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看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阻力

    时间:2020-08-15 07: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提到戊戌变法,总让国人唏嘘不已。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它迈向称霸东亚目标的第一步。关于这一现象,历代学者著述已甚丰,分析也很详尽了。笔者在本文试从两国文化差异角度谈谈戊戌维新变法的原因。

    中日两国,其实同属东亚文化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明清时一统天下不同,日本近代的主要思想流派大致有三个:国学、儒学和兰学。中国的文化格局是铁板一块,虽然有释、道等思想,甚至还有西学的传入,但都对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构不成多大影响。那么,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日本受儒家思想影响也很大,并且出现了一批很有成就的学者,为何日本儒家思想没有制造如其在中国那样大的文化阻力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须回到最基本的原理,即:政治、经济生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而文化之间也有着相互作用。

    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神道教色彩的国家,其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权是不容置疑的,而自从16世纪德川幕府建立以来,日本形成了一个高度阶层固化的封建社会,(此处封建社会指类似于“封建邦国”的松散社会结构,而非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封建主义社会形态)天皇逐渐成为虚君,而由征夷大将军掌握实权。这样一来,中国儒家核心的“天命论”就在日本遇到了困难。尽管历代帝王将其作为统治合法化的工具,但它确实在客观上约束了君主行为,且成为历次改朝换代的思想武器。但在日本,该如何解释“天命说”?有的日本儒家学者是德川幕府的支持者,他们宣称将军承载着天皇赐予的统治权,将军是顺应天命的。而幕府的反对者认为,既然天皇代表着“天”,那么将军需按天皇的指令行事,将军独揽大权是遵天命的表现。日本对传统儒家观念解释的分化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也仅是儒家思想在中日两国存在差别的一例。

    在国民性格方面,日本和中国也存在很大差异。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日本处于海岛之上,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故需时时求变,积极扩张以谋生存。广袤的土地和丰富资源使中国人没有扩张的欲望,且相信“因循古法,事必能行”。当然,我国历史上不乏技术发明与制度革新的案例,但至明清之时,老大帝国积弊已久,已然缺乏“因时而变”的决心与动力。日本人长期遭受灾害侵袭,故能较快接受使自己生存得到保障的新方法。中国人则由于古有鼎盛事业,且往往自认古代经验足以应对困难,故不思求新,这又是中国悠久的历史给维新带来的文化阻力。

    中国与日本在文化风气上的差别也是决定维新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士人政府”不断发展,科举制的逐步发展使明清时的中国政府几乎成为完全的“士人政府”。科举在民间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科举几乎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故中国民间盛行“崇文”的文化风气。反观日本,虽然也有天皇之下的朝廷,但这些公卿也不过是世袭贵族,他们对民间风气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将军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故日本形成了一个武人社会。自将军以下,大名、武士等武家共同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层。而由于日本法律对武人特权的规定,导致日本社会的“崇武”情绪非常强烈。这也使中下武士领导的明治维新更易于获得支持。

    那么,“崇文”和“崇武”,哪个更好呢?实际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先来看两国的维新之路。在戊戌变法中起关键作用的“戊戌六君子”皆为文人而掌事宜,一旦稍有变动,便紧急联系握有军权的袁世凯,最终被袁世凯欺骗招致失败。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倒幕战争中,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都是武士出身,不论属文还是属武,都不至于手无寸铁,依赖于人。在维新之初取得政权的阶段,有武力支持是绝对必要的。而日本社会的独特之处即在于,受教育之人中绝大部分是武士,这就不会造成严重的“文武分离”情况。而中国的儒家伦理和制度设计已将文武分离,导致单纯的文士难以同手握武力的封建守旧势力相抗衡。當然,日本“崇武”的文化风气又间接导致了此后的西南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事实证明这亦是不利于巩固改革成果的。

    通过对两国文化因素的分析,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全面认识戊戌维新的失败原因,而且启示我们,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须有适应改革需要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文化风气。

    相关热词搜索: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日本 阻力 看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