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反思

    时间:2020-09-10 07:50: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推介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王纯菲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中国商业电影大片的鏖战越演越烈,票房收入屡创新高,但真正在思想与艺术上俱佳的影片并不多见,有世界影响力的影片更是凤毛麟角,中国商业电影创作的现实急需理论的审视与反思。本论文针对中国商业大片类型化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具有匡正与纠偏的理论指导创作的学术意义。类型化是中国当下商业大片热衷的拍片形式,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在与西方经典类型电影理论与创作的比照下,为当下中国电影把脉,显示了其开阔的学术视域、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结论的现实针对性。在消费主义日益侵蚀艺术、艺术批评也商业化的当下,此篇勇于纠偏的艺术批评尤显可贵。

    摘 要:中国商业大片在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及西方电影影响等多重外力作用下走上了类型化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古装动作片为主的多样化类型格局。虽然商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功,艺术上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理论为参照,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存在着两大问题:类型与非类型的拼接造成了意义的迷失;现实指涉性的缺乏使中国大片的类型缺少了必要的文化基础。中国商业大片需要更健康的类型化方式。

    关键词:中国商业大片 类型化 意义建构

    目前国内对“类型电影”的解读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字面意思解释和定义类型,从一般意义上对影片进行类型的划分,比如有人用类型电影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现象和特点。这实际上脱离了类型电影产生的具体语境,也忽视了全球化的文化背景,难以与西方经典类型电影理论接轨。另一种是直接照搬西方经典类型电影理论,用西方类型电影的理论法则来套中国电影,从而予以批评或否定。这两种方式都有失偏颇。分析中国电影类型化的问题,一方面不能离开中国电影的本土经验生搬硬套西方的类型电影理论,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离开西方经典电影理论独创一套理论话语。毕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既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也需要与西方电影形成一种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态势。所以,我们需要在比较的视域下,研究分析西方的经典类型电影理论,借鉴其可以为我所用的有益思想和观念,结合中国电影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西方类型电影的理论内涵

    特定意义的类型电影产生于好莱坞古典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当时好莱坞实行的是制作、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制片厂制度,形成了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方式,产生了当时流行的西部片、犯罪片、歌舞片等七大类型。伴随着类型片的发展也形成了类型电影特有的思想观念。根据前人的研究,可以将类型电影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电影类型是商业电影在制作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型电影理论不过是对这种电影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2.每种电影类型都代表或对应着某一文化领域或生活领域。当某一领域的基本价值处于持续冲突的状态时,反映这一领域的电影就会受到欢迎,慢慢地便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电影类型。

    3.类型电影意味着相对固定的、可复制的一套叙事模式,即好莱坞经典叙事。这一叙事模式并不专属于某一类型,而是所有类型共通的叙事模式。

    4.类型是不断累积的结果。一方面是电影自身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类型,一方面是观众对某一电影类型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电影逐渐形成清晰的叙事模式,也慢慢培养起观众的期待视野,类型才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后来,好莱坞古典时期的大制片厂制度解体,电影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可这些关于类型电影的思想却保留了下来,并继续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发挥作用。对中国电影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照搬好莱坞的电影类型,也不是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这一超越时代的电影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二、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历程

    中国商业大片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时间。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不同,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尝试,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受西方类型电影思想的影响向西方类型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类型电影)学习和借鉴的结果。

    同时,在中国,电影始终是国家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国家主管部门对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王一川教授将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细分为五个方面:“国家主流价值体系的显性引导、社会各界对电影的干预作用、观众的个人欲望、文化产品的商业逻辑和外来电影的先导作用。”

    可见,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是在多重作用下进行的,这使中国商业大片在类型化方面既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突破性,也表现出了诸多掣肘的束缚性。比如中国商业大片在十年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市场化商业运作方式,成功赢得了市场,成为中国商业大片类型化的表征之一。但是许多影片都有意无意地向主旋律电影靠拢,未能充分发挥出类型电影的艺术特长。在向好莱坞类型电影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现象,引来艺术上的批评和指责。中国商业电影的类型化之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在类型建构上,中国商业大片没有照搬美国的类型模式,而是着力建设本土化类型片。首先是古装动作片,以《英雄》《夜宴》《无极》等为代表,这是中国传统武侠片的延续和变形。武侠片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类型特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片种。中国商业大片以古装动作片起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类是战争片,以《集结号》和《金陵十三钗》为代表。这是最容易设置大场面、创造视觉奇观的一个类型,而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史也为这一电影类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基础。除此之外还有灾难片和人物传记片,分别以《唐山大地震》和《梅兰芳》为代表。而《非诚勿扰》和《山楂树之恋》则可划归到爱情片的行列。总体上来看,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建设呈现出了以古装动作片为主的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但是中国商业大片尚未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类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单部作品来看,每部影片都表现出了一些类型化的特征,但又不是完全的类型化,同时带有明显的非类型或反类型的特征。从总体数量来看还不具有类型的规模。只有古装动作片超过了五部,而其他类型都还只有一两部尝试之作,不免有独木难成林的尴尬。对此,倒也不必急于批判或指责,毕竟电影类型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相信中国商业电影会逐步建立起本土化的、完整的类型体系的。

    在艺术表现上,中国商业大片受到了美国“高概念”电影的影响,确立了“视觉本位”的美学追求。中国商业大片将影片的观赏价值推到了首位,全力追求影像的视觉冲击力、布景设计和造型的华丽铺张、镜头运动的炫目效果和电脑特技的奇观化。这使中国商业大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给了观众极好的视觉体验。在视觉为王的大众文化时代,中国商业大片视觉本位的美学追求堪称时代美学的代表。

    三、中国商业大片类型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电影体制的作用下,中国的电影导演养成了“作者”式艺术电影的思维习惯,这与以娱乐为本的类型化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过程不仅是电影体制的改革,更需要电影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远比体制改革更加艰难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商业大片具有明显的艺术化与类型化相融合的特点,甚至有些影片仍然是以艺术电影的创作思路为基础的。不充分的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影片的艺术水平。再加上中国电影人对类型电影的某些误解,也使中国商业大片出现了票房和口碑不一致的现象。中国商业大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同时,其艺术水平却岌岌可危,让人担忧。

    1.西方的类型元素与中国的“非类型”传统的拼接造成意义的迷失

    非类型电影一般是指在类型体系之外,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艺术电影和作者电影。非类型电影往往是独特的,不是对已有电影的重复,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崭新的发现,也不遵循惯常的冲突原则,多数会有一个难以预料的结局。非类型电影和类型电影的意义建构方式不同。“一部非类型电影的叙事成分——角色、场景、情节、技术,等等——只有它们被统一成个别影片本身,才呈现它们的意义”,而在类型电影中所有这些叙事要素都有着先在的意义。或者可以这样说,非类型影片的意义建构是靠一部影片独立完成的,极少与其他影片发生关联;而类型影片的意义建构是靠所有同类影片共同完成的,它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固定程式的建立,然后每部影片又基本在这个程式中完成叙事。所以,有些非类型影片看似情节简单,但理解起来要更费神,而许多类型影片貌似情节离奇、复杂,接受起来却相对容易。

    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是以对“他者”的学习和借鉴起步的,在类型性的追求上并不彻底,而是不自觉地将艺术电影、作者电影的非类型性叙事和西方类型电影的一些类型元素简单地嫁接到一起,使影片在意义建构上出现了错位、混乱和缺失。比如《夜宴》遵循了动作影片的一般规则,用大量的篇幅来铺排武打场景,而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心理刻画和表现。可是其中的厉帝又是一个“非类型化”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观众无法在其他相似的影片中找到其存在的逻辑基础,影片本身又没有为其建立完整清晰的性格发展弧线,这就使厉帝这一人物形象掉入了类型化叙事与非类型形象的裂缝当中,显得虚假、做作,缺少起码的真实性。

    2.片面的商业化带来现实指涉性的缺失

    好莱坞电影是以“造梦”“娱乐”“理想化”的面貌进入中国的,而美国大片更是以其视觉奇观的特征震惊了中国观众和中国电影人。而后国内对类型电影的研究又得出了类型电影以普世价值为表现主题的结论。这些认识对中国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商业电影出现了盲目娱乐化、梦幻化和奇观化的倾向。而中国商业大片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比如2011年末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号称“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然而该片却在好莱坞的故乡受到了严苛的批评,“美国有电影批评家认为,《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华而不实、缺少艺术诚意、充斥低级噱头的大杂烩式的肥皂剧”,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商业大片的尴尬。何以会如此呢?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之前我们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认识流于表面化、简单化,没有真正认清类型电影的本质特征。其实在美国,类型电影不仅仅是给民众提供娱乐和休闲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如前面所讲,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每种类型都代表或对应着某一文化领域或生活领域,当这一领域的基本价值处于持续冲突的状态时就容易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电影类型,而当此生活领域的矛盾状态发生改变时,相对应的电影类型也就要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其实是包含着很强的“现实性”的,或者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涉性。被称为好莱坞编剧导师的罗伯特·麦基也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故事必须抽象生活,提取其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失去实际生活的原味”。而中国的商业大片在向好莱坞类型电影学习的时候恰恰没有学到这一点,还把自己本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丢掉了,以至于缺失了现实的指涉性,很难真正从精神上、情感上打动观众。

    《金陵十三钗》的问题正出在这儿,影片过于重视视觉造型性的追求,而对人情人性的解读却显肤浅。正如李迅对此片的评价:“那透过彩绘玻璃第一次看到花枝招展五颜六色的秦淮河女人们的美丽瞬间”实际上“缺乏历史的真实”,影片中那些“写实而又略带浪漫的‘色彩斑斓’只是潜藏着一缕怀旧而已”,“在电影中,色彩和色调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程式,甚至是一种思想。它们体现着导演对表现对象的态度和看法……心里没弦,弹出曲儿来也是乱的。”“向好莱坞看齐”绝不是表面的影像风格、视觉元素的学习和模仿,更重要的是电影精神、电影思想的学习和借鉴。

    其实韩国电影的崛起也是从向好莱坞电影学习开始的,然而他们的策略是在类型片的框架内装入民族化的故事和情感,成功地将韩国电影推向了国际影坛,而《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和《太极旗飘扬》等影片也成为了艺术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了让韩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民族电影。可见现实的指涉性才是类型电影真正的生命之源,抽象、空洞的普世价值不能拯救类型电影,更不是中国商业大片类型化的有效方剂。

    3.视觉奇观的过度追求牺牲了叙事的合理性

    类型电影无疑是非常注重视觉冲击力的,越强烈的感官刺激越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越容易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不管怎样奇幻的视觉效果都需要有叙事的支撑,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在类型电影中“奇观”与“叙事”绝对是需要相辅相成的。美国的类型电影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经典叙事的类型模式,熟练掌握这一叙事模式的电影导演基本可以兼顾到“奇观”与“叙事”的平衡。中国商业电影还没有形成类似的适合中国本土电影的类型化叙事模式,而中国商业大片在西方高概念电影的影响下,又把视觉效果的创造放在了首位,这使得中国商业大片时常会在“视觉奇观化”和“叙事严密性”之间失衡。比如《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都是在影片的开端部分展开了一段视觉造型性很强的“奇观化”叙事,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场面化、视觉化的奇观效果渐渐消失,完全靠艺术化的叙事来支撑影片。没有做到“奇观”和“叙事”的相伴相随,浑然一体。

    有时候,中国商业大片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还会以对叙事的牺牲为代价,只注重画面的效果和场面的铺排,却忽略了情节的意义表现。《金陵十三钗》中的许多段落都是如此。比如“裹胸”一段本是赴死的准备,影片近景展现女性如玉的身体随着白布的缠绕而旋转,慢镜的效果突显了女性的柔美和性感,却忽略了其中的悲壮意味。视觉上达到了唯美的效果,叙事上却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希望中国商业大片能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地走上一条健康有效的类型化之路,将中国电影带入商业和艺术双赢的新境地。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一川.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1(9).

    [3] 陈旭光.“类型性”的艰难生长:产业、美学与文化[J].当代电影,2011(9).

    [4] 肖鹰.金球奖救赎不了的《金陵十三钗》[N].东方早报(A23版),2012-1-17.

    [5] [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 李迅.《金陵十三钗》:一次症候阅读[J].当代电影,2012(2).

    基金项目:辽宁大学2011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1LDQN24)

    “产业化时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期研究成果

    作  者:任艳,文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在读,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反思 大片 类型 商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