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边缘化与涵化:华人赴美生子群体的文化调适与认同

    时间:2020-04-04 07:59: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赴美生子在现阶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赴美生子群体不同于普通旅游者,也不同于东道国的华人华侨,而是游离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人”。在与美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作为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群体,势必会引起其原生文化模式发生变迁,这便是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涵化”现象,也是留美产子群体力求与东道国文化达到“平衡”的可行性路径;同时,赴美生子群体的原生传统习俗也在异文化空间得到较好地保留与传承。

    关键词:赴美生子群体;边缘化;涵化;文化调适;文化认同

    美国是华人移民的主要目的国之一,尤其是1965年美国颁布移民法以来,华人移居美国的数量逐年上升。1980年美国华人总数已超过100万;1990年美国人口统计,在美华人达164.5万人。 2011年2月10日,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NCCA)和马里兰大学美籍亚裔中心联合推出的《2011年全美华人人口动态研究报告》,以2009年美国人口数据为基础,全美华裔总数为3638582,占美国亚裔总人口的12%,占美国总人口的1.2%。该报告将华人分为第一代、一点五代和第二代及以上三大类。其中第一代为完全在美国以外受教育的华人,比例为16.1%;第二代及以上为美国出生的华人,占36%;一点五代界于两者中间,非美国出生,至少部分教育在美国完成,比例为47.9%。①

    学界对“在美华人”②群体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1、对旅美作家文学作品中分析“在美华人”的生活文化形态。葛亮从严歌苓作品中分析了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1]张素娣通过对严歌苓和谭恩美小说的比较研究,指出她们的华人小说表现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在主流文化边缘求生存的华人的身份和文化认同等社会生存心理状态。[2]龙淼祥通过对汤亭亭、谭恩美等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考察在美华人女性群体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与对未来的希冀。[3]刘桂茹针对美国华人小说中关于“唐人街”的书写作出探讨,指出在美国华人小说的“唐人街”书写中,“唐人街”是在美华人寻找与逃避归属的场域,也是弱势华族建构族属性的精神坐标和族群想象策略。[4]2、华人群体在美国的文化适应、生活状态、参政议政等问题的研究。张举文对美国华裔中散居民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相关研究。[5]杜宪兵以纽约唐人街的美国华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群体游离在“恋旧”与“洋化”之间的民俗生活与文化认同。[6]李其荣通过对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新移民人口、经济、政治特征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说明新移民与老移民的区别,进而阐述中国移民对当代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7]外交学院田胜的硕士论文剖析了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同化历程。[8]张戎分析了“融入主流社会”进程中的美国华人文化。[9]段晓蕊对在美华人的参政状况进行的探析,指出中国因素、美国国内因素及在美华人自身因素是影响其参政的三大方面。[10]

    以上,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在美华人”的研究主要围绕该群体在美国这个异文化空间的文化适应、生活状态,以及中美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

    2013年初,由汤唯、吴秀波主演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取得票房大捷。汤唯饰演的文佳佳是个“小三”,为了生下“大款”男友老钟的孩子,远赴美国西雅图的华人月子中心待产生子。随着电影的热映,“赴美生子”这一话题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赴美生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现阶段该群体呈上升趋势,成为“在美华人”的一个特殊群体。

    显然,赴美生子群体并不包含在《2011年全美华人人口动态研究报告》中“在美华人”范畴之内。但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年轻夫妇漂洋过海到美国生产,尤其是近几年美国对中国大陆公民开放旅游签证,更为该群体赴美提供极大便利。2007年,中国大陆赴美生子人数在600人左右;201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5000人。2012年仅上半年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中央民族大学朴光星副教授认为,“最近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升值,这些都为赴美生子准备了有利条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大陆这两年开放赴美旅游。”[11]这些海外生子的主力军主要有明星、主持人、官员、教授、医生、企业主、外企主管、传媒高管等。朴光星总结赴美产子群体可分为三大类:权力精英、公众人物和一般民众。前两类人群赴美生子会引起社会人心动摇和社会财富转移,必定招致公众反感。而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他们赴美生子就无可厚非”,“侨民集团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利的一面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比如华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就非常大。从长远来看,我们未尝不可以认为‘赴美生子’对国家的发展有利。”[11]

    赴美生子群体已成为在美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界尚未对此展开深入探讨。本文以生活在洛杉矶罗兰岗地区的赴美生子群体为例,尝试应用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赴美产子群体在异文化空间的身份、与东道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习俗的传承与流变等问题。

    一、赴美生子的内驱力与外动力

    中国居民远渡重洋赴美生子的现象属人口迁移问题,根据人口学的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其源于迁出地的推力(push)与迁入地的拉力(pull)共同作用而产生。[12]人口流动及变化的诱因除了工资期望更高以外,还有职业发展规划,生存环境的需要,更多受良好教育的选择以及更安定的社会发展因素等等。[13]

    巴格内(D·J·Bagne)首先提出推拉理论,他认为流出地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推动”人口流出,而流入地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积极因素则成为人口移动的“拉力”。[14]1960年,英国学者李(E.S.Lee)发展并延伸了系统的迁移理论,认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两个层次——拉力因素(pull factors)和——推力因素(push factors)。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和人口流动自由的情况下,人口移动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生存和发展状况拉力和限制个人发展的人口迁移推力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随着理论和国际环境的发展,输入地和输出地都同时存在推拉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14]

    相关热词搜索: 调适 生子 化与 赴美 认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