稿后,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多次召集有全国开设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学校的领导、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对“课程方案”进行研讨,在广泛交流、吸收与会领导、专家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对“课程方案”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历时一年,六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全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上报教育部的送审稿。

    3.1 面向未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基本培养方式的综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往计划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精英教育,它是与就业和给定岗位挂钩的“对口式”的、封闭的应试教育。今天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大众教育,它是以人的内在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目标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因而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为此,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三大支柱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还要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从仅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观念;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强调学生学会终生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和鼓励学

    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观念。操作层面上从“优化课程结构、拓宽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人手确定培养模式。以主干课程为支撑,使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环节之间有机联系,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构建新的适合二十一世纪需求的强素质、重基础、思创新、讲实教、拓口径、谋发展的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的新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反映二十一世纪新时代要求,确定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所表达的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命题,它反映的是教育的目的,体现的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体现所要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可见,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即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设计),专业建设的基础及核心问题就是确定恰当与明确的培养目标。

    近十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在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上有所体现。目标的定位问题既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对对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的质量的需求,又要遵循本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突破传统的“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完全打破了以往的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采取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法,这就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方案”中定位准确、清晰地提出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3 突出时代特征制定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培养规格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应既在横向(基础)上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又在纵向(本专业)上具有一定深度同时还要重视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其中智能素质是人才规格的核心。

    课程方案将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对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的要求。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和数据的基本技能,达到计算机二级的水平。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5)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等人文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国外体育院校已得到普及,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已成为对国外体育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运用网络系统进行教学也已十分普及。网络课程教学以及其优越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课程方案”中要求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和数据的基本技能,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

    应对于外语能力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保证课时及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课程方案中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规格的制定回答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时代要求,贯彻了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精神,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3.4 突出学科特点,尊重教育规律,时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思考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集体育学、生物学、医学、文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课程。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特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突出学科特点,尊重教育规律,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构建,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扩大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系列课程的整体设计上取得了突破进展,通过课程内涵建设。外延式发展和课外综合实践性环节的纵向扩展,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个方向”是: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方向:运动康复方向、体育健康促进方向、竞技体育医学服务方向供学生进行选修。

    现代的教育理论,对“课程”作如下界定: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服务学校育人的规划,课程是引导学生认识客体、了解自己、提高素质的媒体。课程学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实质内容,从而对人才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比较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具有启迪作用的。

    国外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中强调基础课程教学,将基础课程分为一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扩展学生基础主要采用两种做法:一是推迟学生转入专业方向学习的时间,二是在学分的配置上加以控制。学科的基础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只有具有比较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功底,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具有更强地继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新知识、新技术飞速度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减轻专业学习分化过早、基础薄弱的不良影响。

    3.4.1 基础课程

    以往在一般基础课程中,我国体育院校人文——社会学类课程中,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缺少一般人文学科内容,而人文科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正如钟秉林博士指出的:“文史、哲学、艺术作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及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各社会思潮的分析和鉴别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中,从总体看社会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课程相对薄弱。

    首先,“课程方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多表现为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大学语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主要表现为加强语言类和计算机类课程,培养学生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语言类课程主要有外语,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等方面。增加文理科渗透,奠定通识教育基础,把专业理论教育

    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完整统一,这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此外,基础课程中加强理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统计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以适应授予理学士学位的要求。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则必须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并在专业实习中包括教育实习。

    3.4.2 主干课程

    对于普通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专业课程,按照“少而精,强化基础、打通主干”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即以“少而精”的原则确立主干课程,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对相关相近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主干课程领域化,按领域(即一系列的同一专业课程所组合而成的整合课程)进行设置例如:医学基础导论、健康学科导论、健康体适能等课程。

    3.4.3 一般必修课程

    一般必修课程按学科设置,设置专业必修课时,“课程方案”还给各校提供一个按照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各地实际情况开设1~2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机会,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特色的人才。

    一般必修课中开设的运动技术基础课程是指运动技术实践,学生需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运动素质和适应今后工作的。

    3.4.4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是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型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开设的课程内容不仅要能与专业实践工作内容有机的衔接、配套和完善,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相吻合,还要吸引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知识。选修课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种:限选课可以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形式开设,如按运动康复方向、体育健康促进、竞技体育医学服务三个方向设置专业方向限制选修模块课程。这种选课方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了条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发展个性。

    任意选修课要增设一些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设小课,扩大信息量。同时积极开设各类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可以实行跨学科培养,跨(院)系、跨专业、甚至是跨校选课,以促进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

    3.5 实践性环节

    “课程方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为一个学期,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可分散在各学期中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知识的价值,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及适应生存的能力,奠定今后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课程方案”实施“学分制”。21世纪,在高等学校各方面的改革中,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口,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切实贯彻的制度保障。从世界各国的教学管理制度看,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越来越多,这表明学分制以其灵活性充分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课程方案”中对综合考核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见附录)。

    4 “课程方案”预施反馈意见

    课题研制组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9月份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对“课程方案”(第三稿)研讨会之机向与会设有该专业的14所高等学校(体育院校5所、师范院校3所、综合大学5所、医学院校1所)的14位专业负责人和专家、教授以及首都体育学院71名在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2003级、2006级学生和25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生2003级、2006级硕士生对“课程方案”的认同度和意见、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110份问卷,回收110份问卷,有效问卷110份。其问卷内容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分配与实践性环节,考核等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认为定位非常准确、准确的占被调查者90%以上;在培养规格中,对“课程方案”中提出的培养规格认为非常准确或准确的占75.45%;对提出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的要求,均持同意见;关于“课程方案”中“专业课程及课时、学分分配”,问卷答案与“课程方案”中所定内容大体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有85.54%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方案”中,提出的“专业课程2000学时,110学分”是非常准确和精确适宜的,其中90%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基础课270学时,主干课670学时,一般必修课260学时的分配是适宜、合理的。关于“课程方案”中,“实践环节”:问卷反馈意见均同意专业实习时间定为一个学期,并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安排在一个学期内。”

    关于考核:调查显示考核十分重要,均同意选择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毕业论文”三项做为综合考核内容。

    5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方案”的研制是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规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方案”制定后,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面面临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在“课程方案”指导下,研究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主干课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结构科学合理、主干内容突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今后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材和与之配套的附助教材(实验指导、题库、教学参考书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完善“课程方案”,使之更能适应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办好 本科专业 人体 实践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