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流动人口子女的辍学问题研究

    时间:2020-04-08 07:55: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层面分析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文章认为厌学而并非经济贫困是造成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导致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解决对策。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倡导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服务。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9-0121-03

    引言

    自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近些年来,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学习和生活。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一个群体的命运及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民工进城子女的辍学问题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界定有很多,一般认为流动人口子女包括随父母到城市的儿童少年,也包括父母进城后留守在家的那一部分儿童少年。本文所研究的是随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这一部分孩子。

    人们一般都认为流动人口收入低,其子女辍学一定是因为经济贫困,交不起学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观察发现,这些在外务工人员虽然收入较低,但由于有一份谋生的工作,加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收费较低,一般都能交得起孩子的学费,很少出现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辍学的呢?笔者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希望通过研究找出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真正原因所在。

    一、文献综述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研究

    相关文献主要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出发间接阐述其辍学的原因,综观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制度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等,其中对制度原因的阐述比较多。

    李群英、吴瑞君、王涤等多位学者都认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及户籍制度的限制。这导致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的入学机会少,部分地区还需交纳高额的借读费。这样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无法得到保障[1]。其次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对孩子过于放任和要求过于严格都对流动儿童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再次是家庭贫困。在查找到的仅有的直接研究流动儿童辍学问题的文献中,王丽萍同学在其硕士论文《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辍学问题研究》[2]中提到一个很新颖的观点。她认为导致流动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文化因素。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生活的环境是贫困群体聚集地,他们无形中形成一种文化,即贫困文化。按照贫困文化论的解释,流动人口子女的辍学是受所生活社区的贫困文化影响的结果[3]。的确,穷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他们的亚文化,但是贫困文化论将贫困的责任推向穷人自身的观念是值得商榷的。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解决的建议或意见,他们提出的解决措施主要集中在政府如何作为。尤其以改革社会制度、社会政策方面的思考居多,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各级政府制定、调整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一是改革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户籍制度,这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治本政策;二是放宽流入地学校的入学限制,让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扶持民办学校,增加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及加强对其管理;四是完善助学资助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困难家庭孩子的资助[4]。

    从家庭与社会方面看,一是注重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加强教育部门、学校、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辍学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和观察法,以辍学儿童为切入点,通过辍学儿童、在校学生、民办学校老师及家长多方视角下对辍学原因的看法,探讨表面看来是贫困导致辍学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辍学儿童、在校学生、民办学校老师及流动儿童家长进行访谈,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综观从各方收集来的访谈资料,很明显的一个结论就是经济原因不再是导致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资料的质性分析,发现厌学是导致流动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导致他们厌学的原因又是复杂的,包括辍学儿童个人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及社会的原因等,现分别就导致辍学儿童厌学的几个原因分析如下:

    (一)个人及家庭原因

    1.流动儿童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学习,加上流动儿童的特殊特点,其对学习更是没有兴趣。小B就曾经说过,“我觉得自己就不是块读书的料。我觉得除了读书外,其他的事我都能跟别人一样做好”。但事实上真正无缘无故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还是少数的。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1)放任式的教育方式

    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管教少,特别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对于这些低收入流动人口来说,来到城里后,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生计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挣钱。访谈中有几个孩子都出生在单亲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对他们的照顾非常少。例如小E,①才十来岁的孩子就要自己照顾自己,父亲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没及时给。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2)惩罚式的教育方式

    由于生存的巨大压力,有些家长一方面对孩子期望很高,另一方面又缺乏对教育的耐性,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当孩子没有达到其目标时,他们采取的措施就是责备甚至打骂。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导致厌学。小B说,“我曾经是一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但是后来爸妈离婚了,而且继父经常骂我打我,妈妈也不管。我恨他们,我只想逃离那个家!”父母的责备和惩罚可能造成孩子更加的叛逆不羁,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偏差,走上歪路。

    3.家庭的高流动性

    流动人口家庭的高流动性导致的就是孩子频繁更换学校。访谈中发现有个流动儿童一共上了五次二年级,最终实在不想上,就辍学了。据粗略估计,有10%左右的流动儿童经历过多次转学。更换学校使得孩子必须在短时期内重新适应新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及居住地所在的新环境,这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来到新的班级后,流动儿童必须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而且由于学习内容的差异,很多孩子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4.经济贫困

    虽然从收入上看,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的收入足以供得起孩子上学。但是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存在多子女现象,一家有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孩子,这样他们的收入就无法供所有孩子上学,其中较年长的孩子就必须辍学以让弟弟妹妹继续上学。小A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并且是家中的长女,当父母让她辍学时,虽然她还很想继续上学,但还是在万般无奈之下顺从了父母。小B也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当问及她为什么不上学了时,她说:“我觉得爸爸妈妈在外干活很辛苦,我就想减轻他们的负担。”笔者接触到的几位高年级女孩也面临辍学的危险,因为她们同样来自多子女家庭。在交谈中,她们也说不想给父母增加负担,愿意主动辍学。

    (二)学校原因

    1.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差

    这是导致流动儿童厌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民办学校都是自负盈亏的,政府除了免除其税收外,对民办学校并没有其他的补贴。民办学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由于竞争激烈,而且招收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家庭,学校收取的学费并不高,资金不足使得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跟不上去。从两位民办学校老师那了解到,民办学校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出安全事故是学校的最重要目标。学校里的很多老师也并不具备教师资格,而且这并不是“铁饭碗”,很多老师都是抱着打打工的心态,教一年是一年。由于教学质量差,民办学校的初中、高中升学率较低,这就更降低了流动儿童对读书寄予的美好期望。反正读书也上不了大学甚至高中,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抱希望,继而辍学。

    2.学校评价学生的方式单一

    这是当今绝大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以升学率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压力还是导致了学校普遍是以分数论成败。民办学校也是如此。这就导致了老师对学生的差别对待。这一方面是升学压力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老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差别对待使得一些成绩较差的孩子由于不受老师重视而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踏上辍学之路。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学龄期(6—12岁)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关系到人的初始社会化过程。学龄期孩子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自强或自贬自卑。学龄期孩子如果没有获得主动感、勤奋感的话就很可能产生内疚感和自卑感。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而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本身是比较少的,老师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会给孩子很大的鼓励;反之,则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三)社会原因

    1.价值观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崇尚拜金主义,这种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滋生。据了解,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比在城市更有市场。在访谈中,就有孩子说他们老家人看不起读书人,觉得读书人没出息,还不如打工的。多读书还不如早挣钱,特别是对于小学毕业生和初中生来说,这种思想对他们的辍学影响较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市场,为家里带来经济收入。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看法,还影响着孩子自己对自身教育的看法。有部分孩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早地向往打工生活,而对学习没有兴趣。

    2.教育制度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策的制约上。由于现行的教育政策并没有放宽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异地上初中和高中的户籍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上完小学后升初中很难,升高中更难。一方面,由于户口的限制,高考不允许异地报考,流动人口子女上高中必须回老家上。很多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不愿意再回老家上学。而且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都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他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已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导致很多流动人口子女选择辍学。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升学率较低,流动人口上初中、高中的比例也较小。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辍学问题的对策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5]。由于导致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也必然应该是多元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从多元视角出发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对于流动儿童的辍学问题,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的方法,从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政策倡导和服务两个层面介入。

    (一)政策倡导

    倡导者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扮演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的一线工作者经验丰富,掌握了大量弱势群体的信息,他们能够很好掌握弱势群体的需求。倡导政府改变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提倡教育公平,呼吁政府及社会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健康成长,是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目标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流动人口 辍学 子女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