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功夫熊猫》的武侠元素与迪斯尼神话

    时间:2020-09-09 07:52: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作为一件独特的美国事物,再一次为迪斯尼赢得了全世界的观众。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结合历史材料、文本分析,探讨《功夫熊猫》如何运用中国武侠元素,并偷梁换柱将其转变为一个地道的迪斯尼神话,即在“功夫”元素中散播个性神话;在“学艺”元素中覆盖自我认知神话;在“复仇”元素之外引入拯救神话,以此进一步思考文化元素在传达文化取向方面的潜力与文化取向对于文化元素的控制问题。

    [关键词] 《功夫熊猫》;武侠元素;迪斯尼神话;文化元素;文化取向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而动画片《功夫熊猫》却印上了迪斯尼的商标。通过影像,迪斯尼占有了中国元素,给中国武侠打下了特定的美国式幻想烙印。这是怎么办到的?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在《打破迪斯尼的魔咒》一文中对迪斯尼神话进行了犀利的分析:“迪斯尼使用的既非魔棒,也不是魔鬼的力量,相反的,他利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凭借他‘美国式’的勇气和才智,将欧洲童话占为己有。”[1]而今,迪斯尼神话不仅俘虏了欧洲童话,更以风卷残云之势进军中国,以至于模糊了中国元素的意蕴和趣味。《功夫熊猫》在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建筑风格、风味美食、功夫动作甚至佛道哲学上都力求不走样,体现了迪斯尼制作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中国元素的纯熟运用。但是,这一切仍然无法改变迪斯尼动画“美国式”意识形态。从《功夫熊猫》对武侠元素的运用发挥,正可窥见迪斯尼神话的建构,反思文化元素与文化取向的关系问题。

    一、“功夫”中的个性神话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影人对武侠的发现。自1928年《火烧红莲寺》一炮打响直至近年来备受追捧的《叶问》,中国电影一路走来,武侠片始终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武侠片成为表现国人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愉悦感中它完成了对民间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表达,并因此成为中国电影中最具诱惑力和生命力的片种。”[2]武侠片的民间性可以说是它对身体和动作的夸张表达。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民间喜好。武侠电影能够走出国门发挥世界影响,其深层原因也在于它对电影受众民间身份的把握和表现身体狂欢的影响能极大满足大众对自由的想象性追求。迪斯尼敏锐地抓住了“功夫”,第二集比第一集展现了更多的动作元素,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寻求刺激和玩闹的低年龄段观众。

    “功夫”不仅仅是身体的张扬和漂亮的打斗,只表现这些,迪斯尼的成就会受到限制。功夫是什么?它是中华武术在反抗中求生存而产生的精髓。中华武术原本包含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满清入关后,忌用铁器,流落民间的少林武僧发展出拳脚和棍棒武术,即功夫,后来成为反清义士的主要格斗技巧。因而,禅武合一的“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精神”造就了中国功夫的精魂,随后又在一代代影人的影片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并探索出武侠电影的多样风格。早期张彻电影盘肠大战的英雄血性、70年代李小龙电影中硬朗的武夫精神、成龙电影中层出不穷的动作幽默……可以说,《功夫熊猫》将“功夫”作为影片的主打元素就意味着开启了一个丰富的宝藏,五禽戏、无影脚、舞龙打斗、手接炮弹的大胆狂想尽可以一一拿去。

    迪斯尼神话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它拥有一面“皇后的镜子”——镜子辨别魅力,皇后配置魔法药方:在李小龙的张扬、成龙的搞笑之中加入大量的美国式个性。美式教育理念培养出美式个性,即“我是神选的,我与众不同”的自信。大多数美国人成年后无论成就大小,这份在童年时期培养起来的自信却保持不灭。迪斯尼神话隐藏着同样的文化假设。迪斯尼英雄在与配角比较时的确与众不同,但是英雄的个性彼此之间却多有重合。许多美式电影的英雄也像熊猫阿宝一样常常耍宝掉架子,中国观众在一笑之余可能不知不觉地认同迪斯尼的文化取向:一个不济的角色,只要认识到自我,就能真正地了不起。但实际上,不济的角色只有成为主角才能展现与众不同。配角往往容易被忽视,仅仅为了成全主角,好莱坞电影往往出现配角的不合理牺牲。迪斯尼则巧妙回避这一点,因为童话思维为它提供了各种补救方法,配角虽可不死,但个性却依然模糊:盖世五侠的特点仅仅是五禽戏的模式化展演。孔雀王朝的沈王爷也仅仅是熊猫阿宝的对立角色。即便如此,美国式的个性神话依然获得了全球观众的青睐,毕竟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对“自我的颂扬”是一种最具诱惑的意识形态。李小龙曾经说:“终极武术,代表真诚地表达自我。”《功夫熊猫》真诚地表达了美国人的自我,所以它成功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人的自我是什么?我们如何真诚地表达出来?

    二、“学艺”中的自我认知神话

    “学艺”是中国功夫片中历久不衰的经典题材。学艺的过程展现了对于功夫技艺的诠释、勇猛精进的誓愿和韧性以及尊师重教的思想底蕴,说穿了,就是一篇《庖丁解牛》和一个“程门立雪”。学艺体现了功夫更深广的内涵,它是一种时间、一种努力,也是一种成就,缺了哪一样都难以达到至高境界。对于真正的练家,没有速成的功夫。武侠小说里传授功力、获得秘籍的速成方式,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人际与家族的变相描写。为什么一只傻傻的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资质的肥胖熊猫能在短短时间成为天下无敌的神龙大侠呢?因为他是神选的。这符合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迪斯尼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神选的骨子里还不忘披上中国哲学的外衣——顿悟,并且在顿悟的外衣之下,还能塞进一些西方文化的追问。

    《功夫熊猫1》的学艺桥段兼得《少林三十六房》和《醉拳》的神韵。但对于故事而言,那不过提供了一些搞笑的材料。令阿宝练出“神之一招”的还是最后打开神龙卷轴看到自我时的顿悟。《功夫熊猫2》更加强了对自我身份的探求。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中国功夫的至高境界——心如止水。如何参悟,却纯然是弗洛伊德式的。阿宝首先必须战胜来自童年记忆的恐惧。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父母拿他换了一个萝卜,这个萝卜安静、有礼貌,而且还会功夫。这种被弗洛伊德称为童年创伤的记忆直接导致了他对自我的怀疑。在悟出心如止水、打出太极神功的最后时刻,阿宝不再以一个孩子的恐惧来回忆被妈妈放在菜篮子里顺流漂走这件往事,而是从母亲的角度体会保护者的责任和心绪。母亲的爱使他获得了平静。随后羊仙姑的一段话,又将他引到第一集早已出现的意识核心——“自我”认知。对于功夫的参悟,最终得过认识自我这一关。而认识自我最终是要知道“你想成为什么人”。接下来就是好莱坞的造梦神话——你想成为什么人,你就能成为什么人。

    顿悟之后呢?中国式的麦兜故事里,听到祖先麦子仲肥的留言,人人都产生了顿悟:麦太太回到祖屋开起快快鸡专卖店,但很快就关门了;麦兜当即对比武的选手们说“你们一起上吧”,结果被狠K了一顿;不知师父顿悟了什么,但也无非是吃西瓜笑眯眯……每个人的顿悟都有所不同,但根子上都是回到了日常生活,有滋有味地做着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而阿宝就不一样,他脱胎换骨,打败强敌,光芒万丈,成为拯救天下的大英雄。别看《功夫熊猫2》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那么细致入微,闹市里的鸡公车、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四川火锅、担担面……每一样都显示制作方对细节的关注,但是东方的细节掩饰不了美国人拯救天下的英雄情节。一个没有拯救的故事算不得美国人的故事。

    三、“复仇”之外的拯救神话

    东西方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中最能体现英雄之气的情节就是“复仇”。复仇也构成了中国武侠片和美国西部片的惯用题材。复仇主人公在行动中将坚韧、勇气、深情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由此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所有这些怎么都和一个肥头大腚随时都可能掉链子的熊猫阿宝没有关系。一部定位在低幼心理年龄段的动画片不可能处理这么沉重而又复杂的话题。复仇从来不是迪斯尼关注的对象。于是中国传统武侠片的复仇主题被悬置在沈王爷的臆想中。

    当阿宝终于站在沈王爷面前,沈王爷以为他对面的是用一辈子来策划复仇的对手。事实上阿宝干什么来了?这个问题迪斯尼在80年前就已经解决了。20世纪30年代迪斯尼凭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打开了动画电影的新局面,从此所有的童话故事在迪斯尼的控制之下都转变成了一件独特的美国事物。在德国格林版的故事中,七个小矮人抬着的水晶棺趔趄了一下,白雪公主得以复活。而迪斯尼版中,王子骑着白马,给了白雪公主一个吻,轻而易举地抢走了小矮人的功劳,将白雪公主当作战利品领走了。经此一片,迪斯尼俘获了美国观众,而拯救,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美国英雄,就是他们所需要的。

    阿宝在《功夫熊猫2》里扮演的拯救角色简直是美国世界警察的翻版。他从大老远的神龙谷赶到宫门城,大声嚷嚷说要替犀牛师父报仇,要拿回沈王爷抢去制造炮弹的锅锅盘盘。他为什么不说浣熊师父派他来捣毁火器、拯救功夫呢?因为他刚刚摧毁了一个模型,却发现面前还有一个他一时无法摧毁的大型火器。用功夫来对抗火器拯救天下,这个已经被历史证明为不可能的举动,在经历了西方学界对科技文明的反思之后,却成为一种向神秘存在、健康生活的回归。迪斯尼再一次展现了它在文化作料方面与对电影技术是一样的锐意求新,而“迪斯尼童话电影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独特或者新奇,而在于迪斯尼在动画中仍然守住了陈旧社会观念的不凡能力”。不管拯救的是什么,迪斯尼英雄一旦出世,一切对手和配角都得让道。“你好好准备接受严厉的正义制裁吧”,这是熊猫阿宝在悟出“心如止水”之后的宣言。充满了美国式的天真,听起来又是那么熟悉。

    四、文化元素与文化取向

    虽然《功夫熊猫2》在情节和悬念上较《功夫熊猫1》略微偏弱,但是文化元素的杂糅却更为丰富。最重要的是女性元素的融入,为影片增添了更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内涵。在阿宝对山庄遭到血洗的记忆里揉入母性的爱护,在拯救归来的对话中揉入对养育之情的肯定(父亲:“你拯救了天下。”阿宝:“你养育了我。”),为拯救的举动增添了爱与养育的维度。和这些人世间美好而又普适的情感在一起,美式的拯救似乎也显得美好而又普适。再一次,迪斯尼把这些元素占为己有,这些元素是否真的因此丧失了原有的特质而被取消了灵魂呢?

    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元素的融合借鉴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文化取向因为涉及文化存在的根底,似乎难以互相调和折中。《功夫熊猫》的故事主题依然是美国式的拯救故事,与其历来的文化殖民心态摆不脱关系。但它宣扬个性、肯定自我,这一点恰如梁漱溟所说,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缺失。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因为文化元素本身具有多义性和弹性的阐释空间,更容易被挪用改造。而文化元素背后不可能没有文化取向,讨喜的元素一旦与强大的取向结合起来,就势如破竹无往不胜了。《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基本上是取其新奇以求刺激;舍弃深层内核,以与自身文化相合,最终偷梁换柱,转变成自我文化的言说。面对好莱坞电影,学者们说它在把世界美国化,[3]观众们则毫无抗拒地欣然领受。尽管美国学者也在反思迪斯尼神话,但回过来看看如何将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可能更有益于中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美]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M].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2] 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黎亮(1980— ),女,江西宜春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相关热词搜索: 迪斯尼 熊猫 元素 功夫 神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