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1-04-23 08:03: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降血糖、营养神经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糖数值两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疗效肯定,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发展缓慢[1],对糖尿病致死致残率极高、危害极大,故及早发现和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极为重要。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0年的符合诊断的住院患者共6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42~69岁,糖尿病病程3~13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6个月~4年。治疗组36例,女20例,男16例,年龄41~68岁,糖尿病病程3~12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个月~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美国1997年糖尿病协会(ADA)确定的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神经反射改变:肢端感觉异常包括蚁走感、麻木、灼热感、疼痛,肌力减弱或肌萎缩,深、浅感觉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排外其他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1.3治疗方法

    1.3.1两组均按照糖尿病治疗原则,采用饮食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甲钴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肌肉注射,1次/d,以营养神经;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公司)400 mg加入到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点,1次/d,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服用胰激肽原酶(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20单位,3次/d,以改善微循环。2周为一疗程,间隔3 d再用一疗程。

    1.3.2治疗组在上述基础加服中药汤剂。服用活血通络汤剂,汤剂基本组方:秦艽15 g,威灵仙15 g,全蝎3 g,蝉衣6 g,川牛膝15~20 g,元胡10 g,木瓜20~30 g,川断10 g,天麻10 g,黄芪10 g,太子参15 g,当归10 g,桂枝10 g,赤芍10 g,丹参20 g,钩藤15 g,水蛭10 g,地龙10 g,桑枝10 g。煎药机煮取汁200 ml×2袋,分两次温服,1剂/d,2周为一疗程,间隔3 d再用一疗程。

    1.4观察指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自觉症状及神经反射的变化和治疗前后血糖数值的变化。

    1.5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自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深感觉、浅感觉及腱反射较前改善明显;有效:临床自觉症状较前减轻,深感觉、浅感觉及腱反射较前改善较轻;无效:临床自觉症状无好转,深感觉、浅感觉及腱反射无变化。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组36例,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30例,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见表1,经统计学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以代谢障碍和血管障碍为主,尤以微血管病变及组织缺氧为主要发病机制[2]。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度高,血液的有序层流状紊乱,血管舒缩功能至血管硬化,以及血液成分的异常,如血浆纤维蛋白质增加、血小板粘聚功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局部神经组织更易缺血缺氧。因此可发生神经病变,高血糖可致糖醇代谢障碍,致使大量的山梨醇在神经细胞内积聚而渗透压增加,神经细胞发生肿胀,继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3]。故使血流失畅而影响微循环灌注,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故用甲钴胺营养神经,血塞通活血祛瘀、通脉活络,胰激肽原酶改善微循环,从而可达到改善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病,中医消渴病中的“血痹”、“痹痿”、“麻木”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范畴。消渴病开始表现阴虚燥热,然后出现伤精耗血,气虚不能运血,气血阴阳俱虚,阴虚脉道艰涩,均致络脉淤阻,故而不能养肢体、筋骨、肌肉,从而出现腰膝酸软,肢体痿弱无力。《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不通则痛”,故有疼痛、麻木诸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秦艽、威灵仙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全蝎、蝉衣善于通络祛风,黄芪、当归、丹参具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川牛膝、木瓜、川断、黄芪、当归、地龙、水蛭、丹参等,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活血、扶正祛邪、通络除痹[4,5]。国内较多学者均认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机制,主要为改善微循环,活血化淤,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提高神经细胞营养与血氧供应,从而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细胞的修复[6,7]。

    从本次观察临床自觉症状疗效结果的分析可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比对照组在临床自觉症状及神经反射改善方面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在显效率上差异更加显著。由此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7.

    [2]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并发症当代治疗.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8.

    [3]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2-213.

    [4]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7-78.

    [5]姜春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61.

    [6]于世泉,程慧玲,张静娟,等.汤莫宁为主治疗DPN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6):434.

    [7]庄义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0,7(7):65-66.

    【收稿日期】2011-04-13

    (本文编辑:陈春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