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从“文化回译”角度分析《在中国的屏风上》的中译本

    时间:2020-08-15 07:55: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化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是将包含B国文化词语的A语言作品译成B语言的一种翻译。《在中国的屏风上》是毛姆在中国游历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悲怆,其中涉及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的词语,译者在翻译时要从文化回译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让译入语读者清晰易懂。本文将从文化回译角度对该作品的中译本进行分析,提高翻译学习者对文化回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原文,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文化回译;《在中国的屏风上》;毛姆

    一、文化回译现象研究

    翻译是文化间交流的工具和桥梁,从翻译产生到现在,已经有无数先辈们进行过翻译实践与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中国的崛起,世界看到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文化回译现象就是在这国际大趋势下的产物。就中国而言,与之相关的跨国文学作品(即中国题材的外语文学作品)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外国人用外语创作的描述中国的文字,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长篇报告文学《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和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二是辜鸿铭、林语堂等华人在海外用外语创作的有关中国的作品,如《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三是华裔文学(梁志芳,2013)。

    由于跨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大量华裔作家、热爱中华文化的外籍作家用作品表达对中国的喜爱,传递中国文化,刻画中国形象,向世界介绍中国。毛姆就是其中之一,在翻译此类作家的作品时,当遇到极具中国文化的源语言时,译入语要注意选词上的准确,本文以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为例,从文化回译的角度对这部作品中涉及中国文化的词句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化回译现象及这部作品。

    二、回译和文化回译

    回译,字面含义就是“倒译”、“逆译”,即从译入语往源语言翻译,从而对比源语言,了解、弄清源语言的内在逻辑结构和想要表达的含义,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原作者的意图,进而完善译文,此方法可以让译文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而文化回译则是将包含译入语文化的作品,从源语言翻译成译入语,通常的翻译是源文本描述的是源语文化,而文化回译则要求翻译的文本包含的是目标语文化。本文分析的《在中国的屏风上》一书就是包含中国文化的外语作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从文化回译角度出发,才能使译文更加准确。

    三、《在中国的屏风上》中译本中的文化回译现象

    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文化冲突永远是相互理解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有时甚至会因为文化上的不理解而读不懂文章。而涉及文化回译的文学作品本就给了译入语读者优势,读者更能理解富有本国文化因素的词句,但是对原作者来说,有时却会因为文化上的冲突,难以理解,更难以用母语将其表述准确,这就要求译员用文化回译的翻译策略,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1920年他东行来华游历,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便是通过这次中国之行而著,游记由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组成,为其英国同胞呈现了一幅遥远神秘而又古香古色的中国屏风(赛琳娜·黑斯延斯,2015)。书中部分词句极具中国的文化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从文化回译的角度,重新、认真审视原作的词句,以求让译文更加准确,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加了然于心。该作品中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回译,即社会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方面、生态文化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的回译入手,对《在中国的屏风上》中译本进行分析。

    (一)社会文化回译

    文化源于历史,历史不光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筛选优秀文化的标准,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文化,社会文化更是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古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娘子”,当时因为男尊女卑,更有三妻四妾,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当代社会,“娘子”一词已经演变成“夫人”、“太太”、“老婆”等词。甚至在21世纪,“老婆”一词更发展成了女生之间表示关系亲近的词语。在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这一个多世纪里,文化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记录的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许多词语在翻译时要考虑当时的文化背景。例如:

    1.They rest there for a while on their small feet, their golden lilies.(Maugham,1977)

    译文:她们有着一双小脚,三寸金莲。(毛姆,2006)

    分析:“golden lilies”原意指“金百合”,这里译为“三寸金莲”。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一种极端又残酷的文化——“缠足”。明清时期,女性以脚小为美。而中国文化中常用“三寸金莲”来形容封建女性的“缠足”,因此译员将其译为“三寸金莲”,虽然是意译,但是符合中国文化。从语法上看,“their golden lilies”是“their small feet”的同位语,对其进行解釋说明,所以如果将其整合翻译成“小脚”也未尝不可,但那就失去了原作者对其的强调,也失去了一定的文学艺术。而文化回译就是要求译员在翻译时能够独立思考,考虑作品的文化背景,翻译出既符合文化,同时又能兼顾艺术,引起读者共鸣的译文。

    2.The temples, deserted by worshipper and priest, were falling into decay and presently their beauty would be nothing but a memory。

    译文:一座座寺庙因没有了香客和信徒而破败,它们昔日的盛况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只能留存在记忆中了。

    分析:“worshipper”原意是指“崇拜者”、“礼拜者”,

    “priest”是指“基督教的牧师或神父”。首先,句中的“temples”表明了是寺庙、庙宇,这是很符合中国文化的,而基督教做礼拜的地方一般是指教堂,教堂和寺庙虽然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翻译上,却又较大差异,这两个词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次,“worshipper”和“priest”都是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人,而在中国,如果直译成做礼拜的人和神父的话,不光不符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更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困扰,同时与前面提到的寺庙不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文化回译的角度入手,充分考虑作者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译者将其译为了“香客和信徒”,中国文化色彩浓郁。

    在中国,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代社会,寺庙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总是去寺庙祈祷,烧香拜佛,祈求安康,因此译者虽然是意译的,但是却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译入语读者可以轻松理解这两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同时,这部作品是毛姆对中国当时的描写,“香客和信徒”肯定是符合中国文化的,但是毛姆在书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没有完全理解这两种人的差别的,在中国,香客不一定是信徒,而信徒一定是香客,而在西方,“priest”却是主持做礼拜的人,但是中国的信徒却不具备这样的行为,所以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但是译者从文化回译的翻译角度,能够纠正原作者对译入语国家文化的误解,让译文更加准确。

    3.He was a very old man.

    译文:他是个耄耋老人。

    分析:原文使用“very old”来形容一个人,直译是非常老的人,但是这样的译文就缺少了文學性,而译者站在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译为“耄耋老人”,耄耋本就是指老年人,高龄的人,译文高雅又有文采,同时又精准地表达了原作的含义。

    书中还有一些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词,如“dollar”、“Chinese inns”和“the Royal Academy”,译者将其分别译为“大洋”,“小客栈”和“翰林院”,这些词代表了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文化。

    首先,众所周知,“dollar”通常是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使用的货币。20世纪20年代,中国有一种由银制成的货币,称为银元或大洋。实际上,作者是从功能角度描述了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所以称之为“dollar”,而译者从文化回译的角度将其进行修正,准确地翻译出来,也让读者明白。其次,“inns”在西方是指“小酒馆”、“旅馆”或者“酒吧”,作者在中国游历时遇到这样的地方,但是却苦于难以表述清楚,便写为“Chinese inns”,以表明它和西方的“inns”不同。译者将其译为“小客栈”,也是从文化回译角度,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客栈可以吃饭、住宿,因此译者的处理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最后,“the Royal Academy”直译为“皇家学院”,译者将其处理为“翰林院”,在封建社会,“翰林院”就是为皇上培养人才、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地方。译文准确又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dollar”、“Chinese inns”和“the Royal Academy”在封建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文化色彩浓郁。

    社会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纽带,社会上一切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文化回译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这些文化词语的真实含义和具体名称,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二)物质文化回译

    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过程,物质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这些具有自己本国文化的外国作品时,要站在译入语读者的角度,从文化回译方面入手,让译文更加准确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在中国的屏风上》就是一本描写中国的作品,里面提到很多中国传统工艺品,译者在翻译时就要让译文更加归化,让译文简单明了,让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清楚了解作品。例如:

    4.There was a horse from a grave in Honan which had the grace and the exquisite modelling of a Greek work.

    译文:这之中有一匹从河南古墓中出土的唐三彩马,造型优美,有着希腊雕塑的精致的神韵。

    分析:虽然原文作者只用了一个泛指词——“horse”,但是后面对这匹马进行了解释说明,这是一匹从河南古墓出土的“马”,因而译者从文化回译角度出发,将其译为了“唐三彩马”,确定了该文物的名字,进一步完善了作者当时对这匹马的迷茫。20世纪初,当铁路从洛阳到开封建成时,立即发现了古墓。然后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马,这部分历史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因此,译者通过作者的简单描述,就可以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让译文更加准确,更加符合中国文化。

    5.In this moment of enchantment you do not look upon the scene of humble toil, but on the pleasure gardens of an emperor.

    译文:在这迷人的时刻,你无须将此视为卑微劳作的田地,而可以看成皇帝行乐的御花园。

    分析:“garden”在西方一般是指屋子旁边的花园或庭院,即便是在当代的中国,“garden”也与西方的不尽相同。在中国古代,皇帝生活的地方有一个供后宫嫔妃散步、赏花的地方,被称作“御花园”,所以即便作者只用了“garden”一词,但是译者根据“皇帝”一词,便能推断出作者想表达的是“御花园”一词的含义,因而译者从文化回译的角度,对原文进行了更加准确的传达,让译文更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便读者阅读。

    四、结论

    《在中国的屏风上》一书是毛姆描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一部作品,作为西方人的毛姆,即便来到中国游历,也对中国深厚的文化不甚了解,所以在作品中,不乏有对文化的误解或者模糊的地方,译者需要从文化回译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精确翻译,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让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对里面所涉及的文化常识有文化代入感,比如“三寸金莲”,这个词能够让译入语读者瞬间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相较于直译为“金百合”,译为更富文化色彩的“三寸金莲”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同时还增加了译文的文学性。译者从文化回译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作品当时的文化背景,所以将原文的模糊词“horse”具体译为“唐三彩马”,更将“gardens of an emperor”译为“皇帝的御花园”,体现了译入语国家的文化。

    参考文献:

    [1]William Somerset Maugham.On a Chinese Screen[M].New York: A New York Times Company Arno Press,1977.

    [2]梁志芳.“文化回译”研究——以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大地》的中译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3(8):51-55.

    [3]萨默塞特·毛姆.在中国的屏风上[M].唐建清,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赛琳娜·黑斯延斯.毛姆传:毛姆的私密生活[M].赵文伟,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169.

    相关热词搜索: 中译本 屏风 中国 角度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